2017年12月14日20:51 新浪财经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 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

  新浪财经讯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17年12月14-15日在上海召开。论坛主题:金融本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秘书长赵海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赵海:感谢主办方邀请我,今天我看在座的主要还是来自于新金融的领域,应该说跟银行业或者传统的金融机构可能相互之间我觉得都可以更多地学习、借鉴、合作。

  所以我今天要讲的主题就是“新时代和新变化”。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点上,特别是十九大召开以后,规划了我们未来15年、20年甚至是30年前进的路线和方向。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的特征,对我们整体的业务的战略的考虑,都是会有非常好的指引的作用。我觉得现在大家都非常认同消费升级,这是一个机会,也是我们众多的金融企业、科技企业所看到的一个蓝海的市场。

  我们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所以经济结构会继续的往消费部分倾斜。从数据来看,2016年消费对中国GDP的贡献达到65%左右,或者接近70%。与消费需求的行业和技术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现在都在讨论大消费的概念,新零售的概念,所以不论是任何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将产业、获客很多的方向投向了消费领域。

  所以要解决的是如何来满足或者更好的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现在我们的现状是在杠杆方面,我们现在一直讲去杠杆。但实际上,最主要的杠杆是在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在中国居民来讲,杠杆率的绝对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未来是有空间。我们一些相关的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居民存贷比,家庭资产负债率仍然处于有上升空间的一个方位。我们的城市化率实际上现在还不足60%,我们看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普遍是在80%以上,这个跟消费是密切相关的。

  所以未来,消费领域,或者说居民部门去杠杆率的上升还是可期,我们有很多的大量的人群还没有得到信贷的服务,更何况很多没有信贷记录,没有任何征信记录的人大量的存在,这也是普惠金融的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据测算2016年个人可投资的资金规模大概是126万亿,2020年可能会达到200万亿,这个复合增长率非常高,我们现在是有需求的,只是我们没有很好的满足这样的需求,我们做的一切的努力就是来更好的满足这些需求,同时我们能够很好的控制好风险。

  我们身处的时代也是数字经济的时代,所以这个经济、科技,我们叫科技金融,或者金融科技现在成为非常热的词,实际上就是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现在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我们2016年网民的数量是7.5亿,数字经济的规模是22.4万亿,电子商务的交易是26万亿,网络零售年均增长是30%,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看到了从线下往线上的趋势。同时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更加的紧密,所以这就是一个新动能的转换。

  总书记在报告里也提到了一个明确的发展的纲领,也就是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所以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是我们未来一段历史时期,既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挑战。因为传统的金融机构不能很好的拥抱这个变化就会被淘汰,如果不能在细分市场做到极致就为落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作为一个传统金融机构或者银行业来看,我们向科技服务公司我们学习了很多,我觉得有三个认识实际上是非常明显的,也广泛的被提及,一个是客户的认识,客户是中心,银行业也是这么说不上,其实很遗憾根本没有做得到。我们不妨问问每个人我们自己的融资需求我们非常个性化的、碎片化的、阶段化的个性需求融资需求是不是在我们的各个银行网点能够得到满足。我们走进任何一家银行的网点你要贷一个月或者两个星期100万、50万随借随还,这样的需求可能是很真实的一种周转的需要在正确的传统的架构下面,网点业务方面实际上是很难涵盖这些服务的,也就是说客户至上,要真正识别客户的需要满足他才是真正的客户至上,我们在互联网的生态上很好的做了这一点,一切以客户体验出发。

  用户数量、流量是我们互联网企业的生命,没有这个就没有任何立足之本,所以服务于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是我们从金融科技企业上面深深感受到更深的认识,我们现在为什么要把前端和场景结合,就是我们看到了这个差距,现在我们的银行业在搭建电商平台,也在走入交易银行、供应链、全产业链,更多的要和场景结合,更多的深层次的接触客户,了解客户的数据,了解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个性化的需要,做好这些应用以后很好的控制风险。

  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给我们银行业,给传统金融行业提高了认识,第二个就是我们对创新效率的认识,我们是部门银行,部门和部门之间有部门墙,从中央到地方,我们从总行到分支机构层层架构,创新效率非常低,不是一个流程性的银行,更不是一个围绕客户需求从下而上的一种流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创新、产品往往是滞后的,很难跟上社会、经济、人群、业务发展的需求。所以在创新效率方面,我们要向金融科技科技服务企业看齐。

  因为我们的互联网企业高效迭代,创新模式、创新工具、架构调整、反应能力、敏捷开发能力非常高,包括我们的系统其实非常要命的。我们原来的系统都是相对比较封闭的,是一个孤岛,每个银行都把自己的信息化系统打造成一个孤岛,相互之间甚至在各个网点的分支机构之间,各个部门之间,各个层级之间这个数据的贯通都还有一定的障碍,我们看到我们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或者更多的金融科技的平台,他们往往采用迭代非常敏感,非常高效的一种开发的模式和网络的一种系统布局。包括我们的金融云的模式,混合云的模式,私有云的模式,直接感觉到他们的投产和布局以及调整都是非常的迅捷,开发能力,迭代的效率非常高。不是以年计,甚至不是以月计而是以日计,每次我们去到金融科技的企业都感受到他们的技术、应用落地的速度非常快,所以不身处互联网技术企业的人是很难理解和真正认识到迭代的效率的。所以这也是传统金融应该学习的。

  第三是战略定位的问题,现在的银行不管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中外资银行,很多都是大而全,什么业务都做,每个部门都有,层层的流程各方面都非常具有同质化的特点。大而全的战略,粗放的外延扩张,在这个情况下往往我们的管理水平、绩效考核,很多方面的战略资源的投入都是不足的。所以我觉得华为有一句话,它出了一本书,不把战略资源浪费在任何非战略领域,这是给予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现在什么都做的话,实际上是一个迷失的战略,也失去了自己任何竞争的优势。

  我们看我们所谓的金融科技或者互联网的一些比较优秀的企业,他们是非常聚焦于一个细分的市场,战略定位非常清晰,甚至某一个环节是某一道程序,这方面它做到的极致,无论在支付、获客、风控都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他们的立身之本,也是他们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所在。所以占领子行业而不是大而全也是我们觉得从金融科技领域可以看得到的一个认识。

  我们感到的这个金融科技的赋能改变了金融行业的效率,所以我们刚才已经讲到了前端我们越来越在场景化,银行如果脱离了场景,就脱离了对客户的了解,脱离的所有的交易的流程和流水,这是我们现在感到的一个危机,所以在做不断的改变和转型,获客越来越从线上获客,因为线下的成本远远高于线上。优化客户的体验,也就是把简化所有的不必要的流程,使便捷、高效达到一个常态。

  风控这个我们肯定是看科技了,现在不管是我们在很多的前端、中端、后端,整个的控制越来越智能化,实时的监测动态的提示,而且我们在这个同时也简化了很多的程序,所以效率还是非常之高。风控的同时并没有影响客户体验,这就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风控的大数据化和智能化越来越成为趋势,而后台我们越来越倾向于云端化,尤其是那些新兴的专门的事业部的领域,尤其像直销银行,很多新零售的领域,我们往往采用云的架构,更加敏捷的开发和布控的能力。

  通过云计算我们也获得了更加有效,更加快速的运营管理,所以在这个方面来讲,实际上是给中小银行机构带来很大的机遇,他们不可能投入像之前我们那些大银行那样的投入那么多的产品资源应用在这个方面。所以我们现在的整体是发展环境带来了变化,我们银行面面临结构的调整,政策的收紧,监管的加强,我们必须面对很多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是跟互联网金融机构场景金融的竞争。但是这方面我们有这三个方面的差距,其实现在我们就是在这方面在做不断的努力,就是搭建场景,形成系统性创造价值链,也是更好的运用ABCD影响客户体验的技术应用,同时我们的获客的能力要不断的加强,金融工具APP现在还是不够充分,它的活跃度和使用频率还是不够的这个也是要向金融科技融合和学习才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讲一下什么是不变的,我其实是想的最重要的点还是这三个方面的不变,一个是风险管理的本质没有改变,因为我们现在之所以现金贷P2P出现问题是忘记风险管理的本质,绝大多数金融门类都要设置对底层自惭的管理和识别,对流动性资产、负债、配置的关系,这些是永恒不变的,第二是财务审慎性的原则是不变的,因为它有一个滞后性的反映,包括金融资产兑付的要求,杠杆的方法和拨备以及风险抵补的能力非常完善,能够对应这样审慎运营的原则。最后一个就是我们讲的要投资者适当性,也就是说我们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我们把产品卖给了不具有偿还和偿付能力的人,这是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最大的规律,如果我们一旦卖给不具有承担这样风险偿还的人,那必然会出现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不会改变的。这个是我们在和金融科技融合的时候不会改变的。以上是我对金融科技特别是在我们新时代如何传统金融和金融科技高度融合带来的这样的一个机遇,也是还有一些挑战,给大家分享,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