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10:17 新浪财经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峰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峰

  新浪财经讯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2017年12月14-15日在上海召开。论坛主题:金融本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峰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高质量的发展要把握三个变革,一个是质量的变革,一个是效率变革,一个是动力的变革。

  质量变革,就是提升国民经济各层级、各领域的素质,让社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贴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效率变革,薛峰认为效率变革是三大变革的主线,把以往粗放型发展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更加强调市场竞争的资源配置属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高质量的发展打下高效率和高竞争力的稳固基础,这也就意味着一些行政垄断色彩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的领域将会持续改革。

  动力变革,薛峰认为动力变革应该是三大改革的基础,在中国的要素禀赋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换。这里面这个转换里面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供给,一个需求,所谓需求就是消费升级,所谓供给就是研发和创新,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消费者和生产者个体素质的培养,因此教育事业的优先位置在以后的数年内会越来越重要。

  谈到金融行业如如何定位自己的发展,薛峰谈到了三个观点: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他表示金融体系要控制住自己体系本身的风险,不能让金融体系的风险成为扰动经济波动的因素,金融业有着很强的顺周期性,短期内金融的繁荣无疑会推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金融体系的过度扩张会动经济形成更大更具破坏性的冲击。

  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已经有扩张过度的迹象,金融机构的监管破裂、期限错配、资金空转、追风逐利、高杠杆等等问题凸显,非金融持牌机构也通过互联网金融等形式在发挥类信贷的作用,金融风险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苗头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在威胁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康,当下要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加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鼓励金融机构在监管框架和制度内开展适度的创新。要防止为了追逐短期的利益或者规避监管为目的的过度的创新,遏制金融泡沫的进一步膨胀,防范化解系统金融风险,所以金融体系要以自身的健康来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刺激而放任金融体系的过度膨胀。

  二,金融体系要跳出小循环跳出小圈子,融入大循环。薛峰表示,金融系统不能搞自我循环,也不能搞小圈子里的小循环,要缩短资金的链条,把金融资源分配到真正能够发挥最大生产效能的企业和行业当中来。

  三,要进一步强化投资银行的本源属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他认为投资银行的本源业务就要承担起投融资的安排者,市场的组织者,产品的创设者,流动性的提供者和风险的管理者的角色,这是投资银行的本源性业务,那么通过投资银行回归本源业务,为我们的实体经济提供必须的直接融资的产品、市场、制度和风险管理。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时代赋予金融行业的一项使命,但更是金融行业自身稳健发展的内在的需求。他认为金融机构应当成为实体经济的仆人,而不应该是实体经济利润的掠夺者。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应该更加密切的去关注国家战略和经济的形势,倾听实体企业金融服务的真正的诉求的声音。“我们要培育一批既懂产业又懂金融的人才,不断去更新我们对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认知,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的去服务实体经济。”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今天很荣幸能参加这个论坛。我过去很多年是在人民银行、银监会体系工作,如今转身到投资银行也已7个年头。刚才听各位嘉宾的演讲颇受启发。下面我从投资银行的角度来谈谈“金融本源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一主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来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就是中国已经从高速增长的阶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现在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这样一个攻关期。而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是越过这个关口的重要一步。2018年1月4日-5日,我们将在浦东举办光大证券年度策略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明年的市场趋势。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明年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主题词是如何高质量发展。

  谈到高质量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个角度是,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中央对于中国经济结构平衡的关注和重视。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几十年的高增长,在这几十年中我们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中国人也在经济的高速增长过程当中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由于市场经济体系体制尚不健全,以及分配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地区的差异、行业的差异、城乡的差异依然非常明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曾经愈演愈烈,人民群众对于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诉求也是日益增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高质量发展与我国资源禀赋条件转变下的时代需求相吻合。中国劳动力数量和成本的优势已经在逐步减弱,经济结构逐渐向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转变,依靠要素投入数量来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成本也会更加高企。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的发展意味着要从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的、污染型的高速增长,转化为依靠技术进步、依靠提升管理水平和劳动者素质而实现的集约型绿色增长。高质量增长的总基调下,重要的是把握三个变革:一个是质量变革,一个是效率变革,一个是动力变革。

  所谓质量变革,就是提升国民经济各层级、各领域的素质,让社会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加贴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质量变革是三大变革当中的主体,是从理念、目标、制度到具体工作细节的全方位变革,这就意味着中国将继续依靠充分的市场竞争,提升生产服务的品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的品牌企业和产品。创新将被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创新是提高质量的最为强大的动能。绿色发展将会融入消费、生产、流通、投资的各个环节。在未来几年里,绿色低碳将成为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特征。

  第二个是效率变革,我把它称之为三大变革的主线。效率变革的关键是把以往粗放型发展的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生产方式,更加强调市场竞争的资源配置属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高质量的发展打下高效率和高竞争力的稳固基础。这也就意味着,一些行政垄断色彩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的领域将会持续改革。中国也会进一步去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完善退出机制,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来提高经济效率。同时,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止和治理各类经济泡沫,降低过高的杠杆率,化解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升级转型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同时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也依然重要,要更大范围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升中国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第三个是动力变革,这是三大改革的基础。在中国的要素禀赋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必须加快劳动力数量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换。这里的转换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供给,一个需求。所谓供给就是研发和创新,所谓需求就是消费升级。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消费者和生产者个体素质的培养。因此,教育事业的优先位置在以后数年内会越来越重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参与者的素质,将成为中国政府提升经济发展动能的着力点。要鼓励研发创新,就必须调动科学家、企业家、科技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离不开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劳动成果的保护。可以预期,与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相配套的法制建设必将更加完善,对创新产业和科技研发的鼓励政策也必将得到更多强化。

  讲到这里还是要回到金融行业,回到投资银行。大家都说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效率变革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行业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呢?我讲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先要控制住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不能让金融体系的风险成为扰动经济波动的因素。金融业有着很强的顺周期性,短期内金融的繁荣无疑会推动经济的增长。但从中长期来看,金融体系的过度扩张会对经济形成更大、更具破坏性的冲击。近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已经有扩张过度的迹象,金融机构监管套利、期限错配、资金空转、跟风逐利、高杠杆等等问题凸显,非金融持牌机构也通过互联网金融等形式发挥类信贷的作用,金融风险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苗头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在威胁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康。当下要加强金融监管,对金融机构加强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鼓励我们的金融机构在监管框架和制度内开展适度的创新,防止为了追逐短期利益或者规避监管为目的的过度创新,遏制金融泡沫的进一步膨胀,防范化解系统金融风险。所以金融体系要以自身健康来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刺激而放任金融体系的过度扩张。

  第二个观点,金融体系要跳出小循环,跳出小圈子,融入大循环。金融系统不能搞自我循环,也不能搞小圈子里的小循环,要缩短资金的链条,把金融资源分配到真正能够发挥最大生产效能的企业和行业当中来。我国加入WTO以后,货币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国际收支顺差,而出口企业最先受益于货币的增长。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贸易顺差显著缩减,而银行的信贷大幅扩张,这也就导致了中国的金融周期从2009年以后进入了将近10年的上升期。而根据金融周期运行的机理,房地产作为良好抵押品的属性使得信贷和地产相互强化,最终中国的信贷资源主要集中在了拥有大量土地或者政府隐性担保的房企、国企、地方融资平台手中,其他实体行业融资的可获得性被大大挤压。信贷的错配叠加上信贷的低效利用,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一直无法出现新动能,经济增长结构也没有得到优化。因此,在经济面临结构转型的当下,需要抑制信贷与房地产相互强化的顺周期性,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进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个观点,进一步强化投资银行的本源属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我们今天都谈金融回归本源,投资银行回归本源。投资银行的本源到底是什么?我把它总结为几句话:所谓投资银行的本源业务就要承担起投融资的安排者、市场的组织者、产品的创设者、流动性的提供者和风险的管理者的角色——这是投资银行的本源性业务。投资银行要回归本源业务,为实体经济提供必需的直接融资的产品、市场、制度安排和风险管理。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几项工作要做。第一,要下力气推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和制度。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走了一条和欧美完全不一样的道路。20年前我们建立了沪深两个交易所市场,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开始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尽管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有所滞后,但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地方股权市场有了明显的发展,成为多层资本市场体系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希望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比重能够进一步提高。

  第二,投资银行应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发挥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专业能力,推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重点支持国家鼓励的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等领域的资金需求,优化实体经济资金供求的结构。同时投资银行可以通过创设管理各类的产业基金、城市发展基金、境内境外双币种、多币种的平行基金,增强服务行业、企业以及区域经济的能力。

  第三,通过风险投资和并购重组来服务供给侧改革。一方面,面对大量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投资银行发挥风险投资、价格发现的机制,来推动这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培育实体经济的新活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中国还有大量过剩产能,国企改革也在逐步深化,投资银行可以通过提供并购重组的财务顾问等服务,发现价值、挖掘价值、提升价值、对接价值,来推动产业整合,化解过剩产能,同时加快落后产业的市场出清,促进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四,服务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寻找投资机会,但是跨境交易结构比较复杂,风险比较大,尤其是收购后的整合难度也是非常之大。所以客观上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全球服务网络和跨境资源整合能力的中资投行,尤其是要具有民族责任心的中资投行,为中资企业海外业务的拓展保驾护航。在这一领域的业务需求是巨大的,服务空间是广阔的,投资银行大有可为,当然也责任重大。

  第五,中国的投资银行要坚守行业的道义底线,在商言商,在商更要言德。中国的投资银行应该更加恪守社会道德和行业规范,更加敬重法律法规的约束。

  光大证券在全行业130多家证券公司里,是为数不多的几家中央企业控股的投资银行之一。我始终和同事们讲,我希望光大证券成为一家对国家忠诚的投资银行,能够带头坚守行业道义的投资银行,收藏行业良心的投资银行。这也是我从银行监管部门转到投资银行领域以后最深的感触之一。

  今天我们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时代赋予金融行业的一项使命,更是金融行业自身稳健发展的内在需求。有一个观点提出来供大家商榷: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什么?金融机构应当成为实体经济的仆人,而不应该成为实体经济利润的掠夺者和攫取者。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这里就不展开了。作为金融从业人员应该更加密切关注国家战略和经济形势,倾听实体企业对金融服务的真正诉求。我们要培育一批既懂产业、又懂金融的人才,不断去更新我们对现实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认知,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以上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