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4日14:56 新浪财经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新浪财经讯 《新浪·长安讲坛》总第314期于2017年5月18日在清华大学开讲,论坛特邀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出席并做题为《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演讲。

  他认为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不在于说占多大比例,而在于它所蕴含的生产能力知识积累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国制造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工业软件,“我们真正自主的工业软件基本上没有。”虽然这几年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但是这个阶段已经不是未来,黄群慧称,“真正未来应该是工业互联网。”通过整个供应链和互联网连在一起,实现所谓的定制化生产。

  他认为将来的工业制造都会是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研发是网络化的协同,制造企业要向服务化转型,最后能实现高质量多品种、多效益,绿色的,还是创新的这么一个制造业。

  由于技术突破会带来创新,这种大趋势下出现了很多新经济。他认为未来的工业社会会从单件小批生产范式向大规模生产范式,进一步向大规模定制范式,再进一步向个性化制造范式变化。

  但黄群慧指出,信息技术也好,科技发明也好,只停留在科技发明阶段,还没有和制造业融合就进入资本市场,就相当于股市上造概念,“只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迟早会是泡沫,”他表示一定要等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只有当技术真正地渗入到实体经济,也就是科技发明和实体经济结合的时候才会不会有泡沫。

  “中国是工业大国,但不是工业强国。”在展开工业强国战略下,最明显的挑战就是脱实向虚。“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是有的,”黄群慧称,整体来看,吸引的制造业投资已经是负的增长。民间投资大幅度下滑。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必须要深化工业化进程。

  为什么制造业没有人投资呢?黄群慧表示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除了金融本、房地产赚钱外,除了实体经济成本太高这个原因,最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地步了,现在却是该转型升级而没有转型升级,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以下为演讲实录:

  黄群慧: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来到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讲坛》,给大家谈一个题目,叫《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稍微改了一点,原来是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应该说今天谈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应景,开始提这个题目,包括我挑这个时间,题目今年年初就定的,但是确实没有想到,在准备资料的时候发现明天正好是《中国制造2025》颁布两周年。

  在2015年5月19号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意味着中国开始全面部署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随着这两年的时间,一系列围绕着《中国制造2025》的相关体系不断在颁布,经过两年的规划指南都颁布全了,下面到了从部署转入到实施的新的阶段。

  今天正好谈三个问题:

  一个是新工业革命,这个提出一个背景。

  第二个,这个新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影响。

  第三个是制造强国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 因为其实我们的制造强国战略也好,或者《中国制造2025》,它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同时也是应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来制定的中国强国的一个战略。从新工业革命提出,通过对我们影响的分析来制定一个我们国家制造强国的战略。

  第一个问题,新工业革命提出的一个背景。其实新工业革命提出背景是在2011年前后,当时提出新工业革命是从国外开始强调这一个潮流,当时比较有影响的有三篇文献,其中一条报纸上登了,“为什么中国开始担心自己的制造业了?”

  因为在这些年中国依靠低成本的制造业已经发展的很快,包括世界各地充斥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它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中国要担心自己的制造业?当然基本观念是由于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制造,这些使中国原有的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竞争优势弱化了。

  接下来《经济学人》专门用专机来谈第三次工业革命,于是这个影响越来越大。当然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是这样一次划分,第一次是传统的,从蒸汽机开始带动整个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电力,这些为能源,整个钢铁作为主要的原材料,直到现在整体上还是一个相对起比较主导作用的,这种工业革命的一个结果。主要从制造范式来说是大批量制造。当时如果从通用技术来分,电器时代或者是电动机做动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2011年前后提出来的,叫信息时代,这信息时代并不是从现在才有,已经经历了50、60年,慢慢个性化的智能制造成为一个主导,包括能源强调新能源,新材料强调新的材料,信息沟通方式主要是互联网。这是提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已经有新的提法,甚至说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等。

  我们三次四次划分其实并不要强调次数,现在都感觉到“新一轮”,这样划分,把信息时代划分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有的故意把智能化单独拿出来就是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比较有影响的就提到了德国工业4.0,它其实是划分了四次。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水利和蒸汽驱动的机器设备这种主导的时代。第二次是基于劳动分工的大规模的电气化生产。第三次强调的是自动化。第四次工业核心是智能化,也就是现在我们提了很多的,包括无人驾驶等等,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叫CPS,这种为基础的智能制造的一个时代。

  当然这个仅仅是工业的演进,这种工业演进必然带来整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变革。

  日本人提出所谓的日本社会5.0,从最初的狩猎社会,建设农耕社会,建设工业社会,建设信息化社会,现在是一个超智能的社会,未来是超智能的社会,它是沿着这个划分的。它在德国工业4.0的基础上把这种制造业引申出来,给社会带来的整个的变革。

  无论是工业4.0,还是社会5.0,还是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总体上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它提出的背景,也不是一天的事情,是有很复杂很长期的背景。

  至少第一个背景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这是一个现实背景。因为我们知道工业化本身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转变的过程,也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的过程。

  其实到现在为止,大家认为说已经是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大概30多个经济体,这个人口占到世界人口20%多。如果我们按照中国的十八大的规划,如果到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其实中国实现工业化对世界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是有颠覆性的意义。因为我们的人口很多,十几亿人口,如果能够真正成为工业化的国家,那么我们有可能把世界的工业化人口再增加一倍。

  本来是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实往往随着经济服务化的趋势,往往对制造业并不是很重视,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他们重新认识到制造业作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于是纷纷开始搞再工业化。他们认为已经同意我们提到的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起和强国之基。

  其实通过再工业化的战略,目的是寻找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科技、经济增长,以及在国际竞争战略中占领一些制高点。

  当然作为他们来说,去发展所谓的推进再工业化,然后去振兴制造业,和我们作为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所强调的可能不太一样。他们不仅仅是要强调制造业产值的比例,而是主要强调的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和制造业的服务化的,通过这种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来提升自己在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这样快速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这是一个所谓工业化进程的两个大的重要趋势。包括特朗普上任以后也在反复强调,希望把制造业吸收为自己本国。

  当然除了再工业化战略的现实背景外,还有一些理论支撑。比较重要的一篇文献,是哈佛大学MIT他们做过一项研究,说一个国家它的经济收入的差异靠什么来解释呢?我们经济学家一般有各种样的想从经济指标去解释,但其实它的一个实证分析,说在过去六十年间,由生产部门产品复杂性所反映的一个国家生产性的能力,是所有预测经济指标中最能解释国家长期增加GDP的指标。

  就是国家生产性能力的差异能解决国家收入差距的70%,其实是你有没有生产复杂性产品的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所以说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不在于说我占多大比例,现在发达的工业国他们的制造业比例相对只有20%左右,比例不高,但是对整个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主要的关键在于所蕴含的生产能力知识积累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关键。

  分析它主要的作用在哪里呢?在于创新。

  制造业既是创新的来源,同时也是创新的使用,两方面都离不开制造业。正因为这种理论和现实背景的支撑,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国家纷纷开始搞自己的发展规划。像美国搞新型制造业计划,日本也搞了很多科技创新,德国刚才提到工业4.0。

  包括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的核心,它其实是一体两翼的战略。它通过两方面,因为它的先进技术还在手里,通过先进技术的突破,同时把自己先进的科研能力和自己的产业来匹配,最后能够推动在全球的工业生产体系向美国的技术禀赋优势的智能制造方向去转变。现在看智能制造绝对是制造业的一个发展的方向。包括中国制造2025主要方向也是智能制造。

  围绕这种一体两翼的战略,他们先后公布了所谓的国家制造中心创新网络,包括一系列围绕着这个一些基金,一些相应的开放性的平台来鼓励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去转变,国家也设立了很多组织机构,甚至设立部级的国家新型制造业办公室等等。

  所以两大背景,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下,于是新一轮工业革命就轰轰烈烈地提出来了,尤其在国际经济危机之后,这几年一直是大家公认的变革阶段的一个大的潮流,一个趋势。

  新工业革命怎么来理解它呢?它本身可以理解为一个内涵丰富多层次,已经发生过,但是现在还正在演进中的整个的工业系统变革。

  下面图分了四个层次,我们从技术层面,最基层的叫共性的技术,或者叫始能技术,包括高效能预算、超级宽带、激光连接新材料,这些都属于所有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所需要的基础。

  进一步包括大数据、数字制造、3D打印机,这些又是我们相应的一些机器设备,把这些具体的设备、技术揉在一起系统起来,变成一条生产线。

  其实这里面最高端的就是德国工业4.0这种,到了智能系统的时候其实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就是CPS,这些还是在演进中。

  所以说没有感觉到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它还没有实实在在转换到经济增长中。

  现在提这个仍然是可以提的,到了时间,因为以前我们提的话,往往是说你在经济成本上还比较高,但现在看这种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它们已经使我们的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了,尤其是信息化的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了。我们知道技术无论怎么突破,最后一定要落到降低成本才能普及使用,像信息技术一个数据储存,原来是一个大盘,现在我们一个小U盘就能存很多G的数据。

  现在这些已经和制造系统全部结合起来了,而且现在已经出现了系统的颠覆性技术。这种颠覆性的技术其实我们国家也高度重视,在去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里专门提到颠覆性技术,要高度关注那些可能会引起投资、人才、技术、产业、规则、归零的颠覆性技术。鉴定什么叫做颠覆性技术,罗列了像移动互联、量子信息通讯、航空、空间技术、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包括生物方面,还有能源方面一系列的颠覆性技术。

  这些技术现在看发展最快的,或者说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会给社会带来所谓颠覆性变化的,现在强调的就是人工智能,有的叫机器智能。

  这个人工智能从1956年概念提出,到现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其实对社会已经带来了巨大变化,尤其这两年每天都会产生新的一些影响,而这种变化包括现在深度学习开发出来之后现在影响越来越大。把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制造行业,实现了生产制造的知识化、自动化、柔性化,对市场快速繁衍。这种技术就是我们说的智能制造。

  它的优势是自行决策、自行维护、自行学习和自行组织,人工智能现在看如果给它分类的化,分成弱人工、强人工、超人工,现在看我们整体还是弱人工智能,现在我们在讨论等待着奇点的到来。

  所谓弱人工智能就是擅长某一方面,像手机里面的这种对话,强人工智能是指技术和各方面人类的智力基本上都是比肩的。超人工智能是所有领域里都能超过人类的这种机器系统。

  其实近几年人工智能发展非常快,在2012年11月14日,当时已经被认为说有一个认知计算里程碑的一个报告,其中说到世界上已经有用世界上运算最快的96台计算机,就可以等同制造出一个53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突出的人造大脑。当然不是说生物的大脑,而是指具有神经元和突出的功能,我们接收信号、处理信息、学习和记忆。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2029年计算机可以通过图灵测试。现在看2014年计算机专家已经做出来一个类似于19岁乌克兰男孩的智力,已经突破了图灵测试。什么是图灵测试?就是说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和另外一个人去对话,单是通过对话你已经区分不出来和你对话的是人还是机器,因为通过对话判断你判断的和那个人是一模一样的。

  包括我们说的象棋,1997年击败世界象棋冠军觉得已经很不得了了,现在确确实实感觉到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如果运用到机器工业生产领域里,其中关键是工业机器人,它能够真正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善条件,还具有自适应和感知能力。现在看,工业机器人在整个制造业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在机器部分还都可以,我们在成长和控制方面技术还是比较落后。后面会提到中国制造业发展,尤其智能制造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工业软件。我们真正自主的工业软件基本上没有。

  另外,人工智能其实它的背景一定是和大数据互联网相关,大数据和互联网其实它有一个进化的过程,我们开始使用总觉得物联网开始是一个门户,我们获取信息、搜索靠一个门户,这几年像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主要是电子商务,但是这两个阶段已经不是未来,而真正未来应该是工业互联网,就是说我们通过整个供应链和互联网连在一起,实现所谓的定制化生产。

  再往前发展一步,整个企业、社会都互联网化。现在还觉得电子商务有什么发展的话,很多电子商务像淘宝的市场都开始扩展农村了,以前的规律是当市场开拓农村的时候意味着很多市场已经饱和了。现在看来工业互联网包括定制化生产等等,也就是智能制造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所谓工业互联网其实和德国工业4.0是一样的,德国人提的词叫工业4.0,而美国在新型制造计划里提的是工业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提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融合的方向是智能制造。所有的这些再工业化国家包括我们国家也好提的战略是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工业的CPS,就是说物理信息系统。

  当然这种智能制造会进一步发展,使我们整个制造业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现在看将来所希望的工业制造,都会是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研发是网络化的协同,最后制造企业是需要向服务化转型的,这是制造业发展的方向。

  最后能实现高质量多品种、多效益,绿色的,还是创新的这么一个制造业。

  当然反复在提CPS,其实这是一个什么系统呢?其实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CPS。其实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把这种物理世界和互联网后面的大数据,信息世界,两个空间深度融合,时时交互,互相更新,最后实现智能控制,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的一种发展。

  通俗一点,你所谓的无人驾驶汽车,怎么能够无人驾驶呢?恰恰是说这个无人驾驶的汽车,这个物理系统它的背后是一个大数据支撑的一个信息系统。在路况上任何一个信息的反映它都能够接收到,然后传到后面的大数据系统里,大数据系统马上会有一个相应的信息指挥命令,信号反着来,又有一个机械的制动、加油等等。是这么一个过程。

  所以说没有这种CPS系统,物理信息融合系统,无论是智能制造,包括消费,包括无人驾驶汽车等等都是无法实现的。

  人工智能也在一代一代发展,为什么新工业革命是演进中的,人工智能,包括CPS,也可以分为1.0、2.0、3.0,现在国家正在做一个重大项目就是人工职能2.0,引导下的智能制造系统,正在往下推进。

  所以这种智能制造,包括人工智能运用的范围很广泛,现在已经引爆了很多很多,无论是生产制造、研发,还是消费,各个领域。在2016年在中国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专门罗列了21个引爆点,这些可能正在逐渐变成现实。反过来说,它所说的引爆点也可能未必引爆。因为现在这个阶段,这个技术的发展会有各种各样的路径。对未来的预测未必完全能够准确。

  这个是我们说的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那么这种背景下会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于是这里又提到了克强总理提出了很多新经济。新经济的词我们会反复讨论,当我们从技术背景一定要引到经济上,现在看由于信息技术突破主导形成物理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相互渗透,这一轮新工业革命最后其实是支持了新经济的发展,当然新经济是各个方面,包括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当然也包括拿新技术去改造的传统的产业。

  它的基本逻辑是由于技术突破会带来创新,创新会带动先导产业的发展,先导产业的发挥会有一些核心的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包括相应的组织管理变革,最后先导产业通过相应的通用技术,示范效应,使你整个产业体系发生变革,然后实现整个产业范式进行变化。

  未来的工业社会会从单件小批生产范式向大规模生产范式,进一步向大规模定制范式,再进一步向个性化制造范式变化。

  我们归纳工业社会大概有四种范式,第一个是单件小批,在1.0时代,这个时候产业最关键的特点就是靠个人的技术,小规模的作坊,当大规模生产是流水线,这个已经成为一个整个工业社会的主导,它最大的好处是低成本、高质量,可互换的零配件等等,而且产业集中向大企业高度集中。

  这些年逐渐有一种大规模定制,既方便需要你的品种的变化,需要消费者有个性化的需求你来定制,但是我又想有一定的规模,有了规模以后成本就可以降低。

  像现在比较流行的电器,像海尔在一个平台,说有多少配件可以选,选完之后,如果大家都选这种配件,大家比较集中,那么它的成本就会很低,就可以价格很便宜。如果特别个性化的,那么付的费用多一点,体现了大规模定制生产的范式。这些基本上是一个产业链在逆向分解,主要是一个模块化来做的。

  各种模块是外包生产,再组装成你所需要的产品。当然未来更往前发展就应该是个性化制作,每个人是消费者,同时你又是研发者,甚至你还是生产者,是一个产业组织向网络化、生产化的发展,研发、设计、生产都是社会化参与,这也是一个发展方向,所以模式也在变。

  在这种背景下,于是“新经济”这个词提出来是合适的,由于科技产业革命推动产业变革。什么叫“新经济”呢?我给它鉴定叫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了新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活动。

  我们知道一谈经济就谈马克思主义的分配,你要有新生产、新交换、新消费分配,现在看来生产改成智能制造了,交换现在是电子商务,消费也是,包括分配活动,包括金融化等等,包括支付等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说现在来看由于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确实把生产消费活动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提的是四个方面,提这四个方面鉴定了从经济角度比较严谨的。前一阶段阿里巴巴马云提出所谓的“六新”,这属于企业活动的划分。如果是经济划分应该是这四个。

  这种变化新模式会对旧模式有一些期待,随之产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然后传统产业也会被新技术去改造。

  “新经济”的词不是新词,大家如果有印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美国不停提“新经济”,当时美国人提的“新经济”是什么?就说信息技术和全球化驱动下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有这种特征的经济。应该说当时认为新经济是很美好的经济。

  为什么呢?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这在经济学里头是最理想的状态了。

  当然它有两个驱动因素,一个是信息技术,第二个是全球化。现在看有逆全球化的趋势。但是信息技术的推动,当时出现四个方面的特征,但是好景不长,到2000年下半年以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到“新经济”,最后成为泡沫,还破灭了。

  有很多分析它泡沫破裂的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它主要原因是当时信息技术也好,科技发明也好,只停留在科技发明,科技发明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同时另一个阶段经济之所以能起来是金融来追逐衍生出来的经济。

  也就是说当你的经济只在科技发明和经营追逐上,相当于股市上造概念,你有一个新的科技概念就开始造,只停留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迟早会是泡沫,一定要等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在整个制造环节里大部分都在用信息技术,这时候我所谓的数字化,这个阶段才可以真真正正地渗入到实体经济的时候,我们说你的科技发明到了实体经济结合的时候才会不会有泡沫。

  仅仅说一个是发明,一个是金融,那么如果不往下走有可能就会是泡沫。这种融合之后到现在又经过了十几年,其实这种融合已经大大的体现出来,所以现在提新经济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新经济能不能带动新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它有几个方面的动力源泉。现在看我们叫新的动力转换,传统动力已经弱化,需要新的增长动能。新经济确确实实带来一些动能,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新要素,经济学里有很多要素,其中关键是劳动力、资本、创新,但是现在看来数据,数据是可以单独成为一种要素的。当然这个还可以进一步去考证,但是现在看这个方向很明确。

  另外还可以有大量的投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包括智能终端和手机上的APP,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这些投资也会带来经济增长。而且带动经济增长最大的是什么?会产生新的分工方式。现在提的最多的是共享经济、网络协同、众包等等,这是一个新的分工协作方式,应该能够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

  数据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呢?以前不也有数据,或者我们说内涵的信息吗?但只是原来在人的资本中,或者说在物质资本中,融到里头。现在是独立了,首先可获得性和流动性的增强,它逐渐独立了。这个独立以后数据的拥有,或者是处理它的水平可能是一个非常稀缺的一个要素,这就是决定未来现代化水平最稀缺的一个要素。

  有人说根本不接受这一点,从世界经济来看,从整个经济增长来看,确确实实还不好接受新经济。

  为什么呢?一般理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年代,由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变革产业革命,会带来经济高速增长,但是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来,尤其经济危机以后,放到1996年前后,我们的世界经济增长基本上保持在2%、3%的样子,现在经济学家给了一个词叫“新平庸”。

  其实你找不到亮点,包括我们发展中国家存在从7.5%降到4.2%,发达国家从3%到1.6%,找不到亮点,意味着经济增长科技这一块,信息技术还没有真正带动经济大规模的增长。

  所以说现在还不好说新经济增长的数据,包括新要素一定会带来我们新的经济大幅度的增长。因为数据上还没有体现出来。

  要说清楚什么呢?企业家看的是未来,经济学家往往看的是过去,因为经济学家要做实证来做一个分析,经济学家也想归纳出一些规律。企业家往往是看未来,判断趋势,我们要对趋势要有判断,包括大数据驱动会不会改变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

  如果我们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按照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无非是三个要素里,资本、劳动力和创新,创新就是我们的全要素生产率了,那么这三块是我们一直想推动经济增长现有的经济学框架。会不会转变成另外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本、劳动力创新,然后有一个单独的叫人工智能也好、数据也好,单独的要素。

  以前把它们融在一块,现在能不能把它们单独拿出来?现在看来还是有一部分可以单独拿出来。我写的资本+、劳动力+、创新+,一方面我们把这种人工智能也好,或者大数据也好,这种能够增强现有的劳动力和资本,比如说实现新的分工。专门做适合人做的优势的东西,剩下一部分是机器去做,智能化的机器做。

  同时现在的学习,比如人的劳动能力、学习能力,机器不仅自己可以学习,还可以辅助你去学习。上个月去芬兰,大学在研究人工智能怎么能帮助学生提高他的学习效率,提高你个人的能力。还有一些甚至也可以增加增本项,所以说以前很多资本,包括物流资本机器都闲置着,现在因为信息充分沟通,可以把沉默资本列出来。

  除此之外,是现有的人无论如何做不了的,而人工智能能做,所谓虚拟劳动力的概念。人工智能可以做一些新增的劳动力,人无法从事的工作,包括适应性的、敏捷性的、复杂性的工作,现在有的机器人能做,其他的人却做不了。

  还有一些是能自动解决管理职能,以为机器人替代的是低端劳动者,其实这个概念现在看是不对的,机器人替代的大部分是高中端的,高端肯定替代不了。中间那块往往是重复性的工作来产生的。

  假如说这种概念成立的化,其实一些咨询公司有些预测,预测到2035年人工智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的。有些经济学家预测2035年美国本来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增长的话,它的增长只有2.6%,如果有的话会到4.6%,如果美国的经济增长到4.6%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包括芬兰也能提高2%。如果这样的话,假如前面理论成立,新经济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

  刚才提到一方面是独立的要素,另一方面提到的是分工。新的分工形势为什么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经济增长?

  我从一个理论角度解释,用现有经济学的概念来说,新的分工方式以及社会化、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大规模定制等等,这种方式的变化使你的企业组织的边界日益模糊,最后形成一个平台以后,那么改变的是我们的范围经济的扩大。

  这个基本逻辑是这样,由于技术的突破,使你数据可获得性、流动性提高,经济学最想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现在经济学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部对称造成的。

  但是如果数据可获得性流动性的提高,那么信息不对称程度会降低,它的降低会产生两种效益,一种在企业内部就是我们说的智能生产。

  智能生产怎么样做到呢?同样一台设备由于增加了工业软件,很多工业软件使我原来只能生产一种产品,现在可以生产多种产品。这个软件使它可以做,于是就说柔性生产线。品种扩张了,企业内部的范围经营就实现了。

  还可以到外部,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的降低,于是可以降低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所谓的滴滴打车,不就是因为你通过一个手机APP软件就可以告诉对方我需要车在什么地方,而对方也知道你在什么地方,这种无非是信息不对称大幅度降低了,那么基于这个平台成本降低,于是就有更多的选择,于是我们的经济效率提高。

  而以前的经济效率源泉绝大多数是基于规模经济,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规模经济,所以这是经济学角度给它一个很好的解释。

  现在看有关对新经济,从经济学理论角度解释还是比较困难,因为它很难做实证。但是可以从这种理论演绎的化,其实是可以从这两个角度,会不会有新的增长的要素,另外是不是可以扩展从规模经济主导到范围经济主导的变化。

  这种新经济的到来会对我们国家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点影响,至少我们现在,包括刚才说的新工业革命提出的时候,最直接最简单的就是说会不会弱化我们以前的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因为随着从生产制造的人数越来越少,对传统的简单的操作工人替代,劳动成本在整个生产中下降,会不会弱化我们的要素成本优势,应该说这是一个方向。包括自动化的流水线,甚至像富士康这种企业都在说我要用机器人上岗,生产线从30个人减到5个人。

  刚才我提到机器人,包括人工智能对现有职业的替代,这是一个当今大家都在研究的一个问题,怎么能够替代到什么程度?现在可以接受的结论是这样的,至少我们说越非程序化的工作,替代的范围越差。

  如果程序化的工作,包括你说的记录、抄写、会计,虽然这是认知型的,像搬运物体、操作机器是体力型的,这些多数是可以被替代的,而那种非程序化的,比如搞研发、搞咨询,甚至搞护理、美容美发,像个人护理、美容美发这种是不能被替代的,因为和人直接打交道的,因为是非程序化的。

  数字技术到底对劳动方职业的影响,比如在企业生产环节,在车间内部,至少从质量管理来看,质量管理人员肯定会减少,但是大数据分析这种人肯定会增加,机器人生产环节的人少,监督机器的这些人会增加,包括像物流这块,物流人员会减少,生产线的模拟仿真工程师都会增加。

  这个表把各个环节罗列,一个增加,一个减少。甚至有一些专门的研究,在美国,它的智能设备替代的职业,电话推销员基本上100%要替代,包括标题审查摘要,其实现在计算机都有这个功能,写摘要直接用软件提出来了。包括现在我们微信上,很多通过标题一查就和谐掉了。当然也有自动化设备替代很小的企业,像休闲的理疗师,包括营养专家等等。

  为什么不一样呢?因为中国很难做这方面的研究,因为我们职业分类很乱,没有系统的研究,或者对不上,没有办法进行横向比较。美国和日本的也是一样,职业分类不一样。在日本来说自动化替代概率小的,像艺术导演、医疗、咨询师、外科医生等等,小一点,可以辅助,但是有办法替代。

  对我们国家低成本劳动力会有一个替代。

  第二个影响,由于个性化定制最关键在于你的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要离得很近,能够快速的响应,快速相应的话,很多情况下要把制造环节和你的消费环节连在一起,就是市场要贴得近。这种情况会有一些以前跑到国外生产的制造业,现在有可能会返过来把制造业吸引回去。包括特朗普新政,他们也在大规模地吸引自己的制造业回到自己的本土。

  在我们国家什么阶段呢?我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阶段,而这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阶段又是需要很多制造业大量投资,后面有个数据分析,现在中国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是值得警惕的,非常值得警惕的。

  第三点对我们的影响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现在越来越融合,他们融合在一起的话也会对我们形成一些挑战,以前我们都是产业链条,设计、开发、制造、使用是一个信息的过程,现在慢慢融成一个平台,大家都在用,那么制造业和服务业开始在融合。

  直接的影响是我们制造业效率和国外制造业效率的差距应该要比我们的服务业和国外的服务业的效率的差距要小。但是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实无形中拉大了我们制造业的差距。

  从某种角度来说,当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时候,我们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除了制造业的信息化,其实大多数是制造业和生产型服务业在融合,是制造业服务化,又是另一个方向。

  如果制造业服务化是另一个方向的话,反思我们的产业政策,这几年我们始终在说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加大服务业的比重。笼统地说这种产业政策没有意义,因为两个产业在融合,而且服务业是一个大杂烩,它包括我们说的所有的除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全都放在第三产业,所以笼统说加大服务业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至少我们现在看,围绕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发展。而围绕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发展需要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工业互相增长。

  具体来说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是一个什么概念?

  以前我们本来制造业是单独的,比如说制造商是制造商,制造完了之后批发零售最后给顾客,这是一个长的产业链条,后来慢慢演进,制造商直接对一个服务中介,比如说4S店,消费者到4S店买汽车,批发、零售,包括维修也找它,是一个中介,进一步发展,制造部门和服务部门交叉在一起,顾客可以直接对它的,甚至两个完全融合成一个共同的实体,顾客直接对的说不清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反正整个是它来做。

  现在看制造业服务化类型已经越来越多,而且模式也很多。包括像红领集团的个性化的产业设计,它做的不仅仅生产出来一件服装卖给你,从推荐给你,而是从最初的量身定制,到最后客户的一种体验,生产出来给了你,这个过程一个人大概七天的时间,有成千上万的版型给你准备好。个性化的产品设计。

  另外有些制造业实时化的在线支持。比如说C919这个飞机,飞机最关键的是发动机,发动机并不是对方卖给你就卖给你,而是卖给你之后需要实时给你远程的整个服务,你飞行所有数据都可以在企业里,飞多长时间,所有的发动机的数据都在实时化的在线支持,当然这些都是围绕产品来做的。

  还可以说围绕着产品交易的便利,包括给你提供融资服务,还有一些围绕产品的整合服务,给你一体化的成套安装。

  现在提的最多的一个词,基于产品和服务的整个一体化解决方案,消费者你提出我需要什么样的功能,这个厂家就给你整个一体化的方案。IBM为什么把生产环节卖给联想?因为在它整个一体化方案里,这个硬件占的比例在它的比例里非常低了,对它来讲影响不大。

  所以说现在这些大多数厂商所提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我给你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方案,所有的制造企业都是咨询公司,而不是我是制造企业。当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产品绑着卖给你和服务,也可以上别的地方买产品提供给你。但是他提供的是一体化的方案。所以这个变化非常大。

  刚才说了产业链条里,如果说我们智能环节越来越重要的话,还有一个大的变化,这个大的变化其实我们这些年一只受一个理论的影响,经常提的一个词“微笑曲线”,但是这个微笑曲线是不是永远正确?至少两个方面已经不再正确了。

  如果像智能制造等等,这些环节发展的越来越快,这个产业链条里最关键的可能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原有的微笑曲线,说研发环节、售后或者品牌那两个环节要比生产制造的环节附加值高,所以是微笑曲线。那么智能制造的技术很关键,有可能是制造环节比研发,比品牌环节更关键,比售后销售更关键。

  为什么呢?因为是一体化的东西了。而且智能制造比如智能设备有没有相应的工业软件,有没有真正大型的3D打印设备,这个很关键。关键是研发设计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进来。

  所以说真正的附加值在生产制造这块。所以有一些统计,从微笑曲线到悲伤曲线,悲伤曲线就是中间环节高,两边环节的附加值低。

  悲伤曲线被命名为五脏曲线,统计的结果是和微笑曲线相反的。当然也有可能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是不一样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沉默曲线,这个附加值大家都差不多。不是像以前的悲伤,是沉默。

  而且还有我认为现在提工匠精神是非常正确的,这些年被微笑曲线所误导。说加工制造附加值低,有一个问题是说,如果我加工制造的是高质量的产品,工艺这块很精,而那个企业的工艺并不精,那么在工艺这个环节是加工制造环节,你认为两个微笑曲线是一样的吗?肯定是不一样的。笼统说微笑曲线是不对的。

  如果微笑曲线不成立的话,我们的雁阵理论可能会改变。以前我们说加工制造环节成本低,于是把加工制造环节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研发出来转移到你国家去生产,但是如果加工制造这个环节很关键,人家就不把这个环节给你,如果原来给我们的话,我们就可以学习,就可以赶超。不给你,你可能连最初的学习的机会都没有了,后发国家赶超路径有可能被封路。

  现在还好,我们已经过了这个阶段,现在我们是把我们的东西转给工业化水平比我们更低的国家。

  第五个方面企业管理领域会有变化,管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大数据都是隐藏在里头,隐藏在资本里头、设备里头、隐藏在人力资本里头,现在来看通过大数据就可以把隐性的数据显性化,显性化之后通过各种软件仿真工艺的使用,最后发现一系列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就可以优化设计排产包括客户关系管理。

  甚至有的人说通过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这个结果会比你自己都了解自己,你都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习惯。大数据分析都能分析出来。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管理就会发生变化。我们有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债券管理和组织管理。这种变化下,如果从规模经济主导转向消费者这种范围经济的主导,那么生产管理第一个变化,以前大规模,现在回到个性化智能制造。

  人力资源管理,以前是针对传统的劳动者的科学管理,现在是知识型员工的人文管理。

  而营销管理以前是生产者中心的,我生产什么就卖给你,分工模式。将来销售环节和生产环节一体化,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一体化。

  战略管理现在是平台战略,组织管理也不一样了。

  具体来看,生产管理里头最关键还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可以给它一个概念,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制造技术集成而形成的满足优化目标的制造系统和模式。

  我们制造这块其实需要什么优化目标?一般来说需要生产的时间越短越好,质量越高越好,而且品种会多,灵活性强,而且环境还友好,绿色化,这都是可以通过智能制造来实现的。而且现在看是一个全范围的,包括我们说的你的车间、企业、供应链,整个全生命周期,这些肯定还是需要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这些信息技术。

  再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说这种管理对象的变化,你想调动这种真正的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有可能我们必须要给他一些股份,让他感觉到工作环境的满意度提高,这种激励都会变好。以前是作为一个螺丝钉放在哪里,天天拧螺丝,现在看它是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我就需要给他一些激励。

  营销管理也是这样的,一般我们学过的营销管理,大家印象很深的,就是CPS。把营销环节分为产品、定价、推销和批发零售销售的环节,现在看来这种分类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因为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在一起了,包括售后服务是一个整体,所以说关键是怎么能够成为一体化的方案。

  战略管理也是这样,现在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最多的核心能力战略,所谓核心能力是在价值链里哪个价值链里最关键我掌握这个能力,不可复制,不可学习,但是这个理论现在看也对,但是问题已经不是价值链,而是说我要一个平台。在所有的价值链里,研发、原材料、供应商,到生产制造,到最终的消费者,都用这个平台,以前的价值链现在形成平台的生态圈。这个产业链弯曲了以后关键是平台。所以平台战略要比以前的价值链更关键。

  包括我们说的组织管理,以前是层级的,金字塔型的,现在是网络。网络化的话这种管理起来就相当于扁平化,要强调合作,强调共享,强调互动,不是从上到下。有很多企业都在倡导,包括像海尔他们都在倡导,从金字塔结构到网络结构。

  那么这种大变化,刚才提到五个大的方面的变化,包括管理变化,对我们来说确确实实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来说我们到底能不能抓住这种变化或者迎接这种挑战呢?

  现在来看,我们除了影响和挑战以外,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也是倒逼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新机遇。

  现在我们制造业是大而不强,正在想怎么能够向强的方向去转换。现在看来要逼着从原来的低成本战略转向创新的差异化战略。这是倒逼机制产生了,如果再不这样走有可能差得更远。

  第二个,确实新工业革命带来一大批的新的制造生态系统,智能产业,包括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等,现在看这些企业也给我们战略新型产业发展创造很好的机会。

  能不能抓住?这次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对我们国家来说应该具备这种条件。为什么我们具备这个条件?因为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工业大国,我们是生产世界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世界上大概有五百多种产品,只有中国这五百多种产品都能生产,而且220种产品是世界产量最大的,反过来也说我们产能过剩,都是利弊两方面。但是至少证明我们配套能力很强,我们整个产业基础很好,只是说我们现在核心的技术还没有。

  最成功的,现在提的最多的就是中国的高铁,高铁这种技术创新的路线,现在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个成功的典范。高铁这块现在我们是一个自主技术了,这里罗列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的时间。

  我们走了12年的历史,2003年开始向国外学习引进高铁,到2007年引进第一代,2008年自主研发第二代,到2016年我们标准高速动车组商业化运行到350公里,这时候已经到了第三代了,基本上和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同步了。而且中国对世界高铁技术贡献有四大贡献,第一是终结了动力分散的争论,现在我们做到了。

  二是时速350公里的运营经验,国外理论上都有350公里,只有我们商业化运行。还有系统集成,路内路外的技术联合,这些都是我们对高铁技术的贡献。

  当然这种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我们鼓励的方式,但是这种创新是不是可以复制到其他行业?现在看来还不好说。

  现在看我们高铁非常特殊,这个行业是全一体化的,归一个公司,一个部门,铁道部,从最初的研发,包括铁路所属的院校,到最后铁路运行全是一个部门来管。这个一体化有它的好处,有利于技术从引进、消化、吸收,到最后商业化。我们的汽车,大家说为什么会想拿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丢了技术没有换来。

  为什么呢?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太分散,市场自己竞争的很厉害,直到现在汽车核心的部件,包括核心的发动机等等,部件我们自己生产不了,各地的企业都需要这个,去国外买这个,说你只能今年买多少件,他买多少件,要不然生产能力满足不了,说明我们汽车过于分散,反而没有实现创新型的快速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而高铁做到了,当然这个体例很特殊,证明我们已经有庞大的产业基础。

  第三,产业转型,未来制造业发展往哪发展,不要单纯提加强提高制造业的比例,应该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

  2011年-2015年每年服务业都提高1%-2%,制造业降低1%,虽然总体上看是一个所谓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趋势是对的,但是这个确确实实隐含着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不是说服务业提高的太快,而是制造业下降的太快了。这种经济服务化速度太快是有风险的,而且这种风险我们认为为什么我们经济增速现在大幅度降下来了,它是一个结构型的转换。

  制造业的效率是高的,服务业的效率是低的,而制造业效率高的产业在三个产业的占比逐渐下降,而服务业效率低的产业在所有产业占比逐渐上升,你的总体速度是必然下降的。

  这个我们谈的新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影响,也就是这种情况下提出制造强国战略,包括中国制造2025。

  其实我们在2011年就提出一个观点,我们认为中国的国情,当然这个国情是经济国情,基本的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向了工业大国。农业大国的国情是毛泽东曾经提出一个概念,说我们是农业大国。现在看到了工业化中期以后不能说我们是农业大国,我们是一个工业大国。但是我们的问题是我们不是一个工业强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国情是工业大国,但不是工业强国。

  不是工业强国的下一步的工作,现代化的战略应该是工业强国战略。在这个背景下,其实我们面临了一些挑战,这个挑战最明显的就是所谓的脱实向虚。2016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专门提到了一个经济运行工作的突出矛盾,但根源是结构性失衡,而其中一个结构失衡就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结构失衡。

  我记得有一个计算,我们实体经济的规模占GDP的比例,从2011年70.5%下降到2016年的64.7%,每年下降。那么金融业,虚拟经济基本上说的是金融和房地产,不算建筑业。主要是这两类,而这两类的占比反而越来越高。我们金融业2016年占GDP的比例8.4%,要知道美国我们认为它是以金融帝国的国家,它在金融危机最高的时候占GDP的比例占到7.6%,而我们占到8.4%。同时这几年我们发行货币M2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M2是1.74,2015已经到了2.03。

  但是这么多钱,越发越多,但是实体经济并没有流入那么高,所以它只是在这种虚拟经济里自我在循环,所以为什么房地产的价格大幅度上升。因为实体经济这块没有流进去。

  甚至有些统计中,在上市公司里,金融板块的企业的利润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利润。这种估计说估计的结果是中国经济利润80%是金融企业拿走的。

  刚才提到的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是有的,我们2016年国内投资增加了8.1%,而国外的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了44.1%。这个增长到了开始走出去,到了这个阶段,这也是对的。但是制造业对外投资增长了116.7%,而同时我们吸引制造业的投资是负的6.1%增长。

  现在看来,国内没有人再增加投资做制造业,而都跑到国外去了。当然我们不排除去年资本外流是属于其他非经济的原因,想把资本挪出去,不排除这个。今年一季度这个情况已经扭转。

  但是整体来看吸引的制造业投资已经是负的增长。所以从这个数据来看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是有的。包括国有投资和民间投资,2016年国有控股增长的是8.7%,而民间投资增长3.1%。

  民间投资大幅度下滑,其实民间投资在制造业里占比是比较大的,尤其中小企业搞制造业比例非常大的,所以大幅度下滑,可以看出来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很大。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本来是工业大国,我们要推进工业强国战略,结果我们制造业投资空心化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接下来真正的经济现代化战略是要深化工业化进程。

  这里头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制造业没有人投资呢?其实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除了我们说的金融本身它自己赚钱,包括房地产体制机制的原因,包括实体经济成本太高等等,必须认识我们制造业的问题是该转型升级了,你没有转型升级。如果你没有到工业强国,制造业强国的地步,结果金融追逐短期利润不想把钱投进去,也考虑到这一点,说明我们制造业自己也没有该转型升级而没有转型升级的问题。

  当然要深化工业化进程要有几个方面的关系,城市化和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国际化和工业化。为什么提这个?其实城市化我们一般来说,开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到了工业化是城市化拉动工业化。现在阶段是城市化拉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像房地产拉动不了工业化。

  一般的产品如果质量越高,它就会售价越高。而房地产的问题是你再造再好的房子卖不到高价钱,关键是地理位置,一是地段,二是地段,三还是地段。只要在核心地段就能卖很高的价格,但是房子改的好坏没有人管。其实我们国家建筑业建的房子质量问题是大的问题,隔了两三年就得拆了重改,又是浪费资源,而本身住的人也不安心,天天有人装修,没完没了装修。建筑质量能拉动制造业的,比如说钢材、绿色的玻璃等等,现在看拉动不了。

  信息化工业化也是这样的,现在有一个争议,实体经济说电子商务不属于实体经济,这个概念是不对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区别,虚拟经济就是金融这块,而互联网+加到实体经济,那就是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那就是虚拟经济,所以说它只是一个技术。

  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会对实体经济有促进作用,但是问题不在于对实体经济的量,而在于电子商务由于追求低成本,对低成本实体经济需求有扩张效应,这是一个问题所在。

  而国际化,现在我们还需要学习国外技术,实体经济或者制造业是四个方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而现在看我们这几个方向转型升级的话现在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也正是这种大的背景,中国制造2025在两年前提出来了,2015年5月19日,其实它就是想基于国际上新一轮的产业变革,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来提出一个中国的制造业发展的一个路线图。

  它的目标是制造强国,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三个步骤,2025年,不制造强国,2035年中等水平,2050年制造强国。

  现在对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争议很大,有两端是不对的,一端认为中国制造业好的不得了。这也是不客观的,因为我们真正的制造国家的水平论科技创新来看我们属于第三方阵,也就是因为属于第三方阵,规划2025年才和人家制造强国,一大波人刚进去,这帮人是一个方针了,再过十年我们才到方阵的中等水平,到2050年才到前列。其实我们还跟人家差好几十年,你不能把自己吹的这么高。

  另一方面也不能说中国制造一无所事,我们有庞大的配套基础,我们有赶超的基础,所以是两个极端都是不对的,而且这几年创新比较快。

  现在发挥了一些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我们还有五大工程十大领域,这五大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有五个工程,一个是制造业创新中心,第二个智能制造,第三个是工业强基,第四个是绿色制造,第五个是高端制造。

  我们可以一一展开说,一是创新能力,提高它的创新能力。

  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制造业的创新链条是不健全的,因为按照一个真正制造业的链条是分制造基础研究,概念的验证,实验室的试制,原型制造和生产能力,生产条件能力的培养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是六个环节。

  我们现在高校这块大部分是做制造基础研究概念验证,而企业是做生产能力的培育,生产效率提升两个环节,而中间实验室的试制和原型制造这一块基本上没有机构和企业去做,这个链条是断的。

  所以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就低。

  还有一个我们制造网络不是开放协同的,现在提出来要建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要搞一个协同创新。我们前几年科技体制改革把很多国家型的科研院所放归到央企,便转型成了一个企业,但是有一个问题,它慢慢只做和企业短期目标相关的这种研究,而作为一个制造业发展的行业技术,战略性技术这些不再做了,所以我们缺少这种研究中心。所以现在搞创新网络共性中心。但是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对我们国家来说非常难。

  为什么难呢?说是自己的事情会很认真,但如果是协同很多人只是走形式,没有人努力。

  还有一个是中小企业在创新中的地位不突出,我们不仅仅要鼓励大企业,其中关键是中小企业,而且大多数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都是中小企业做的,你去看德国工业4.0,虽然说像西门子在主导,但是周围一大中小企业围绕4.0在做工作。

  第四个方面是我们技术工人的创新能力也越来越差。一方面是我们有工匠精神的工人少,另一方面因为环境大家不愿意踏踏实实做一件事情,另外是我们的高校体制有问题,现在工科院校理科化,本来你做工科培养工程师的,要到生产第一线的,结果我们大多数工科院校变成理科,做课题结项,只是为了做实验。这种使我们工程技术人员也比较短缺。

  第二个方面,我们现在很大的基础,我们最大的问题除了创新能力外,到产品层次我们缺少四基,核心的基础零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关键的技术材料和产业的共性基础。

  为什么说我们这个能生产,那个能生产,说生产一个圆珠笔最关键的笔心生产不出来,现在说太原钢铁厂能生产能出来了。这种核心的基础没有。所以使我们制造业很多情况下由于市场牵动,有了市场我就可以集成、组装满足市场。但是最后核心的零部件需要历史的积累,长时间去探索才能形成。但是没有核心的零部件,先进的技术工艺、关键的材料突破不了。

  这个其实争议也多的就是C919试飞成功。试飞成功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都是全球采购的,关键的零部件。现在看来这个事情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也不用否定很多核心部件全球采购。但是整个的机身,整体的集成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一方面所有的生产飞机都要进行全球协作,另一方面我们为了使自己的技术能够把握,现在我们怎么做的呢?任何一个零部件采购你的也好,必须国内的一个企业和你联合给我投标,不能总是单独买你的,你是和国内企业合作,时间长了国内的企业也能生产出这个。

  现在是这样,当然919会不会马上商业化?从开始的首飞成功到商业化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路径。因为需要真正拿到航行证,各个航空公司都要给你去测验,你要拿到世界各大航空公司允许飞的证,很漫长。C919大家说有了经验,至少需要五年,至少有了这个步骤到了这个程度,反过来反映我们工业基础能力还是不够,这个工程很重要。

  当然还有一点强调质量品牌,上上周,国家刚弄了一个质量日,如果说我们和德国工业4.0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整体我们是2.0阶段,我们在向3.0、4.0走,而德国工业可能是3.0阶段往4.0走。但是还有一个重大区别,人家的质量基本上过关了,我们的质量还没有过关。

  所以要有个质量行动,还有绿色制造,当然还要主攻智能制造,现在做了很多专项的行动。

  昨天国务院常务会专门谈到中国制造2025,而且专门提到除了智能制造以外,还要在各个地区搞智能制造的试点。

  我们社科院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们曾经有个贡献,我们提出来真正要突进智能制造的话,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项技术,从技术信息化包括软件和机器它们融合,到最后真正能够生产出来相应的产品,中间需要互相的配合,需要有一个非常长时间的磨合的过程,包括人和人的磨合,人和机器的磨合,机器和软件的磨合等,非常长的磨合。往往需要在一个核心工厂把这件事情做好,要有一个平台能够系统的集成。

  同样智能制造需要系统层面的集成,而这个集成就应该借鉴日本母工厂制度。母工厂其实就是一个核心工厂。日本的生产管理这个环节非常先进,首先在国内把它所有的这种问题、技术和管理,包括设备人员全部融合在一起实验,实验成熟之后再复制到世界各地,所以叫母工厂。

  我们提出中国搞智能制造也要建自己的母工厂。当然作为中国制造来说将来要深入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包括国际化的水平,还有刚才提到的服务型制造。现在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制造业的发展。这都是中国制造2025要推进的。

  以上用了一小时三十五分钟给大家介绍了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下,新一轮的科技产业变革下,正好对中国大而不强的这种制造业提出的一些挑战,而两年前中国制造2025就是想应对这种挑战,当然现在在推行过程中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争议,因为国家制定了规划,但有人质疑你是一个国家主导的,不是市场竞争的。虽然我们的方针是市场主导国家引导。

  其实从指南和方针这方面都是这样,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一定要避免用很强的产业政策去推进中国制造2025,你的产业政策是要的。

  前一段有一个争议,其实争议都是过为极端,没有一个国家是没有产业政策的,是一定要产业政策的,但是产业政策绝不像那么简单,我要挑一个人均GDP高两倍的国家我去模仿,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政策组合。随时随地根据国家所处的阶段,根据产业的特性,包括不同的产业,都需要有个动态的调整和组合。

  所以这种情况下,你要用产业政策,但是一定不能过于强选择性是不能用的。同样,竞争政策是主导,是基础,但是产业政策要用不能用强选择性。包括政府的补贴,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包括对中小企业,对创新,都是有补贴的,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要质疑。包括刚才提的那些,美国政府都是掏钱的,当然没有像我们掏这么多喊,但是需要掏钱引导的,要用复杂的动态的组合。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指南,是一个引导,包括技术路线也是一个引导。在这种背景下谈一谈新工业革命,谈一谈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包括中国制造2025的一些内容和一些问题,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