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人大经济所课题组:全球滞胀中国之策(3)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4日 07:11 21世纪经济报道

  警惕未来经济增速回落  三大产业增速同时回落

  2008年中国GDP增长大幅回落,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增速同时下降的过程中,产出缺口的快速逆转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步入周期的下行区间。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三大需求的增长速度同时回落说明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整依然具有十分明显的顺周期效应,未来宏观经济存在加速回落的风险。

  2008年是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发生变异的一年,也是经济周期形态进行调整的第一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为10.4%,比2007年回落1.5个百分点。导致这种变化的核心原因在于,总需求和总供给增长速度同时下滑,并且总供给与总供给增速下滑是不对称的。对于总供给而言,虽然有雪灾和震灾的影响,但在2003-2007年高速投资的作用下,其增长速度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对于总需求而言,外需大幅度下滑以及由此引发的实际投资增长速度的下滑将使其增长速度出现明显回落。这种速度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是引发2008年宏观经济逆转的直接原因。

  根据对GDP缺口的测算表明,2008年是实际GDP向潜在GDP快速回归的一年,也是中国周期变动的年份。2003-2007年间中国实际GDP年度增长速度均超过其自然增长率并且逐年加速,必然通过滞后效应大幅度提升2008年中国潜在国民收入水平。即使在2008年中国实际GDP增长10.4%而超过其自然增长率的预测条件下,中国国民收入相对缺口也将从2007年的正值逆转为2008年的负值而指示萧条经济景气。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三大产业GDP出现整体同步回落的趋势。

  受到雪灾、震灾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第一产业出现回落,全年增长速度预计达到3.5%,较2007年、2006年分别回落了0.2和1.5个百分点,低于2003-2007年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受到出口回落,第二产业出现明显回落。第一季度增长速度受到雪灾影响出现大幅度下落,低于2007年第一季度1.7个百分点,但在工业产业利润持续高涨的作用下以及震灾产生的“需求创造效应”的刺激下,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会出现一些反弹,但是第二产业进一步提速可能会受到重新凸现的“煤、电、油、运”供应紧张的瓶颈约束,全年虽然会出现逐季回升的态势,但全年增长速度预计依然要低于2007年1.6个百分点,低于2003-2007年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回落将直接引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的大幅度下滑,2008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2007年回落2个百分点,仅为10.6%。

  值得注意的是,宏观经济下滑不仅在三大产业中存在一定的联动性,而且在同时下滑的过程中,宏观的产业结构并不是得到优化,反而进一步恶化,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将提高0.0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要下降0.03和0.01个百分点。

  在三大产业增速同时回落的同时,有效需求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出现同步增长速度回落的态势,其核心原因就在于在外需下滑的引领下,在“投资-出口”联动机制和“通货膨胀-实际收入”联动机制的作用下,实际投资和实际消费的增速顺势进行回落。这充分表明,以往各个周期中所存在的宏观经济顺周期调整效应依然存在,这预示着本轮经济下调可能延续以往周期中所存在的“短期小幅回落引领中期加速性衰退”。

  外需形势严峻

  在世界经济周期与本国政策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净出口的大幅度回落将引领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而国际资本的异常流动将增加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在内部结构刚性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外需的过度调整将引发宏观经济总量收缩和结构进一步恶化的问题。

  2008年中国进出口变动情况将基本延续2007年10月以来的态势,进口增长速度高于出口增速(除2008年3月),这导致净出口总额同比增长速度下滑,2008年1-4月累计我国贸易顺差为579.9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净减少53.18亿美元;而4月当月的进出口总值为2207.36亿美元,同比增长23.9%,增速低于去年同期0.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1187.07亿美元,增长21.8%,增速低于去年同期5个百分点;进口额1020.29亿美元,增长26.3%,增速高出去年同期5个百分点。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为2588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34亿美元。事实上,正是外需大幅度的下滑引领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下滑,并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大幅度下滑的首要原因。考虑到汇率变动的因素,2008年净出口增长的下滑将直接导致中国经济增长下滑0.83个百分点,占中国经济下滑的56%,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如果考虑出口增速下滑带来的投资增速下滑的因素,那么出口下滑可以说明2008年经济下滑90%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外需可能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首先,在各种表象因素和深层次力量的作用下,世界经济的持续下滑将使中国出口增速加速下降。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世界经济的下滑并不是由于次贷危机和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短期冲击的产物,而是世界经济往下行区间进行周期性调整的产物。因此,2008年只是世界经济下滑的开始。具体而言,世界经济进一步下滑的原因包括: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没有见底;次贷危机对欧元区的冲击刚刚开始,英国经济的下滑和大陆板块对美国经济的反映基本要滞后6个月以上;由于美元持续下滑和国际商品价格持续上升带来的国际贸易冲突也刚纳入各国应对措施之中;“全球化红利”递减、“新技术扩散效应”衰竭以及“全球不平衡的逆转”都刚踏上周期变化的轨道;在国际投机资本作用下的大宗商品的供求关系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包括美国、欧元区以及亚洲板块在内的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国的收入将持续下滑;世界结构性价格上涨将在中期内持续存在。

  根据我们的计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出口,不管是分类别还是分出口目的地,除了少数例外,总的来说都对国外的收入变化有很大的弹性——在主要三个出口市场上,中国出口额的收入弹性都大于1。并且,对美国和欧洲出口的收入弹性都远大于1,分别达到7.18%和13%,即美国与欧洲经济每下滑1个百分点,那么中国出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分别下降下滑7.18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出口都有很高的收入弹性,分别为5.68和3.98。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出口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为国外的需求所拉动,容易受外部经济周期的影响。所以当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时,对中国出口需求的增长速度将会持续下降,甚至出现绝对额的下降。

  其次,汇率-贸易传递机制的3种特性——“滞后性”、“累积性”与 “阀值效应”决定了中国人民币进一步加速升值将导致出口增速加速性回落,人民币升值速度存在加速过度的问题。

  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4.4%,对欧元升值8.93%,对日元升值8.81%,对港币升值16.36%。这种大幅度升值使2007年8月成为进出口增速的逆转点。在很多学者看来,2005年7月21日到2007年8月中国贸易变动的规律好像支持现在流行的“汇率无关论”,即由于微观主体的调整,汇率波动对贸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这种看法严重忽视了汇率-贸易传递机制的3种特性:一是滞后性;二是累积性;三是“阀值效应”,即汇率变动到某一临界点时,市场主体会突然进行大幅度调整。我们分报告的研究充分说明了这些特征。中国的出口几乎毫无例外地对以实际有效汇率来表示的相对价格有很高的弹性,远大于1——对美国和欧洲的价格弹性(实际汇率弹性)分别高达11和6;給定其他条件,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各类出口额至少下降4.7%(加工贸易出口),最多下降达17%(初级产品)。这也证实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由价格优势体现的特征。由于相似的替代品众多,只要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小幅上升,就会导致对中国出口的需求数量大量减少,因而出口显著减少。计量表明,2005年的汇率改革则使得中国各类出口的增幅至少下降了5%。

  与此相关联的是主要货币之间汇率的调整,特别是美元的贬值,可能在影响中国贸易结构的基础上,影响中国的贸易总量。中国贸易结构对于汇率的变动是十分敏感的,人民币对欧元的升值由于欧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而部分抵消,这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都偏向欧洲和其它发展区域。这种变化由于美国贸易权重过大而出现总量增长幅度下滑。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如果人民币持续进行加速升值,而美元对其它货币持续进行贬值,那么中国净出口下滑的趋势将进一步恶化。

  再次,内部需求的刚性和国内贸易政策的顺周期性调整将导致进口增速进一步扩大。

  进口进一步提高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国进口需求刚性在最近5年内随着进一步的工业化而大幅度提升;2003-2007年我国连续的高投资-高增长将对进口形成持续的高额需求;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大幅度提升以及进口价格弹性的下降将使美元标价的进口总额大幅度上升;美元走软使中国的进口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上述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中国外需调整的过度和存在持续恶化的可能性,而这在中国内部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具有刚性的前提下,可能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不利的冲击。在总量上,如果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无法大幅度提高,那么外需的持续恶化和过度调整只能意味着总需求的持续下滑和经济的低迷。在结构上,如果内需要弥补外需的下滑,短期调整的模式就是扩大投资,而投资在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供给紧张的状况下只能引致大规模的进口,导致外需进一步的恶化,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可能不是投资、出口与消费联动型增长模式代替了投资与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而是投资单一推动型增长模式代替了投资与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这可能导致增长的进一步恶化。例如,由于出口对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制成品的影响不同,2008年前2个月的出口回落,直接导致了重工业与轻工业增长速度缺口扩大。2008年1-2月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17.4%,而轻工业为12.1%;缺口为5.3个百分点,而2003-2007年高涨期间的平均缺口仅为3.3%。

  正如本课题组在2007年“财富结构快速调整的中国宏观经济”中所分析的那样,适度调整中国外部不均衡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整的任务之一,但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必须简单地从“不平衡战略”转向“平衡战略”,适度的经济不平衡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外,在分析贸易收支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高度关注国际投机资本的利用贸易进出口流入和流出我国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在国际资本大举进入中国的状况下,利用贸易季度波动规律所测算的2008年1-4月的“假贸易”规模可能高达100亿美元左右。如果该方法具有可信性,那么中国外需变化的情况更应当成为宏观经济政策关注的焦点。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