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人大经济所课题组:全球滞胀中国之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4日 07:11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6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5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7%。虽然比4月的8.5%有了小幅下降,但总体价格水平仍在高位运行。之前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创下了8.2%的新高,而PPI往往是CPI的前兆。另外,4月中国外汇储备增加了745亿美元,按照1比7的汇率,由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发行五月份超过了5000亿人民币。由于存在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可以想象,未来狙击通胀依然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持久战。

  自2002年以来,关于人民币升值的种种争论,至今波澜起伏。1997年中国社科院的余永定教授提出中国应该注意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所带来的长远负面影响,2002年北京大学的宋国青教授则提出了“汇率是纲”,提出了人民币升值的主张。而相反意见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并非简单的口水仗,汇改形势逼人!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结束了多年与美元挂钩的历史,自此改为以一揽子货币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但此后各方对汇改的严密关注并未离场一瞬,作为种种经济问题的源头问题之一,汇率势必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长期的焦点之一。

  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第一大来源的同时,汹涌的流动性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泛滥,无论是资产市场,还是商品市场,流动性所到之处价格往往一飞冲天,各方炒家摩拳擦掌,与此同时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成为令人目眩的悬剑。

  此间,央行为遏制流动性过剩所进行的对冲不但成本日高,而且效果还在不断递减。但更为明确而有效的政策还未明朗。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中国最需要的也许不是人民币简单的升值与否,而是严肃理性的思考和决策。

  除去对货币政策的讨论之外,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通货膨胀阴霾累聚,“高增长低通胀”转眼间成为经济增长的过去区间,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最困难的一年”。

  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的破灭将日本打入“失落的十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终结了亚洲奇迹,2007年美国次级债危机风声未息,2008年越南的金融风暴鹤唳又至。毫无疑问,全球经济已经挥别“大缓和”的黄金时代。中国,这个崛起中的大国,这个已然成为世界经济第四大经济体的新兴国家,如何应对眼下这突袭而又莫测的挑战?

  经济局势后面是一个个枯燥的数字,繁荣与萧条都有可能在数据的丛林里找到踪迹。我们需要仔细的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判断未来大趋势,积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去调整经济结构,尽量平稳的度过“艰难时世”。为此,本报此次特刊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撰写的一系列最新的宏观经济分析文章,以飨读者。文章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所撰写的报告修改而成,原题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8年第二季度)——全球滞胀威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文章欢迎读者来信交流,邮箱guchongqing@gmail.com。(文/谷重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