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李书福:输在何处福在何处(6)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 13:57 《中国商人》杂志
>>媒体观点: 李书福总是笑言他做事业凭兴趣。决策的随意性和理想化对商家而言自是好玩而不可玩的游戏,以李书福的精明和雄心,他应不会拿偌大份家业去搏那份浪漫的。显然他是想让媒介知道他的存在,至于这位企业家内心的迷惘和身不由己,那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另外,资金、资源如此分散使用,他的汽车主业能做大做强吗?他到底要追求什么,名?利?规模?还是理想? ——《中国企业报》许岱巍 因为得不到主管部门许可,李书福就在临海征地以造摩托车为名建汽车厂,这种胆大与赌徒心态对未来的吉利是致命的。 为获得生产许可证和目录,他“灵机一动”买下了四川的一个汽车制造厂,借壳生产自己的汽车,不过据说产品实在不咋样,漏油不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尽管在拼命地改进,但吉利汽车的低价与低质同时存在,这是李书福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市场报》袁颖丰 国家已把汽车业定为过热产业,对于吉利的打击可想而知。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在中国扩张却没有受到限制,德、日、美、韩等外资在中国的第二乃至第三工厂已迅速拔地而起,以吉利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对于正在成长又急需支持的吉利来说,是个信号。 此外,口无遮拦的李书福成了一条“鲶鱼”,性格上的弱点,或许就意味着结局。 ——《北京日报》晓风 被业内称之为“狂人”的李书福,在他身上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堂吉诃德的影子。 关于李书福的“狂”还有一个典故:还没拿到准生证之前,李书福就曾经在一次论坛上预言:当时全球前三大汽车制造商都要破产。当时身为福特中国的首席代表听到李书福的言论之后感觉颇为刺耳,竟拂袖而去。 在夏新、波导、德隆、奥克斯造车失败之后,它们当初进入汽车行业时带来的轰动与它们的落荒而逃一样引人注目,五年过去,惟有吉利还在苦苦挣扎,但显得如此孤单。 ——《新汽车》杂志 吴歆 像大多数浙商一样,李书福的经历差不多也可以用“想千方百计,走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道千言万语”的来概括。 想出的“千方百计”往往在不重形式,在不怎么玩概念和花哨的浙商中显得极其“另类”;其“千言万语”更迥异于浙商“低调”、“稳健”的整体形象。在石家庄谈及研究生教育,他干脆毫不掩饰地表示,所有的研究生都应该是工作两三年之后再去读学位,并说在吉利,直接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不论什么学历,首先要到基层当普通工作人员,甚至一线工人,没有期限,也没有与学历相应的待遇,直到脱颖而出,或者受不了走人。 于是有人问李书福,那您自己是什么学历?李书福飞快地向上翻了一下他那双典型的浙江人狭长而偏小的眼睛,不无尴尬地说:“我自己是研究生学历——燕山大学的工程硕士。”然后突然笑逐颜开地补充了一句,“我还是你们河北的研究生呢。” 这是一个经历过太多尴尬场面的人,我们得学会容忍。 ——《河北日报》 朱艳冰 >>附: 吉利大事记 ●1996年5月 吉利集团成立 ●1997年 吉利进入汽车产业 ●1998年8月8日 第一辆吉利汽车在浙江临海下线 ●2001年11月9日和12月26日 四款吉利轿车登入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 ●2003年8月 首批吉利轿车出口海外 ●2005年5月 吉利在香港上市 ● 2005年9月 吉利轿车亮相欧洲法兰克福车展 ● 2006年1月 亮相北美底特律车展 ●2006年10月24日 吉利与英国锰铜(MBH)正式签署合资协议 ●2006年11月4日 吉利荣获“2006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称号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