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李书福:输在何处福在何处(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 13:57 《中国商人》杂志

  不合格的“奔驰”

  所有的开始,都比想象中的要艰难得多。

  “李书福要造汽车!”消息一经传开,就引起轩然大波。第一个反对的,据说就是“李氏三兄弟”,他们一起投了反对票,认为李书福是在“胡闹”,会葬送以往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逼急了,李书福道出了一句业界名言:“无非就是四个轮子配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加两张沙发。”至今,李仍为自己的这句“名言”而自豪。

  然而,造一辆汽车决不是简单地拼装一架照相机(其实,高级照相机结构精密,技术极为复杂,全世界只有极少国家才能生产),也不是如生产电冰箱那么容易,一辆高品质汽车足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实力,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科技与文明的集中体现,这一点,恐怕李书福当时并没有考虑到。

  一边是竭力反对,一边是一意孤行。

  较量的结果,就是妥协。最后,达成了一致:“可以先试一下,但不能投入太多”。正是,这一试,试出了今天的吉利。

  1996年,李书福造的第一部车——“奔驰”,终于完成组装,下线了。

  这辆“奔驰”用的是红旗底盘,

发动机也是红旗的,外壳是玻璃钢材料,采用的模型是“奔驰320”模型,据说,“拼装生产出来的汽车与原型一模一样”。

  假“奔驰”一经出厂,李书福就开着它四处乱跑,一方面是炫耀,另一方面是做广告。

  正如所有人所料,当这辆样车被送到有关部门检验时,很快就被告知:产品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

  李书福倒抽一口凉气!

  “豪情”只是安装了一个电喷而矣

  经过此次挫折的李书福,决定不再生产“奔驰”,而是改走低端路线,生产低档车。又打出了新口号——为中国老百姓造买得起的好车,那辆对李书福具有重大意义的“奔驰”则弃置在临海的工厂里。

  “奔驰”搁浅,使得李书福第一次认识到生产汽车的不易,那怕就是组装也是困难重重。打这之后,李书福决定还是采用传统工艺,一切按照规律办。毕竟这是一个极为成熟的产业,其工艺流程已经在一百多年的实践上得到了证明。李书福带着厂里的三个工程师,先跑到上海某汽车零配件公司去请教专家,结果被对方拒绝。接着,李书福又来到某汽车研究所,希望取得支持。研究所明明知道,民营企业造车如同天方夜谭,但是既然有人送钱来,当然笑纳。就这样,汽车的研发和设计问题给解决了。

  接下来,李书福又采用了当年的“贴牌”战术:一方面为自己的汽车上“目录”四处哀求;另一方面,决定先斩后奏,“造”了再说。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草根有草根的生存法则”。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书福打听到四川德阳监狱下面的一个汽车厂有生产经营权。李急急忙忙跑到四川德阳,找到那家汽车生产厂,建议合作,生产“奔驰”。

  结果不言而喻,国家机械部不同意,奔驰是德国的,名花有主。

  无奈下,李书福与德阳监狱成立了一家新汽车公司——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不久,改称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1998年8月8日,对于李书福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吉利自主开发“豪情”下线,市场价定在4.79万元,轰动一时,毕竟这是当时中国最便宜的 “电喷轿车”了。但此举也立即招致了同行的指责:“豪情”只是安装了一个电喷而矣,其他什么都没有!

  为了解决“豪情”的户口问题,吉利一边加紧生产,一边等待着“准生证”——汽车名录目的到来。1999年,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李书福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为了能让吉利上中国汽车生产名录,李书福已到了山穷水尽之境。

  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机会”终于来了。

  2001年10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前的10天,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6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吉利汽车榜上有名。李书福期盼的“机会”终于等到了。

  从1987年李氏四兄弟踏入冰箱生产行业开始,到1995年吉利集团成立,1998年第一辆吉利“豪情” 在浙江临海下线,2001年吉利豪情、美日等4款车型登上经贸委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2006年吉利完成产销20万辆……弹指之间,20年过去了,一个农民的造汽车之梦渐渐膨胀起来。

  梦想有时如同一个美丽泡沫,吹得越大,破灭的可能性就越大。现在,李书福已经吹开了这个泡沫,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做才能不让这个泡沫破灭!这样就有了吉利秘密圈地、100万辆甚至200万辆的豪言、马来西亚建厂,以及北美、欧洲、英伦三岛等地的海外计划。然而,一个事实是,这一切仅仅是一个年产销只有20万辆的小厂的梦想。它有多少成分是可信的,有多少成分是在做秀,的确值得深思。

  在奥克斯汽车倒下了之后,上海万丰汽车也紧跟着重蹈覆辙,一时间,民营造车能否成气候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李书福为了避免步奥克斯、万丰等后尘,惟有奋力前冲,希翼在“大限”到来之前完成自己的“凤凰涅槃”。

  北京黑森林品牌营销顾问公司总经理郑新安说:“民营汽车创业之初赶上了机遇,那时一辆桑塔纳十八万元,还抢不到手。现在,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国家政策层面,小规模汽车厂都很难生存,民营企业造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低档车”的代名词

  许多车友戏谑:“开吉车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

  戏谑归戏谑,但吉利汽车的“低档次”是勿庸置疑的。为洗脱“清白”,证明吉利不是“低档货”,李书福只好向高端挺进。

  2006年10月24日,吉利与英国锰铜控股(Manganese BronzeHolding)签下框架协议,在上海组建新合资公司生产TX4型出租车,籍此来完成自己的“咸鱼大翻身”。但业内认为,此举意义不大,英国锰铜无论是开发能力还是工艺水平都未臻一流,吉利与之合作,只会误了自己“青春”。

  对于有人评价吉利在全国的“圈地”行为,李书福对此的解释是:“一小半是无奈之举,一多半是势在必行!”所谓“无奈之举”,是因为吉利从进入汽车领域第一天起,就很难获得较大的场地,吉利在浙江省内现有三大基地,多是从别人手中高价转让而来,地方狭小,已捉襟见肘;对于“势在必行”,是因为吉利的竞争力就在于完全的自主研发和别人很难克隆的低成本。

  其实这只是摆在明处的 “大道理”,李书福真正的目的是在尚未有汽车产业的省份,先发制人,布下“棋子”再说。李的这种想法与各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地方经济的官员们一拍即合,吉利汽车基地在全国遍地开花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一位来自台州的农民,李书福走到今天确实不易。从组装“奔驰”开始,到四川德阳与人合作,然后跑汽车目录处处受阻,现在又在全国跑“车”圈地,虽然七灾八难,却也是几次涉险过关。但是,李书福头上的那顶“低档车”帽子,却始终未能摘掉。恐怕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这顶帽子都得与他相随了。

  真实的赌徒

  汽车是国际上公认的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三密”行业,吉利今天的成功(如果说是成功的话)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与国外大汽车公司相比,吉利的整个产能也只是相当于其几条生产线的产能,资金、技术、人才都存在着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这对于率直而任性的李书福来说,能否挑起这副重任的确让所有人都为他捏一把汗。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李书福既是告诫自己也是警示吉利人:“从世界汽车的发展经验看,年销售200万辆是一个汽车公司的生存底线。这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也不会例外。只有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否则,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

  从O到20万辆,李书福和他的同仁们用了9年时间,从20万辆到200万辆,李书福计划用八年时间,但能否如愿,我们拭目以待。

  很多次,李书福开玩笑似的向朋友们传授他的赌博经验,并声称自己很小的时候就热衷此道:赢了一元钱,下次押二元;赢了二元钱,下次押四元;如此类推,每次都会连本带利赌上全部身家。但赌博犹如游戏,不可能每次都会有好运,更没有永远的赢家,只要一次输了,就会输得精光!

  这难道就是我们所不知道的真实的李书福?

  我们真诚地希望李书福以及他的吉利汽车不是一场赌局,更不希望那句“一切努力都会前功尽弃”的预言,不要一语成谶!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74,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