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的崖山烙印

2015年06月15日 10:31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微博 收藏本文     

  编者按

  1279年,崖山海战一役,宋朝全军覆灭,十万军民蹈海殉国,其后,赵氏皇族部分残存力量流落南粤,自此隐姓埋名。

  736年后,海内外6000余名赵氏宗亲于河南巩义举行了祭祖活动,南粤支会作为重要分支,参加了“寻根”活动。

  2015年4月,千名南宋赵氏皇族后裔、海战忠臣义士后裔,从珠三角、港澳、美国等地赶赴江门,在该市新会区崖门古战场参加“忠义诞”,祭祀忠烈。

  崖山海战结束,宋虽灭亡,但以“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为代表的崖门忠烈,用生命和气节谱写的史诗广为传颂。不过也出现了海外对“崖山之后无中华”的曲解。

  崖门文化的忠、义、信深深烙在珠三角这片土地上,已经物化为三忠神诞等乡土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民间信仰,生生不息,从未中断。

  近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踏着崖山的烙印,实地走访新会崖门古战场遗址、珠海斗门南门村、顺德都宁山、南海丹灶“三忠庙”等地,探寻传承700年的崖门忠烈遗风。

  康有为故里有座三忠庙

  崖山海战后,南宋虽失天下,但“三忠”的民族气节感染了民众,自发修建三忠古庙,每年祭拜纪念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傅天明 特约撰稿李振/广东佛山报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半个世纪前,杨汉辉第一次读到这句诗时,他还不能明白,其中深意会怎样影响他的一生。

  杨汉辉是康有为故里广东南海丹灶镇杨家村人士。对杨汉辉而言,当地名片绝非外人所熟知的“康南海”,在他心目中,唯有“三忠爷”至高无上,甚至其一生的每个节点都与“三忠爷”相连:5岁求学于“三忠庙”,1965年结婚、1969年大儿子满月酒、儿子们的婚礼,都离不开三忠古庙,“拜过三忠爷爷的神灵,仪式才能开始”。

  2015年4月10日,杨家村迎来一年一度中最热闹的一天——“三忠诞”,杨家村内外车水马龙,祭拜者络绎不绝,各家各户都在家里摆上最好的宴席,燃起烟花爆竹,胜似过年。

  延续30代人,逾700年

  “听长辈说,我们杨家村古庙供奉的三忠爷是‘宋末三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杨汉辉说。

  他所说的古庙,即三忠古庙,连同杨氏祠堂齐头建于村南,沿河一字排开。

  后人续建的2座祠堂位于杨氏祠堂左侧,但唯独古庙格外显眼,“三忠古庙”四字牌匾高悬。

  杨家村一位老人回忆,“三忠古庙”历史久远,旁边的榕树至少见证了700多年的沧桑,祠堂、古庙前方是开阔的水泥地,一旁蜿蜒依偎着一塘池水,亭台小桥点缀其中。

  近年,杨汉辉开始致力于该村的历史研究。

  他告诉本刊记者,杨家村族谱记载,宋末元初,居于西海村的始祖手持罗盘占卜,看中现今的杨家村,“相斯平原,高广形势,流泉交会,实为胜地可居,且察斯兴之耕织,天地广、市易近,堪以度活焉,遂作宅而芽萌渐次成族”。

  对于三忠古庙与杨家村的渊源,杨汉辉一直苦于答案的寻找,史料鲜见,考据寥寥。

  从可考的资料看,公元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爆发,逃亡于海边的陆秀夫背负幼帝,投海自尽,群臣及家眷十余万随之殉国。

  南宋虽然覆亡,但勇士们为争取民族存亡而大义赴死的故事流芳后世。

  “崖山海战后,南宋虽失天下,但三忠英烈的民族气节感染了民众,自发修建三忠古庙,每年祭拜纪念。”杨汉辉说。

  杨家村的邓周明告诉本刊记者,全村世代敬重三忠爷,似乎也赢得了三忠爷的“庇护”。

  1938年抗战时期,就在毗邻三忠庙的一湾小河旁,他的父亲、伯父用几挺机关枪捍卫家园、誓死抵抗,日军遭受重挫,硝烟散尽,杨家村幸免于难。

  “同祖父、父亲一样,我们小时候就接受教导,要敬重三忠爷。”邓周明说,当地村民和睦如亲,每年农历二月廿二共同祭拜三忠爷,传统延续30代人,逾700年。

  三忠神诞

  每逢农历二月。当地人都会广邀亲友,前往三忠古庙祭拜。一位村民介绍,每年抵达当地祭拜和聚餐祝贺的人多达5000余。

  一位老人说,在他的记忆中,祭祀仪式非常神圣。“没有任何一个节日能比三忠诞更隆重。”

  先用砖砌成一个2米高的塔形物,放入稻草、树枝,然后燃放爆竹,将好运的彩带击至天空,围观的人会争相接抢彩带,预示夺得好彩头。

  在燃放的鞭炮、烟花声中,拉开了观看粤剧的序幕,如此连庆三晚。

  三忠诞缘何要挑选在二月廿二?杨汉辉眉头深锁,“农历二月廿二,可能是找到陆秀夫遗骸那天,又或许是三忠古庙落成或奠基的日期。”

  在杨汉辉看来,日期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村民对三忠爷的敬仰之情。

  杨家村为纪念宋末三杰而专门修建的三忠古庙,至今保存完好,是历史最为久远的庙堂之一,三忠诞的传统也保留至今。

  杨家村村长杨庆添介绍,三忠诞当天,广州、佛山、深圳、香港,乃至美国的乡友,均会带着亲友前来祭拜,相互祝贺。

  “除夕、中秋节和清明节临近,结婚、满月酒等大事,都要提前排队和预约,人多的时候,‘7小庙’(祠堂)都排满了。”杨汉辉说。

  忠义后传

  杨家村人杨庆江认为,村子里有三忠古庙这样一个标志性场所,有三忠诞这样的节日,对社会的稳定大有裨益。

  “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六合彩十分盛行,但我们杨家村几乎没有。甚至都不曾听说哪家人有离婚现象,更别说上访、犯罪。我认为,这就是因为我们有一种信仰。”

  除了约束自己,杨家村一直有把忠义奉为信仰的传统,但凡杨姓忠臣,村民都推崇备至。

  最受村民推崇的是北宋的杨继业(又称杨业),他曾抗击辽军,因不想被俘受辱撞死在李陵墓前,被称为“令公”,开创了杨家将的传奇。

  杨家祠堂上“四知传世泽,三喜接家声”的对联,源于东汉廉史杨震。他为官清廉,曾“暮夜却金”,其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被传承,村子里特意把一条路命名为“清白正路”。

  忠义对后世的影响潜移默化,宋末三杰的风骨也始终在鼓舞着后世。

  三忠古庙

  当本刊记者走近刻有“三忠古庙”四字的牌匾,大门两边一副石刻对联仍依稀可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下为河狱上为日星”。

  对联之上清楚地记录了古庙修缮的确切时间“光绪庚寅年孟春吉日”(1890年农历正月)。

  “古庙同祠堂一样极具岭南建筑特色,可与最富广东建筑特色的陈家祠媲美。”杨庆江介绍。

  但实际上,三忠古庙历史上进行过多次重修,包括光绪庚寅年那次,得到确切证实的就有3次。

  杨汉辉曾在2008年参与丹灶镇镇志编撰,对于三忠古庙修缮历史最为了解。

  他说,“杨氏祠堂、三忠古庙在清朝翻修过一次,距今已超过200多年。”

  另外,古庙内左侧墙壁上有一处碑文,详细记录了古庙最近的一次重修,那是在1993年,距离上一次修缮已经过去了103年。

  在村子里生活了58年的邓周明说,儿时,他的爷爷就告诉他,祠堂和古庙的木材从未更换。至今至少有150余年,木头上的雕饰依然保存完好。

  多次修缮令古庙得以完整保存,即便是文革动荡年代,三忠古庙也安然度过。

  “当年,村子里一直把这些祠堂、古庙充作碾米厂、五金厂,直到打倒‘四人帮’以后,才把工厂迁出,1980年之后又开始筹钱维护。”杨庆江说。

  “一位台湾的合作伙伴来到我公司,我因为三忠诞请人吃饭,把他接到杨家村,他说在台北新北也有一家保护得很好的三忠庙。”企业家邓锦明说。

  邓锦明的长子邓晓荣结婚当日一大早就赶去拜三忠庙和祖屋。“传统古村落中有很多历史积淀与民俗,要是拆掉建大楼的话,历史就丢了。没了根,就等于没了魂,三忠庙信奉的是忠义,它已经作为村民与祖先情感联络的纽带,是信仰的寄托。”邓晓荣说。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文章关键词: 财经经济公司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千亿彩票收入仅400亿用于社会福利
  • 体育鲁能三轮不胜 易建联19分男篮险胜
  • 娱乐蔡康永厮守同性男友21年:下辈子还在一起
  • 财经五常勾兑大米官员充当掮客 销往中粮米业
  • 科技电子垃圾掘金:1吨线路板含80克黄金
  • 博客揭秘: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有点萌(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考生最青睐大学排名 富豪校友榜 分数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董少鹏:改革牛与盲目看多不是一回事
  • 叶檀:中美妥协是进入自贸时代的钥匙
  • 凯恩斯:刘妹威不懂投资 乐视网低估
  • 郎咸平:用股市稳增长让经济更不稳
  • 徐斌:监管层不会逆牛市周期放大招
  • 朱大鸣: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危机的真相
  • 邱林:日本人唱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 刘姝威:乐视网烧钱讲故事模式难继续
  • 宋清辉:2015年A股不会形成泡沫
  • 叶檀:股票融资关上后门大开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