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加体验,打破空间限制

2015年06月09日 16:03  《商界评论》杂志  收藏本文     

  线下门店不仅是导流的入口,还是服务的触手,叠加体验能够划破物理空间的限制,给终端赋予全新的意义。

  ■文/穆 胜,商界企业研究院首席顾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微博]工商管理博士后

  当前,互联网对于商业世界的渗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流通、生产、物流、服务等行业都被一一攻破,互联网侵蚀传统行业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大,让人咋舌。未来的商业世界基于“互联网+”进行构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相对互联网企业的高歌猛进,传统行业一片哀鸿。互联网蚕食线下,传统门店似乎正慢慢走向衰败。2015年关店潮也随之席卷而来,服装、百货、茶叶、酒水……一大批知名品牌纷纷关店。麦肯锡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报告中指出:2014年仅有16%的人在门店购买商品,零售店将转型展示厅。

  有意思的是,在这股关店潮下,依然有一批企业在不断扩张,强化着线下版图。在这次策划里所提到的企业中,有的是传统企业,有的则是互联网企业,但在他们的商业模式版图中,线下都不再是负担,而是O2O的一个重要终端。他们通过本地化配送、F2C终端、体验店等模式,不仅探索着传统门店的改革新方向,更进化了互联网商业模式。

  线上终端一骑绝尘

  我在《叠加体验:用互联网思维设计商业模式》一书中,对互联网商业模式进行了总结。无论是互联网商业模式还是传统商业模式,都是在售卖三类体验,而用户也只会为体验付费。一是功能出色的“完美终端”,即“有用”;二是让人有意愿归属的“价值群落”,即“有爱”;三是可以无限获取资源的“云端服务”,即“有趣”。

  传统企业是任选其一,深耕到底,互联网企业则是“叠加体验”。互联网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类“叠加体验”的玩法:一类是用完美终端(功能终端)叠加价值群落(价值观终端),即用户参与迭代打造“爆款”;另一类是用完美终端或价值群落充当终端,叠加云端服务,即用“导流+变现”的模式辐射“长尾”。

  两类玩法中,前者的想象空间显然远远小于后者,而小米将“用户参与迭代打造‘爆款’”玩到极致,更多也是为了使小米手机[微博]的MIUI成为一个兼有完美终端和价值群落特点的“端口”。所以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重点是后者。

  终端吸纳、黏住、交互用户的威力决定了云端服务的空间,可以说,终端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决胜的关键!互联网企业开创的商业模式似乎已经证明,线上的完美终端和价值群落更有威力。

  就完美终端来说,互联网实体产品自带屏幕或传感器(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冰箱、云电视)、互联网门店使得屏幕上载有产品(如App、PC页面的网店、微店等),都是“接网”的。如此一来,实体产品或网络门店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形成交互、黏住用户、沉淀数据的“互联网端口”。

  就价值群落来说,品牌形成的“人格”会充当“品牌箭头”,当有了品牌箭头的价值观释放,粉丝们自然会利用各类社交平台形成群落,当有了社交平台纳入某类群体,也会有价值观的涌入,两种方式都实现了“接网”。这样一来,品牌人格或社交平台自然也成为了能够形成交互、黏住用户、沉淀数据的“互联网端口”。

  在线上搭建的完美终端和价值群落两类端口都是接网的,因此其可以导入互联网庞大的用户群,而不用像线下终端一样受到地理辐射和信息传递的限制。

  在沉淀了大数据之后,企业更可以通过推送产品、广告,完成商业收割,甚至还可以把用户变成生产要素反向推送给其他用户(如罗辑思维把用户发动起来做罗辑思维月饼)。反之,传统的线下实体产品、门店、品牌人格、社交平台则不具备上述功能,仅仅会产生一种单次的连接关系,没有黏性,数据无法沉淀,没有云端服务的任何空间。所以传统企业更多是在“卖终端”,而互联网企业更多是在“卖云端”,这是两个量级的商业空间,而后者的广阔商业空间正是来自于“叠加体验”。

  无论是线下的门店还是社交平台,其高昂的成本都会作为流通费用被加成到实体产品或品牌人格(无形产品)的价格中,相对来说,互联网的线上门店或社交平台却价格低廉,且还可以免费或负价格(补贴用户)出售终端,这也是互联网商业模式能够降维攻击传统商业模式的原因。

  线下终端逆袭而至

  缺乏黏性、缺乏互联网接入性、连接用户数量有限、成本高昂……在互联网时代,线下终端似乎成为了最不划算的生意。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打造完美终端,功能是关键,线上终端始终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现场体验,二是物流配送,三是服务感知。就前两点来说,大多还保留线下消费习惯的用户是希望“所见即所得”,能够即时获得真实体验并即时拥有,不少人甚至愿意为此支付高于线上购买的溢价,他们把这部分溢价看作是消除不确定性(品质)和提前拥有的成本,认为这是划算的。就后一点来说,尽管河狸家等互联网企业已经将美甲服务,通过互联网送到了家里,但有些体验服务还是需要在线下完成的,如在3D影院观影,又如在优美的环境里吃高级料理。

  打造价值群落,价值观是关键,线上终端始终存在“感知”的问题。线上偶像的价值观再能辐射大众,线上的社交平台再能连接大众,感知也依然不真实。否则,偶像们的演唱会、演讲会根本不会有人捧场,道理很简单,都可以在网上观看视频嘛,而且视角、音效都会更好。

  事实上,偶像们越是在网络上大红大紫,其线下活动越是火爆。看惯了网络上偶像们随时在线的粉丝们,还是愿意花大价钱去体验偶像现场的魅力。这个时代,线下社交平台的魅力也开始爆发。U+青年社区是典型的以“反互联网”姿态出现的商业模式,他们提倡线下真实的交流,提倡“让真正漂在都市的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家”。这一商业模式的火爆说明了线下交流的确是现代互联网社会的“刚需”。

  线下终端不仅具有以上的独特价值,其本身也并不是不能“接网”的。以苏宁云商为例,其正在推广的“云店”就是一个典型的线下门店接网的案例。用户进入线下的“云店”后,可以选择传统的购物模式,按照陈列进行选购、支付,也可以选择互联网化的购物模式,选购以后扫一扫标签上的二维码,在线下单、在线支付。

  更让人惊讶的是,只要你进入苏宁云店,如果你安装了苏宁易购[微博]的App,你的行动路线、停留时间等信息就会被记录下来,即使你没有安装苏宁易购的App,只要你接入了免费Wi-Fi,你的这些信息也会被记录下来,这些都成为了苏宁“云台”上沉淀的大数据。

  另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随着所有企业都涌入线上,线上流通成本低廉的优势已经消耗殆尽,购买流量的费用让大多线上的企业直呼“受不了”、“一入线上深似海”……而机制支付高昂的导流费用,线上导入的流量相对线下却更加不真实,大量“伪流量”骗走了企业的真金白银。

  君不见网上常有找人“按要求点击做兼职”的广告吗?他们的点击就是伪流量的一部分。如此一来,线下终端反而显得更有吸引力,因为这些门店能够以并不高昂的成本引来真实的流量,还能接网叠加云端服务!

  线上线下的叠加体验

  看懂了门道的企业,不是在抛弃门店,而是把门店打造成为一个新的“互联网端口”。换句话说,在这样线上线下叠加的O2O模式中,线下门店这一终端与云端是通过信息化平台打通的。线下门店不仅是导流的入口,还是服务的触手,这样的叠加体验,能够拉开庞大的商业空间,制造尖叫。

  一种玩法是用线下门店库存充当仓储,用门店人员充当快递小哥。

  典型的是1919酒类直供,他们砍掉了仓储,把店铺旗舰店、中心店等作为总仓。在成都,接到客户电话后,1919保证在19分钟内将货送到,送不到则免单。在成都,1919每天有7000多单的需求,有密密麻麻的40多家门店作为仓储,他们的确有这样的底气。而这部分节约下来的成本约为15%~20%,将其部分分配给门店人员,不仅让门店人员具有了即时送达的积极性,也让产品本身具有了明显的价格优势。

  那么,即使具有了这样密集的线下终端,1919又如何能够让终端的运转有条不紊呢?原因在于云端,1919是少数实施二维码管理的企业之一。他们的每一瓶酒都有不同的二维码,用户下了订单之后,就可以通过独一无二的二维码知道这是哪个厂家来的、哪个库房来的、哪个人送的货、送到哪里去了。云端的算法自动计算最优的货物流转路线,将成本降到最低,效率提到最高。这种玩法里,门店人员也有接网界面(App等),门店库存也全部在线,资源全部通过云端来进行调配,线下终端就成为了云端的延伸,可谓是“智能门店”。

  第二种玩法是用线下门店制造交互,完成线上行为的交易,将线下交易场景置换到线上。

  这方面比较超前的是苏宁,其云店提供的线上和线下两种交易场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用户的消费习惯。当有人愿意大包小包地提着购买的商品离开店面时,也有人更愿意轻松地离开,回家时就收到苏宁快递的送货上门;当有人愿意在收银台前排队时,也有人更愿意轻松地使用在线支付……苏宁展示的两种场景任君选择,但线上的方便最终会脱颖而出。如此一来,线下则成为了一个“体验场景”和“线上消费行为教育的场景”,此时,门店的任务不仅是财务指标,更有用户增加、激活的指标。

  另外,苏宁也充分考虑到了打造价值群落这一无形的端口来导流的必要性。事实上,电商品牌人格化、电商社交化都应有之。前者京东比较出色(老板的人格为品牌代言,谈到品牌就会想到老板和“奶茶妹妹”),而后者几乎是电商无法攻破的天堑,阿里尝试过“来往”,但最终不得不转而投资新浪微博和陌陌,力图占住这一端口。苏宁在这方面也一直在尝试,而他们的策略是转攻线下,云店旁的咖啡店筹备在即,云店里也布局了大量的互动场景,如孕妈咪培训课堂、摄影课堂等。考虑苏宁还有线上用户,假以时日,线下逆袭线上的群落,不是不可能。

  另一个例子是信立方。他们是提供专业仪器信息的网站,通过会员收费和广告收费来实现盈利。尽管身处一个垂直领域,能够提供专业信息,但由于仪器设备相对昂贵,从网络获取信息始终让人将信将疑。因此,他们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线下活动,通过邀请专家研讨、行业颁奖等形式,使用户确认这是一个权威的网站,从而获得了用户黏性。

  叠加使每层体验之间形成协同产生增值,这层体验为另一层体验形成的增值,恰恰创造了正外部性。例如,让用户爱上产品、制造粉丝是行为本身,但这种爱可以变现为产品出货或云端出货,这就是正外部性。企业必须要不断地“叠加体验”,让体验变得足够丰富,才不会错失每一份正外部性价值的变现机会。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文章关键词: 财经新闻国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东方之星舱内照曝光:游客火车票戳泪点
  • 体育科比来了!微博宣布将解说总决赛第3战
  • 娱乐崔永元质疑珍贵文献母带交日方恐遭泄密
  • 财经亚投行章程曝光:中国将拥有一票否决权
  • 科技苹果发布iOS 9及watchOS 2系统
  • 博客乐嘉录节目爆粗口耍酒疯为何编导不管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江苏试题成热门 真题估分 往年分数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官建益:6月股市风险在向我们逼近
  • 沈建光:点燃民间资本热情关键是改革
  • 叶檀:牛市若不改革将玉石俱焚
  • 刘光宇:全面取消楼市限购有多难?
  • 徐斌:只有央行才能祛除市场阴霾
  • 易宪容:台湾能征房地产税中国不能?
  • 张明:直面“一带一路”潜在风险
  • 董少鹏:许小年的股市谬论错在哪里
  • 叶檀:中国制造落后德国100年?
  • 向小田:马云都经不住A股大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