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的海外投资哲学

2015年05月05日 17:05  《中国投资》  收藏本文     

  利他的海外投资哲学

  ——专访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子宇

  中国交建海外投资的成功,源于其背后一系列的投资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他主义是他们最为推崇的精神

  文/ 本刊记者董光耀张梅

  机会与风险并存

  《中国投资》:您如何判断一带一路规划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机会?

  孙子宇:总体来说,一带一路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这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然阶段。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在利用经济规律和平进行产业转移。根据历史上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当一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3000~5000美元时,该国将会逐渐转为资本净输出国。我们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这一水平,因此去年中国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基本持平,2015年将会成为资本和资产的净输出国,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业务。但是,企业也不能是无序、漫无边际地走出去,这可能导致血本无归。所以,我们国家需要有整体战略布局,这就是一带一路。比如,过去中国企业以承包工程、设备出口为主,而现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是要改变以往的模式,真正实现投资引领。

  另外,一带一路还可以让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输出至世界各个角落。中国最大比较优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这是我们最核心的软实力。所以中国企业走出去,也要把握住软实力和经济实力两个优势。

  总之,国外市场大,总会有跟我们国家产业形成互补的机会,所以会给企业发展带来一些新的机会。

  《中国投资》: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新形势下海外投资的风险该如何评估?

  孙子宇:这个问题很关键,新形势下,中国企业不能被机会冲昏了头脑,还必须保持冷静头脑,看到海外投资的风险。事实上,企业在国内国外投资都会面临风险。与国内不同的是,企业面临的海外投资风险最根本的是水土不服。比如拉美大部分国家,正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这使当地决策和执行很慢,中国很多企业去了之后不太适应。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要保持一个宽广的心胸。当我们无法改变的时候,就要学会如何适应。中国企业到当地投资,肯定要适应当地的投资环境,不可能让别人来适应我们。

  同时,企业也要从自身角度评估优劣势,认真思考到底有没有做好适应国外的准备。中国企业还要对目的地有全面了解,如果中国企业即将参与的国外市场,存在本土企业,哪怕它做得不好,中国企业就不要参与其中,你不可能会比当地企业有优势。

  因此,企业应当有平常心,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特点,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把中国经验移植出去,把非洲经验往拉美移植,或者把拉美经验移植到非洲去。我们要用全球化精神来看待这些问题,避免落入“经验陷阱”。

  在转型中保持优势

  《中国投资》:中国工程队在非洲占据了建筑行业半壁江山甚至更多份额,这种成功得益于什么?

  孙子宇:这个问题很好,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对中交集团来说,非洲对集团的贡献度也是最大的。我认为成功的主要原因有3个。第一,大部分非洲国家,历史上曾是现代一些发达国家的殖民地。这导致的后果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和非洲经济的互补性很差,甚至没有互补性。相反,非洲跟中国的发展差距没有那么大,两者经济互补性很强,因此很多中国企业在非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第二,在软实力方面,中非关系友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了非常深的感情。比如,中国在建国初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帮助非洲国家,使得非洲国家对中国很友好。第三,中国企业实力增强。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粗放开拓市场的企业了,而是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国际性企业。比如中交集团,已经制定和主导国际相关标准。中国的企业已经很强大,在管理、技术等方面,不输于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

  正因为有这3个因素,中国企业才能够在非洲比较成功。

  《中国投资》:中国建筑工程行业在海外的这些优势未来能否延续?

  孙子宇:这种优势是可以延续的,但需要中国企业转型。过去,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多集中在建设基础设施,或者把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售给非洲,现在这种模式在非洲显然不可持续,更不要说在其他地区。

  现在非洲国家的失业率越来越高,有些国家的失业率达到50%,这是国内企业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以前,我们都是把产品卖给他们,但现在我们应该把国内一些产能转过去,这样可以距离市场更近,距离原材料产地也近,既可以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也可以为当地提供就业,提高当地税收,这种模式将是未来投资非洲的主流和趋势。

  中国工程建筑企业在海外不要做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建一条路就完事了,而是建完了还要去经营这条路,要通过这条路产生协同效果。比如中交集团不光帮助非洲建设机场,还帮他们建设、运营空港物流园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总之,不管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中国的比较优势都是存在的。

  《中国投资》:保持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优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您觉得国内在政策、投融资方面,还应从哪些方面加大对企业的支持?

  孙子宇:我觉得政府已经做得很好了,如果说没有政府的引领和改革,或者称之为搭台,企业海外投资的戏是唱不好的。比如,政府简化对外投资的审批流程,过去审批时间比较长,谈好的项目等审批完,很有可能外部环境已经改变了,商机就错过了。现在10亿美元以下的投资项目只需要备案,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把权利交给了企业,企业是市场主体,要承担责任,实际上对企业的压力更大。

  另外,国家在金融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比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对我们的支持非常大,还有商业银行、信用保险行业等也都会给我们支持。

  当然,政府也不是神仙,现在很多人并不客观,把政府当成圣人,什么都希望政府做得毫无瑕疵,这也是不对的。在新形势下,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时间学习。

  《中国投资》:中交集团有哪些项目堪称一带一路的早期成果? 这些项目对当地和我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孙子宇:中交集团已经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有业务,很多项目对当地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甚至是雪中送炭。比如,我们是最早进入中亚地区的中国企业,我们修建的很多公路,都通向了原本不通路的地方,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变化。

  除了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外,中交集团现在正在向产业园区延伸。现在,我们的海外项目中有3种港口,分别是海港、内河港和旱港。只有运输便捷了,才会有运输成本的降低,工业园区也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缅甸、孟加拉、马来西亚、新加坡、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等,我们都在以港口为核心,建设产业园区。现在与一带一路相关联的产业园区已经签约16个项目,这也已经成为中交集团海外战略的重中之重。

  这种转型,不仅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种经验范本,也可以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

  海外投资要坚持利他

  《中国投资》:在海外建设过程中,中交集团如何处理与当地政府、民众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孙子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要坚持和践行正确义利观,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中交集团是进入全球前10国际承包商的唯一亚洲企业,取得成绩的根本还是依赖于理念,我们所奉行的即是“利他为先,舍得为上,利他必利己,有舍必有得”。实际上,总结来说,中交集团海外投资成功的秘诀就是4个字:利他、舍得,这恰恰是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用事实证明的真理。

  企业只有先考虑项目属地国的利益,才能够在当地站稳脚。现在,我们在海外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以当地雇员为主。目前直接给中交集团工作的外籍员工达到6万人,这6万人的背后就是6万个家庭,实际上就是给当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不仅如此,中交集团很多国外的分公司、子公司的高管都是当地人,我们还依托工程项目在属地国建设学校,培养当地员工,同时每年安排非洲、拉美员工到中国来接受培训。

  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尊重当地的文化。比如在穆斯林地区的斋月,我们禁止其他员工在穆斯林员工面前喝水、吃东西。我们在项目现场会有一个封闭的房间,其他员工喝水、吃东西都在这个房间里面。所以,久而久之,当地人也会很尊重我们。不要小看这些细节,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我们。

  现在,中交集团的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内的员工出国,甚至已经没有了出国的概念,就像是在国内出差,员工的融合度非常高。我们也会弘扬中国的文化,比如我们把《弟子规》翻译成当地语言,他们看了之后发现很多道理和他们长辈教导的一样,《弟子规》也就慢慢变成守则了。

  正是这种相互尊重与融合,我们在各地的口碑非常好,这样与当地的关系自然也就融洽了。

  《中国投资》:人才和技术又是另外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中交集团如何解决人才和技术的问题?

  孙子宇:人才培养方面,中交集团走的是国际化路线,我们主要用3个方法建立自己的国际化队伍,而核心实际上也是奉行利他主义。

  首先是全球招聘。中交集团针对不同的目标国,每年都会去美国、英国、法国等一些国家的高校定向招聘。其次是属地人才培养,尤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我们就地培养当地人才,每年的投入很大。中交集团考虑的是多多培养当地人,提升当地人的生存技能。第三,国内优秀人才派到项目上去。

  技术方面,中交集团已经牵头制定行业内的国际标准,我们在国际标准体系里面的国家话语权提升了。中交集团在境外有4个研发中心,分布在中东、非洲、南亚、拉美地区。这些研发中心与当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是一个开放式的研发平台。之所以在当地设置研发中心,主要因为国内、国际标准拿到当地去,都存在不适应性,所以现在我们针对非洲国家、南亚国家的特点,建立适用当地的标准。

  当然,我们也在通过收购境外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比如我们收购了美国休斯敦F&G,看重的就是它的研发优势和技术。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文章关键词: 财经经济公司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辽宁新任省委书记李希:决不做太平官
  • 体育NBA-格里芬3双快船胜火箭 公牛客胜骑士
  • 娱乐赵薇减持阿里影业2.56亿股套现近10亿
  • 财经山东陕西等地倒奶杀牛仍持续 奶贱不如水
  • 科技科学家称互联网将在8年内崩溃
  • 博客刘姝威:股指上涨的推动力和股市风险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5中国734所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钮文新:A股远不到应当恐惧的时刻
  • 叶檀:对巴菲特看好A股不要太认真
  • 齐俊杰:经济还要回到房地产的老路
  • 杨红旭:楼市复苏已是板上钉钉
  • 洪榕:猜猜这轮A股牛市的结局
  • 李光斗:装逼经济学酝酿出无限商机
  • 叶檀:倾听楼继伟中等收入陷阱的警告
  • 金岩石:牛市正高歌猛进 沪指上万点
  • 钮文新:中央希望股市健康
  • 宋清辉:人民币国际化时代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