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创意都去哪了?

2015年04月24日 17:59  《第一财经周刊》  收藏本文     

  无论技术如何改变到达速率,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创意—数数那些如今仍然有人在讨论的经典创意吧,它们都诞生在数字化毫无踪迹的时代。

  李洋

  不久前,当Duang和那条该死的分不清颜色的裙子特别火的时候,真让人感到几分惆怅—毫无价值的信息在半天的时间内就席卷了全球社交网络,超过110个商业品牌在Twitter上借着裙子的争论发出了相关内容,而只能在微信上撒欢的中国人,也足足被Duang了好几天。

  好创意都去哪了?我们的记者牙韩翔在本期封面故事里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他观察到眼下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浓重的焦虑感:技术和数据越来越多,可以投放的渠道前所未有的丰富,可是再也难以诞生几十年前的创意和传播辉煌了,你能记得的经典案例几乎都来自它们被数字化之前,就连戛纳广告节的号召力都远不如前了。

  这可不是在念旧。传媒、广告业以及其他的创意产业实际上都面临一个问题:技术的确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高效的时代,但随着消费者的注意力变成碎片,他们停留在每个创意上的时间缩短,这对你要传播的内容以及创意都提出了挑战。

  广告主有了更多的选择,但人们不再喜欢广告这种形式了。一个采访对象对我们说,“现在你必须把广告包装得不像广告才行。”而一些机构对移动端广告的调查也让各种App们失望透顶:89%的用户对目前的移动广告感到反感。就连Facebook这个移动广告最大的鼓吹者和受益者,在推出它的一项新产品时,也不忘在伦敦和多伦多的地铁和电视上增加投放力度。这体现了广告主的一种惶恐:每个渠道都不敢落下,只能不断提高预算,费力产生的创意都活不过3个月,品牌形象却在各种机构和渠道的传递中变得支离破碎。我们的封面故事对聪明的营销者提出了几条建议。我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提醒是,你必须回到创意本身。

  它对所有提供内容产品的人都有借鉴意义。不久前,在一次交谈中,我们的一位实习生道出了他的疑问,他说:为什么国内媒体(尤其体现在微信订阅号上)的内容会那么千篇一律,视野那么狭窄?假如前一天晚上发生什么新闻,你想都不用想第二天肯定被无数同质的内容刷屏。这其实也是满屏的Duang和裙子的逻辑所在,那些急于趁热赚点击量的人可能忽略了这么做对品牌的伤害—至少你要让别人分得清你是谁。

  当我们回顾人类的创新自然历史,去看那些伟大的创意都是怎么诞生的,会发现,效率其实是创意的一个敌人。因为创意是在创新的初期,而提到效率通常已进入了末期。创意需要交流和碰撞,这也是非市场化的大学机构贡献了大量发明的原因—人们不受物质激励而交换创意,它们形成的网络可以催生创新。我们当然可以借鉴别人的好想法,但当你完全抄袭而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会演变成一种同质化的灾难—那不是群体智慧的体现,而是群体里个别精英人物智慧的胜利。

  要让自己脱颖而出,你需要拿出点不一样的东西,你可能还要给自己留下大量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一个经典例子是Ray Ozzie在微软[微博]时每年都休阅读假—有的时候你必须甩开碎片时间。

  我们很快也要休一个较长的五一“阅读假”了,但在此之前,会在新的一周先为你奉上一本内容丰富、策划良久的合刊。要记住,好创意不是偶然产生的,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你的阅读。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文章关键词: 财经新闻国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媒体质疑北京台批柯南:撕鬼子比动漫血腥
  • 体育库里40+9勇士20分逆转3-0 骑士3-0
  • 娱乐葛荟婕反省当年没资格带孩子 似原谅汪峰
  • 财经国际协会游说中国:加快转基因品种审批
  • 科技中移动半月两名高管落马:地方公司收护照
  • 博客那些年我们看过的漫画之《灌篮高手》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中戏北电艺考状元性感妩媚 不做花瓶(图)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齐俊杰:互联网让牛市更短
  • 刘光宇:北京豪宅成交暴涨骗局
  • 郎咸平:一带一路是大国崛起重要杠杆
  • 董登新:A股急待恢复无涨跌限制的T+0
  • 陈思进:股市谁在进场?谁在撤离?
  • 天天说钱:四个一线城市天平已倾斜
  • 水皮:股市越涨越要卖 政策干预悬顶
  • 齐俊杰:股市才是保楼市和金融的良药
  • 刘光宇:楼市即将上演房价上涨诱惑
  • 易宪容:面对疯狂股市政府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