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照明的下一个技术在哪里

2014年03月13日 17:13  《第一财经周刊》 

  整个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速度都在不断加快,LED将成为未来汽车照明的趋势,不仅如此,下一项全新的照明技术也已经近在咫尺了。

  C=CBNweekly

  P=Dominiek Plancke

  1885年,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三轮汽车,但车上安装的仍然是老式马车上的汽灯。直到近40年后,汽车照明才进入了电灯时代——1924年,欧司朗发明了双灯丝灯泡,解决了远近灯光的问题,电灯才得以被广泛运用在汽车照明中。此后的近100年间,车灯技术经历了数代革新,见证了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飞利浦汽车照明首席执行官Dominiek Plancke认为,整个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速度都在不断加快,而下一项新技术已经近在咫尺了。

  C:回顾整个汽车工业的历史,你认为推动汽车照明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P:整个汽车照明的发展基本按照三大元素来进步:安全、设计、环保。1960年代,我们率先将卤素灯泡运用在车灯上,因为卤素灯泡比白炽灯泡的亮度更高,更能保障驾驶安全。到了1990年代,使用气体放电技术来实现照明(Gas-discharged Technology)的氙气灯被发明出来并运用在汽车照明领域。这一技术创新的出现首先也是为了提升安全性。研究证明,如果所有的汽车都采用氙气灯的话,道路上的致命交通事故率会降低18%。除了安全因素,氙气灯受到汽车制造商追捧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则是,它具有更好的设计感,能让汽车的外形更加突出,符合1990年代之后消费者对于汽车造型个性化的需求。而2000年以后,随着环境污染的议题越来越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重视,新的技术革新又诞生了,就是LED车灯。从传统方式转到LED光源,整车能够减排2%到3%。虽然听起来是很小的比例,但是因为要满足严格的减排方面的需求,在汽车照明上面的改变其实是最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C:汽车如何设计才能达到彰显个性的目的?

  P:现在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通过个性化设计和发行限量版汽车型号来体现品牌特色,因为越来越多的车主希望车辆能够彰显他的个性,而汽车零部件是帮助他们实现座驾个性化要求的重要元素。但挑战在于,有时候个性化的需求往往和法律规定的安全标准是相冲突的。我们甚至研发出了一款彩色的车灯,Color Vision。其实制造有色彩的车灯并不难,但难在制造符合法规的彩色车灯。因为车灯之所以有颜色是通过灯泡上的涂层实现的,但如果涂层太厚,车灯的亮度就达不到法律规定的标准。

  C:未来汽车照明的趋势是怎样的?

  P:全球的新车中有17%安装了氙气灯。从整体来看,现在的市场情况是LED占6%,氙气灯占17%,其它都使用卤素灯。因为卤素灯的性价比非常高, 适合低价位的汽车类型。但到2020年,我们预计LED车灯的全球市场保有量会达到20%,氙气灯将达到40%至50%。在汽车领域的创新有这样一个应用模式:通常我们都是和高端整车品牌进行合作,研发最尖端的新技术,运用在最高端的车型里。等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会进行改良降低成本,新技术就会被广泛运用在中低端市场。第一个运用氙气大灯的汽车品牌是宝马,如今氙气大灯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了。第一款应用LED照明的是奥迪R8。将来LED也可以应用到中档车,因为LED车灯所占用的空间非常小,可以带给驾驶者和乘客更多空间。

  C: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自1960年代之后,整个汽车照明技术的更新换代变得比过去快很多。未来这一趋势会继续加速吗?

  P:的确如此。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新产品新科技出现的速度不断加快,下一项全新照明技术已经近在咫尺——OLED照明。整车厂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在产品质量上,还是供应链管理方面。此外,它们期待合作伙伴能够提供更具创新的技术。要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尽量满足整车厂所有的要求。未来我觉得对于汽车领域来说,研发出能满足不同地区市场的本地化产品是取得竞争胜利的关键。(采访:王清)

  Dominiek Planck于2009年起出任飞利浦汽车照明首席执行官,同时还兼任飞利浦照明执行副总裁一职,在照明领域有着超过20年的经验。飞利浦汽车照明是全球汽车灯具及配件市场供货商及服务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正直播马来西亚航空飞机失联事件 专题
  • 体育湖人宣布科比赛季报销 3巨头65分热火负
  • 娱乐邓紫棋否认与制作人父女恋:笑笑就好
  • 财经专家:老龄社会养老吃饭靠国家改善靠自己
  • 科技IBM深圳罢工工厂半数工人离职
  • 博客马未都:写给下手打狗的人(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都叫兽”老师70年代人长90后脸
  • 钱军:如何拯救传统媒体
  • 徐洪才:从李克强记者会看经济政策
  • 管清友:李总答记者问的投资含义
  • 林采宜:网络信用卡是否好生意?
  • 陶冬:余额宝革命加快利率市场化
  • 叶檀:上交所找不到北 不靠谱突围
  • 皮海洲:A股发求救信号 救还是不救
  • 郭施亮:该不该鼓励优先股?
  • 华生:土地制度改革的焦点分歧
  • 吴晓波:北京没有“纸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