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零售企业大与小的权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0日 14:26  《中国商界》杂志

  孙一枚

  大零售企业重资金,但是效果不佳;中小零售企业发展灵活,但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零售企业在经过几十年的扩张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徘徊的阶段,整个零售业处在一个失衡的状态中。

  一方面国家积极培育“零售国家队”,隐含着“做强做大”与“抗衡列强”的良好愿望。一方面各路专家根据实际操作结果普遍认为所谓的“国资重组”并不能使零售运作体系更强大、更有效率,国有商业固有的弊端只有通过解体国有商业来解决。

  我国零售业到底该何去何从,我国零售业的出路最终在何方,这一切似乎并没有答案。

  不太成功的“国家队”

  所谓“零售国家队”,是对于商务部公布的20家重点扶持的大型商业企业的一种形象的比喻。2004年,为了能在5—8年内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超级零售航母”,商务部拟定了一份由20家企业入围的名单,并提出对这些企业予以政策支撑。商务部也随之确定了扶持“国家零售队”的500亿元政策性贷款。这一举措体现了国家对零售流通业这一国家咽喉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如果这些投资项目能够逐步实施,那么必将加强本土连锁零售业与国际商业资本的竞争力水平。

  2005年,商务部与国开行签署了《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支持流通业发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国开行将安排50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专项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建设城乡现代流通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一直站在“国家队”之列的苏宁也曾与国家开发银行正式签署意向性协议,5年内国家开发银行拟向苏宁提供的政策性贷款总额度为96亿元,还款期限为10-15年。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提到,我国的商业起步较晚,总体处于比较散、比较乱、比较低、比较差的状态。这是与我国短短20几年的市场化改革相关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流通企业只需完成国家分配的定量任务,只是起到了“维和部队”的作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市场化运作;9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开放的作用,流通领域特别是零售业的市场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继续这种散、乱、低、差的状态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因此,政府选择了一些大型流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具有其重要意义。

  一切看起来都比较良好,有了政府的支持,国有零售企业似乎有了底气,期待着自己能够快速扩张,一方面有助于自己的壮大,一方面也能和国外的零售巨头抗争,结果如何?

  8年时间过去了,事实证明,“国家队”的这些成员大多和“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超级商业航母”存在明显差距。商务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计划进展比较缓慢”。

  如今随着竞争环境的严峻,“零售国家队”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十分突出:快速扩张导致资金瓶颈,以及内部业务急需调整。

  以家乐福、沃尔玛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摸索多年,现在基本度过了发展瓶颈期,从2006年起加快了扩张步伐并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期。这带给内资企业的压力颇大。内资龙头企业迅速开店扩大规模,以及并购重组的动作也持续上演。

  规模可以带来效益,也会增加资金链绷紧的风险。家世界是个极端案例,在资金不宽裕的情况下,展开大规模的扩张。以华北和西北地区为主要阵地,在天津、西安、宝鸡、咸阳、唐山、保定、兰州等大多数北方二线城市广泛布点,大规模挺进东三省。最终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将12家建材家居门店出售给美国家得宝集团。此后超市部分也开始卖店求生存。

  这意味着某些内资企业的扩张是“外延式扩张”而非“内涵式扩张”,规模扩大没有带来更高的效益。百联、大商、物美等零售企业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兼并、重组等并购了一些零售企业,做大了“盘子”,但目前基本都面临着资源整合问题。

  由此可见,政府的扶持固然重要,但在零售业这个已经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目前政府也意识到无须动用各种补贴打造一支零售旗舰,而应该尽自己的力量给相关企业打造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营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呼吁国有零售的退出

  国家在零售业的作用应该发挥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上海商学院流教授周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国有零售不存在有效发展问题,最好的出路是体面地退出。

  周勇认为,商业主管部门的权限应该严格控制,权限过大且没有控制就必然导致腐败,这不仅仅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也是国际规律。

  2002年北京成立首联集团,2003年上海成立百联集团,2006年武汉成立武商联集团。这三项组合的共同特点是“国资重组”。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与组合并不能使零售运作体系更强大、更有效率,国有商业固有的弊端只有通过解体国有商业来解决。

  政府层面运作的国有零售业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但是,在企业层面的资本运作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重组却比较成功。

  如联华超市,首先从原来单一的国有企业改制成为有限公司,同时吸纳了上海实业和三菱商事,紧接着是吸纳合作伙伴共同投资,组建有限公司来发展联华超市,进入上海市郊各区县,联华超市几乎都与当地的供销社或当地的商业企业组建合资公司,包括在江苏、浙江的发展也是如此,形成多元产权结合的企业。这一发展模式解决了资金与体制问题。

  从1998年开始,联华超市开始并购中小型超市公司和便利公司,经过自身改制,资本比较充裕,这就为并购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后,联华超市包括联华便利,主要通过直营店、合资店和并购三种形态扩张,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其中,收购浙江省最大的连锁超市公司华商公司,可以说是联华超市最成功的收购案之一。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结论,零售业的大组合不太成功,零售业的小组合比较成功。所以,应该尽量避免不同性质的企业的胡乱合并,这样的规模不会产生多大的核心竞争力,反而会因为增加内部管理成本而削弱核心竞争力。合并同类项的整合效果相对来说就比较好。

  目前,国有商业上市虽然是一个出路,但仍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周勇表示,假如国有控股的话,我觉得国有商业不存在有效发展的问题,这些零售商业,应该完全市场化,国家应该全面退出。

  摸索中的方向

  多年以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型零售业始终期待着以资本为纽带,对商业资源实行“三跨”重组(即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区),尽快形成规模巨大、实力强大、连锁型的重量级商业资本集团。但“三跨”口号喊了多年,成效甚微。

  反倒是中小零售企业的发展值得我们参考。作为为城乡百姓生活消费提供基本来源的中小零售企业,不仅左右着国民经济的质量,也影响和决定着老百姓的生活与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则表示,我国零售业原有的片面追求外延、粗放、数量扩张的增长势头难以为继,如何突出重围,开创大型化、集约化、内涵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时期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同时,“小而强”是值得中小企业探索的必由之路。

  鉴于零售业灵活服务于居民分散化消费的特点和中小零售企业强大的就业功能,在关注大型零售商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依照《中小企业促进法》保护和扶持流通业中的广大个体户和民营化中小企业,运用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实行创新,在社区服务、便利店、中小型超市等领域,充分发挥它们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宋则认为,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回归主营业务、重建大型企业规模化、高效能、低成本的流通渠道是今后一项战略任务。

  相关组文:

  混沌零售业

  中国零售业步入转型迷茫期

  迷茫的自营

  零售业触网 爱恨交织

  西单触网路

  零售多元化应该何去何从

  坚守还是拓展是个问题

  左右为难下的政府作为

  被动的零售国际化

  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当时

  大与小的权衡

  三重枷锁困住企业成长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日本政府敲定钓鱼岛“国有化”方针
  • 体育美网-小威决胜盘逆转阿扎四年后再夺冠军
  • 娱乐刘恺威反悔:说结婚是玩笑 杨幂嫁梦成空
  • 财经传汽柴油价明起每吨上调550和540元
  • 科技美计划造星际飞船 宇航员有去无回
  • 博客《中国好声音》黑马 《好声音》咋吸金
  • 读书令日军胆颤十大名将(图) 日对中国的积怨
  • 教育旁听生的名校求学记 那些年难忘的老师
  • 育儿双独夫妻生二胎未申请被罚7万元
  • 健康到底谁有可能自杀? 中药泡脚药方大全
  • 女性囧脸包添新成员 盘点7种最短命护肤品
  • 尚品经典秋色怀旧腕表 中秋赏月高端酒店指南
  • 星座测试恋爱潜规则 星座首页改版
  • 收藏1953年茅台拍出53万 野山参叫价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