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投资与合作》封面文章:2009蓄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1日 21:48  《投资与合作》
《投资与合作》封面文章:2009蓄势

《投资与合作》封面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刘泓毅、左勤程、杜萌、王孟颖、何莎莎、裴喻、严彦

  有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年因经济大潮曾经倍感憔悴的,又岂是一个两个。不过,虽然是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一年,2009年却也是各方力量得以积蓄的一年。经过“柳暗花明”的曲折之后,“只等春来到”。

  对于中国私募股权基金领域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全球低迷的经济形势曾一度令内外资投资基金“踌躇”良久。出于对投资前景的观望,许多投资机构都放缓了投资脚步,转而进行更深刻的风险规避机制研究;而此时又是最易寻找“好价格”的阶段,投资机构亦纷纷“潜伏”到各个领域进行布局。随着经济回暖,内外资基金重战江湖似乎也指日可待,只期前景转明“亮剑”之时。

  2009年是私募股权基金“蓄势”的一年,对此,接受《投资与合作》采访的许多投资机构深表认同。并纷纷表明经过2009年的调整,2010年将迎来一个“投资年”和“收获年”。

  而“中国影响力”无疑已经蓄势而发了。2009年尤其是下半年,“中国影响力”之“势”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并有望在2010年将此“势”头进行到底。

  这也正应了那话“时势造英雄”。

  当海外私募股权基金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历经沧桑”、积累力量之时,中国这个新兴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市场已迸发出强大的中国能量。创业板开板与众多中国明星企业的登陆、人民币基金募集数额攀高、众多行业领域内的投资大手笔等,都见证着中国市场的“吸金能力”。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瞩目的高增长市场。

  在2009年全球企业IPO总数中,有53%的IPO集中在最后三个月里(10月至12月) 完成。这虽然与全球经济环境好转不无关系,但中国创业板的开板无疑为此献力颇多。中国还在2009年首次成为全球IPO最为活跃的国家,而且在全球IPO十强中,中国企业位列其中四个席位。人民币基金募集成绩也着实令国人兴奋。2009年105支人民币基金成功募集122.95亿美元,且新募基金数和募资金额分别占到了2009年同期募资总量的84.7%和65.4%。

  一些大手笔的投资、并购事件,也极大的提升了“中国影响力”。如中国汽车行业吉利收购沃尔沃、北汽控股对萨博相关资产的收购案等事件,誓要让中国汽车“扬眉吐气”。而方风雷出手中行、建行、蒙牛等的大手笔,新浪借助私募股权基金完成管理层的MBO等事件也层出不穷;柳传志重出江湖,令联想财报出现盈利,再次印证那句“姜还是老的辣”的古语……

  如此众多事件,都在深刻印记着:2009年影响力之最,属于中国。中国这只大型经济航母的市场潜力,无人敢小窥。

  不过,持久的影响力,来自持久的活跃与成绩。人民币募集高潮,明日是否依旧,是否就此能打开“常胜”外资基金的道路;中国品牌在完成汽车收购案后,如何成为真正的运营主角;各大手笔投资,未来收益是否如预期;创业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PE值,真正回报几何……

  影响力中国,还需要假以时日形成持久的“中国影响力”。

  最长久的等待

  文 杜萌

  历经十年的起起伏伏,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创业板在2009年10月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然而,在创业板开闸仅过数月之时,我们暂还不能定论它的是与非、功与过,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承载了太多企业及其背后众多投资者的期待。在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经济一片颓废的2009年,创业板无疑是一个新的开始。

  虽然市盈率过高、破发危机等质疑不断出现在关于创业板的媒体报道中,但对于隐密于上市企业背后的VC/PE来说,创业板为退出打开了另一扇门,数据显示参与其中的投资机构个个收获颇丰。截至2010年1月25日,50家企业分四批在创业板上市,其中有31家企业在上市前获得来自45家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其中第一批上市企业背后的VC/PE机构获得5.76倍平均投资回报,第二批6.77倍,第三批17.49倍,第四批6.71倍。第三批上市的回报率最高,源于创业板公司新股发行市盈率的逐步提高。

  创业板给VC/PE带来的真金白银有目共睹,加之各地政府大力推动外资落地人民币基金,以及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元基金的收缩,2009年人民币基金的募集和投资情况都有了大突破,人民币基金占2009年新募基金和募集金额总量的84.7%和65.4%,这也是人民币基金首次在新募基金资本总量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创业板推动了中国创投行业的发展,以美元投资为主导、美元基金独大的市场格局已经开始慢慢动摇,越来越多的人民币基金加入到这场资本盛宴中。在经济回暖的2009年,本土VC/PE投资机构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共发生83宗退出交易,占比52.2%,这其中在创业板退出的案例达到41宗。而外资投资机构中仅有英特尔和华平两家在创业板退出。

  在本土VC/PE中,最耀眼的当属深创投和达晨创投两家机构。深创投投资的网宿科技第一批上市,中科电气第二批上市,并且中青宝网、湖北鼎龙、厦门三维丝、多氟多化工科技四家公司都已过会等待发行。达晨创投也表现不俗,网宿科技、爱尔眼科亿纬锂能蓝色光标已成功在创业板挂牌上市。虽然VC/PE已经尝到了创业板带来的丰厚果实,但是创业板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前三批创业板新股首日平均涨幅106%、45%、32%的跳水趋势,难逃创业板新股首日炒作之嫌。新股发行价一批高过一批,导致了新股首日涨幅的逐步下降,投资者也慢慢趋于理性。随着近期创业板整体回调,部分个股的股价已逼近发行价,个别股票已有了破发的危险。而业内人士认为,市盈率居高不下,估值风险很高,是创业板最终走向破发的根本原因。数据显示,第一批创业板企业发行后平均市盈率为57倍,第二批88.62倍,第三批78.1倍,第四批88.62倍。

  加快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审批速度、上市速度和上市数量,减少创业板上市企业的供需缺口,这些都是创业板理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近期指出,将准确把握创业板功能定位,完善创业板发行监管规则,加快发展创业板市场。投资还在进行,退出还在继续,创业板依然值得期待。

  最庞大的基金

  文 严彦

  人民币基金,即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工具,在2009年异军突起,大行其道。数据可以佐证,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105支人民币基金募集122.95亿美元,新募基金数和募资金额分别占2009年同期募资总量的84.7%和65.4%,人民币基金首次在新募基金资本总量上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09年人民币投资案例为297宗,占总数的62.3%,投资金额占到投资总额的50.7%,均达到半数以上,抬头趋势明显。

  人民币基金之所以大行其道是有因可寻的。其一,国内A股市场的乐观形式,加上创业板平均10多倍的投资回报率,在全球的资本市场都很难遇到;其二,一系列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新规,使得国内企业设立海外架构非常困难,因此境外资金投资中国企业的操作受到限制;其三,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预期,以及中国依旧强劲的经济表现等因素。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人民币基金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激励投资者创立人民币基金。商务部更是把批准外国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权力下放给各省级机构。

  人民币基金相对于复杂的海外架构投资有着许多的优势。人民币基金可以简化审批流程,加速投资进度,使得国外投资人获得原来只有国内基金才能享有的迅速行动的优势。同时,人民币基金将使得投资人可以更快地把海外投资转化成人民币。

  随着对人民币基金开设证券账户相关政策的松动,人民币基金也将迎来更快的发展。2009年底之前,绝大多数人民币基金缺乏通过中国A股市场退出的机制。因为并没有条款允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或非法人实体在中国开设证券账户,而这个户头正是在上市公司持股的必要条件。对于这一限制性条款,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11月20日颁布的《关于修改<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的规定》,在第十九条增加一款,将所涉及的投资者界定为“包括中国公民、中国法人、中国合伙企业及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投资者”,这一规定,解决了此前拥有合伙企业股东的公司上市的障碍,同时也为具有创投股东的创业公司在A股上市铺平了道路。

  虽然人民币基金的募资规模屡创新高,近期中信产业基金更是以90亿元拔得头筹,然而“人民币募资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人民币基金的来源单一,地方养老金、企业年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大型机构投资者由于政策制约,尚不能参与到人民币基金的募集中。同时,2008年8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第142号文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所得人民币基金,不得用于境内股权投资,也给在境内注册的境外股权投资公司从境外幕资提出了难题。

  虽然还有种种问题需要磨合,但“本土募集、本土投资、本土退出”的模式已经形成一种不可挡的趋势。

  最大气的LP

  文 杜萌

  7765亿元、1000亿元,这两个数字分别是2009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基金资产总额,以及2010年社保基金将投向私募股权领域的总额。而以中国国情来说,这两个数字还在持续膨胀,2009年,社保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比2008年增长38%,相比于2007年增长76.6%。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曾表示,依法规制度规定,社保理事会资产的20%可用于直接股权投资,另有10%可以用于股权基金投资。照此而言,社保基金无疑成为了中国最阔绰的LP之一。在缺少合格机构投资者的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对于要募集大型人民币基金的基金管理人来说,社保基金是他们不二的选择。

  不得不提2008年6月6日,这一天在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经批准,全国社保基金可以投资经发改委批准的产业基金和在发改委备案的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总体投资比例不超过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按成本计)的10%。

  2008年8月,发改委对社保基金投资私募股权的管理由过去的“审核制”改为“备案制”。意即获得发改委的备案,就可获得社保基金投资的资格。首批备案的市场化股权投资基金弘毅投资和鼎晖成为了第一批幸运儿,获得了来自社保基金各20亿元的投资,也成为两支基金募集人民币基金过程中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社保基金对私募股权的投资一直在试探中谨慎前行,而哪些投资机构能够成功备案,也成为了坊间的热门谈资。2009年4月和2010年1月,第二批7家、第三批13家私募股权基金相继在发改委成功备案。

  其实在2008年之前,社保基金已经通过对未上市公司股权进行投资及参股已设立的基金进行私募股权市场的尝试。这其中包括分别对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京沪高速铁路投资100亿元,目前前三家已经在香港上市,社保基金持股总市值约为1400亿元左右。而社保基金1.5亿元参股的中国-比利时直接股权投资基金至今已运行四年,所投资的三家公司已A股市场上市。在创业板上市的多家企业背后也出现了社保基金的身影。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11月底,社保基金已向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银联股份、京沪高速铁路等企业,中比、渤海、弘毅、鼎辉等基金投资649亿元,市值1575亿元。

  而未来社保基金的投资步伐不会减缓,全国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曾公开表态,2010年全国社保基金总量将达1万亿元,其中10%,即1000亿元资金将投向私募股权领域。2010年,社保基金又把触角伸向了国资委直管的中央企业,1月6日作为战略投资者对大唐电信集团所属大唐控股进行投资。

  不过,虽然社保基金的储量庞大、出手阔绰,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心,对于获得社保基金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来说,如何筹集与社保基金投资相配套的大量资金也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美国普衡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林华伟就曾算了一笔账:社保基金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20亿元、不超过成立的人民币基金总额的30%,这就要求普通合伙人提供40多亿元的配套资金。这个数字对于实力不够雄厚的私募股权基金来说,挑战很大。

  最得意的基金

  文 杜萌

  凯雷正在走出收购徐工集团失败的阴影和尴尬,2009年的最后一个月,其在中国投资的四家公司接连上市:12月3日,中国森林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12月9日,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12月11日,泰和诚医疗集团有限公司挂牌纽交所;12月23日,中国三大保险公司之一的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为中国太保)登陆香港。

  而这其中最让凯雷得意的是中国太保在H股的登陆。在等待两年多后,中国太保终于实现了“先A后 H”的梦想。作为2009年度香港市场第二大新股,中国太保此次募集资金总额达到241亿港元。凯雷这笔当年涉及57亿元的巨额投资,在一年禁售期过后有可能成为其在中国利润最为丰厚的一项投资。

  凯雷在2009年圣诞节获得的这份大礼,可谓来之不易。早在2005年12月,凯雷与旗下基金保德信出资4.1亿美元(按当时汇率计约33亿元人民币)认购太保寿险增发的4.99亿股,持有24.975%股份,谋划在香港上市。而2006年12月,时任中国太保董事长的王国良被免职,加之中国太保违规投资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等原因使上市行程推后。2007年4月,通过增资和股权转让,凯雷以每股4.27元总计56.93亿元获得中国太保133330万股,占总股本19.90%。也是在当年的圣诞节12月25日,登陆H股数次失败转而集中精力抢滩A股市场的中国太保在上海挂牌上市,但由于国内A股三年锁定期及外汇管制等原因,凯雷未能从那次上市中退出。对于凯雷来说,只有进入套现更为自由的H股市场,才意味着实现退出获得收益。

  在当年中国太保A股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公司表示在“不久”将发行H股,可这一等就是两年多。不过等待也是值得的,随着中国太保登陆香港,若以发行价28港元/股、2007年投资每股4.27元计算,凯雷的收益至少有300亿元。

  2009年是凯雷进入中国的第11个年头,虽然这家在美国享有“总统俱乐部”的老牌基金已对中国40多个项目投资近22亿美元,但更多人熟知它还是与其轰动一时的徐工集团、山东海化接连收购失败不无关系。

  好在凯雷在中国已经开始转变并购的思路,并主动地探索如何更加本土化的发展道路。凯雷另一位创始人丹尼尔·德安尼禄(DanielA.D'Aniello)曾公开表示,凯雷将进一步增加在华投资和推进本土化进程。他的话可以从凯雷近期的举措中得到印证。

  2009年凯雷与复兴国际联合投资雅士利,以及凯雷旗下的亚洲增长基金首次获得来自中国投资者的资金,这些也都是凯雷积极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信号。而2010年1月12日,凯雷宣布将在北京设立其第一支规模为5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

  也许正如凯雷创始人之一兼董事总经理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所说的那样,徐工集团的案例让凯雷学到的知识比他们进行的任何收购都多。正是当年不断的碰壁,才有了今天的凯雷。

  最抗衰的投资

  文 何莎莎

  金融风暴的突袭,并没有让国内医疗健康产业出现类似纺织、玩具等制造业岌岌可危的迹象,反而如金秋桂花暗香浮动,频频传来医疗健康产业中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消息。在新医改方案出台的刺激下,一直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医疗健康行业更是成为了如今投资最热门的行业之一。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09年第二季度起,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获得风险投资总额1.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风险投资总额的20%。纵观行业中风险投资机构一年从头到尾频频出手,无疑昭示了他们对于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认可。2009年1月,凯鹏华盈等几家投资机构投资凯瑞生化公司1300万美元;5月,凯鹏华盈再次发力,对金斯瑞投资1500万美元;7月,赛富基金投资南通联科药业2500万美元;8月,Vivo Ventures以250万美元认购李氏大药厂6.79%股份;9月,鼎桥投资注资归真堂7650万元;10月,达晨创投增资晨光生物4900万元……

  事实上风险投资机构敢于在医疗健康行业中发力的信心,来源于医疗公司的优异表现,在桂林三金药业、保龄宝奇正藏药陆续正式启动IPO;红杉资本投资的诺康生物医药登陆纳斯达克;国药控股更是成功在香港上市,并因其发行股数5.457亿而成为了2009年医药板块的“大事件”。

  相比较于其他行业,包括了生物技术、健康管理、医药等细分行业在内的医疗健康行业在金融危机下的机会大于风险。由于医疗健康行业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以及知识密集型为一体,因此被称为“永远的朝阳行业”。

  以包括化学制药、中成药制药和生物制药三个子行业的医药制造行业为例,2009年上半年,中国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08.39亿元,同比增长41.1%,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6%,增幅比同期制造业投资总额增速高11.8%。医药制造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2.44%,占比比上年同期上升了0.2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医疗行业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情况比较稳定。“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了资本的避风港,成为了全球的经济亮点。医疗健康产业更是因其抗周期性而成为亮点中的亮点。”富达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合伙人陈立实如是说。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超声定位体外震波碎石机、伽马照相机等一批精密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增幅十分迅速。同时,不论医疗器械中间环节如何,高端医疗设备厂商的利润率高达20%,拥有潜在的高投资回报。此外,通常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由初创到成熟大约需要五年时间,这正好与投资基金的周期同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很大优势。

  从政策方面的支持来看,新医改方案的出台确实刺激了投资人对于医疗健康行业的关注度,给予风险投资人一定的指导方向。从特征上看,医药是“长跑产业”。风投在医药健康行业领域的回报退出周期非常短,绝大部分都是在企业扩张期投资,平均在两年后就获得证券市场的退出通道。随着二级市场的逐渐复苏,医疗健康领域是一个值得投资者期待的领域。

  最长远的投资

  文 严彦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落下帷幕。全世界119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组织的负责人出席了这场被称为“人类拯救地球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温家宝总理亲赴哥本哈根,并在会议中总结了中国多年来节能减排的效果,截至2009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同时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中国作为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国资委的一项估算数据显示,至2015年,中国节能减排领域需要投资资金约2000亿元;而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清洁技术领域,中国的投资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预计2010年的收入将达到8800亿元至1万亿元。

  这一系列夺人眼球的数字也得到了风险投资界的重视。各个投资机构都将目光投向了清洁技术、节能减排领域。不仅如此,更有机构设立了专门针对节能减排的基金,大家都在寻找下一个无锡尚德和金风科技

  从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正在逐年快速增长。2006年至2008年,中国清洁技术市场投资年均增长率为67%。从投资案例数来看,2008年激增到55宗,比2007年增长了175%;2008年的投资额为13亿美元,同比上年度增长120.3%,也是2006年投资额的178.7%。

  在清洁技术、节能减排领域投资案例一项项增多、投资数额一次次被刷新的同时,其中的问题也越来越鲜明地摆在了投资人的眼前。

  其一,节能减排作为严重受政策导向影响的领域,政策是不能回避的重要“风向标”。某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受政策影响严重的中国节能减排领域进行投资,最重要的是要评估哪些是可持续的政策,哪些是不可持续的政策。并且判断出如果这种高水平补贴的政策一旦取消,公司是否有利可图。

  其二,作为刚刚兴起的领域,其范围之广、技术之深是投资人所无法掌握的。换句话说,投资人正在涉足他们并不是完全熟悉的领域,这对于一向“做熟不做生”的投资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

  其三,正如太阳能和风能引发的投资狂潮一样,投资人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更加广泛的节能减排领域。各路资金对节能减排投资项目“疯狂抢购”的形势下,估价的节节攀高也成为了投资人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虽然风险性不可回避的摆在眼前,但投资机构对于清洁技术、节能减排领域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利国惠民”的投资除了为投资机构带来经济效益的,也创造了更多的社会效益。

  最无奈的被卖

  文 严彦

  数码媒体集团(DMG)被其头号竞争对手华视传媒以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成为2009年传媒广告领域的一件标志性事件。成立仅四年的后者打败了年长其三岁的“老大哥”,成为中国最大的户外数字电视移动广告运营商。

  此次交易使用现金加股票的形式,交易结束时支付1亿美元首期合并款(其中4000万美元为现金、6000万美元为股票),剩余支付款项将分成两笔3000万美元,视业绩完成情况,在交易完成后的第一和第二年支付。

  作为第一个在地铁电视领域“吃螃蟹”的机构,DMG成立于2002年,先后融资7000万美元。在全国9个主要城市(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南京、深圳、天津及香港)拥有30条地铁线路,以及超过16184块公交信息屏。2009年3月,DMG更是耗资7亿元击败华视传媒,拿下上海地铁1-13号线站台及车厢未来五年的电视广告经营权,而两个月后,DMG再次获得戈壁投资和橡树资本共3000万美元的第四轮融资。就在大家都认为DMG在为上市做准备的时候,2009年10月,DMG却“意外”被卖给了“晚辈”华视传媒。据悉,此次收购仅历时3个月,可谓是“闪婚”。

  为何DMG会以如此低的价格卖给华视传媒?为何会在刚刚结束第四轮融资后出手?为何放弃了一直标榜的上市之路?华视传媒又为何接手一直“动荡”的老大哥?这一系列问号都使得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DMG以及它的成长轨迹。

  DMG诞生之初是以技术为依托的公司,其研发的全国首个乘客信息系统(PIS)使其进入上海地铁1号线并投入使用。在经过一系列由技术公司转向媒体运营公司的痛苦蜕变后,DMG在2004年获得了来自戈壁投资的第一轮融资,随后拿下了重庆轻轨“较新线”,广州地铁4号线、5号线,以及香港地铁机场快线等的合作协议。但2004年至2007年,DMG营收总和仅1亿元左右,始终未获盈利。

  形势所迫,2008年1月DMG董事会决定换帅,任命当时为大股东代表的戈壁投资合伙人曹嘉泰作CEO,局面似乎有些好转。继DMG推出“植入式”广告后,其商业模式转为“系统+内容+广告”,2008年广告营收突破1亿元,实现盈利500万元。

  就在DMG刚刚走出低谷之际,却出人意料以7亿元的“天价”竞标了上海13个地铁沿线的车厢和站台未来五年的电视广告经营权,据业内人士介绍,这个价格比华视传媒竞标的价格高出2亿元。但曹嘉泰信心十足地表示:“这个合同将带来2.5亿美元的广告营收。”

  有人猜测,这次华视传媒的竞标失利是驱使其收购DMG的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在海外上市无望的情况下,DMG背后的风投机构大多希望套现退出,而华视传媒抛过来的橄榄枝正中其下怀,一方急于退出,一方迫切需要通过收购扩大规模,双方一拍即合也就不足为奇。最终,促成了DMG的无奈被卖。

  无论收购的理由如何,地铁作为公认的“金矿”,其市场价值还是显而易见的。易观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公交地铁电子屏广告市场规模达到4.93亿元,同比增长156.8%,是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细分市场。尽管如此,收购是把双刃剑。此次联姻给双方带来的利益是加号、乘号还是减号?让时间慢慢揭开谜底。

  最硬气的收购

  文 裴瑜

  “新浪CEO曹国伟终于握有实际控制权,可以跟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在同一层次‘运筹帷幄’了。”在新浪公司(Nasdaq GS: SINA)完成了涉及1.8亿美元的管理层收购(MBO)后,业内人士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新浪公司的管理层收购仅仅历时两个月。2009年9月28日,新浪公司宣布与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新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新浪投资控股)达成关于新浪普通股私募股权配售的最终协议。新浪公司CEO曹国伟和新浪管理层拥有新浪投资控股的控制权。新浪公司将向新浪投资控股增发约560万股普通股(约占新浪公司9.42%的股份),全部收购总价约为1.8亿美元。新浪投资控股持有的新浪公司股份将有6个月的锁定期,并根据公司与新浪投资控股达成的注册权协议拥有常规注册权。

  11月25日,新浪公司公告显示,向新浪投资控股发售560万股新股公司的交易已经完成,已收到共1.8亿美元。这意味着新浪管理层收购正式结束,以曹国伟为首的管理层从而成为新浪公司第一大股东,实现了管理层控股,成就了中国互联网企业首例管理层收购。

  曹国伟之后公开表示,新浪公司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了这次对新浪公司的注资,使新浪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得到进一步的统一。另外,此次投资新浪公司除了管理层的自有资金,还包括中信资本、红杉中国、方源资本等三家私募基金作为优先股股东的投资,一家银行也对此次融资提供了5800万美元贷款作为资金支持。而这三家私募基金将以资本回报参与者的身份入股新浪投资控股,但并不会插手新浪公司的管理事务,也不会进入新浪公司的董事会。

  对于此次备受业界关注的MBO,有人认为:“新浪公司终于解决了十余年来股权分散的状态,管理层在资本层面也终于有了以法律形式保障的话语权,可以有长远规划了。”而在摩根士丹利关于此次MBO的报告中,曹国伟更是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界最有才华、能力最全面的CEO之一”。不过也有人对此饱存质疑,认为新浪管理层收购看似稳重,实则在“走钢丝”,短期内也不能彻底改变其“保守文化”。

  但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专业出身、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曹国伟在面对媒体发问及业界的种种揣测时却颇为气定神闲,“新浪MBO之后,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更加一致,在结构优化的同时也更提升了团队能动性;对我个人来说,从纯粹的打工CEO,到比较有股权参与的CEO,也更有利于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公司的未来发展。”曹国伟表示,“对于收购,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市场是不是有需求?企业的战略目标、方向是不是一致?团队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对问题的看法是不是一致?即使在一个团队内部,大家如果看问题的方法不一致,就很难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更何况是外部并购。因此我们不会为收购而收购,特别是文化产业涉及到人才、创意等领域,价值观契合的问题更为重要。” 

  据了解,新浪公司MBO之后,除了继续保持其“内容+门户”的核心业务及竞争力之外,还会在多元化探索方面更加大投入和力度;在新业务方面也会以收购、合作、直接投资等方式来介入。

  最大笔的对冲

  文 裴瑜

  2009年9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为中投公司)才刚刚迎来它两周岁的生日。

  但年轻并不等同于稚嫩。在随后的两个月内,中投公司“闪电”般连番出手,分别向俄罗斯Nobel石油集团、加拿大能源公司、美国爱依斯电力公司、印尼煤商投资了3亿美元、5亿美元、15.8亿美元、19亿美元。相关机构粗略统计,仅2009年8月至11月,中投公司就已向能源、大宗商品等领域“掷金”95亿美元,超过了2008年全年48亿美元的投资总和。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10月26日中投公司全资子公司福布罗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30年期高级有抵押可转债方式向加拿大南戈壁能源有限公司(SouthGobi Energy Resources Limited)投资5亿美元(5.8亿加元),获得45312500股。南戈壁公司是一家在加拿大创业板上市的煤炭开采及勘探公司,其主要资产位于蒙古。

  2009年11月5日,中投公司宣布,以高级抵押债权形式对印度尼西亚煤炭生产商布密公司(PT. Bumi Resources Tbk)全投资19亿美元。与此同时,中投公司与布密公司同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投公司将参与布密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未来的融资行动,包括为其将来扩建基础设施提供项目融资。

  2009年11月6日,中投公司向美国爱依斯电力公司(AES Corporation)投资15.8亿美元,以每股12.6美元的配售价格购买该公司1.255亿股股票。投资完成后,中投公司持有爱依斯电力公司15%的股份。此外,中投公司还与爱依斯电力公司签署了一份意向书,拟投资5.71亿美元购买其风力发电子公司35%股份。此前,中投公司还曾耗资2.11亿英镑(约25亿元人民币),收购世界最大酒商英国帝亚吉欧约1.1%的股权;认购在港上市的上海恒盛地产2000万至3000万美元的新股,用以支持这家公司在内地开发上海、合肥及其他地区的新地产项目;以8.5亿美元、占股12.91%注资亚洲最大的农产品、大宗工业原料供应商之一——香港来宝集团;并协议收购保利集团的控股地产公司保利香港2.3%的股权,价值4.09亿港元。

  中投公司执行董事楼继伟曾表示,中投公司目前之所以将一定比例资金投资于能源、大宗商品和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了对冲金融产品和通胀预期带来的风险。业内人士认为,中投公司此番“大手笔”与全球经济回暖及国内部分自然资源紧张有直接的关系。

  相比中投公司成立之初饱受争议的两次“出手”——投资黑石公司30亿美元和摩根士丹利56亿美元,近一年来中投公司的投资策略及手法日渐成熟。从最开始的金融投资巨亏到坚持在金融危机下“现金为王”的政策,再到现如今抓住时机投向能源等实业产业,中投公司凭借其自身实力及战略眼光,不但把握了市场回稳的有利时机,还在通过分散投资时点和资产类型、控制整体组合风险的基础上加快投资进度,也为其业绩提升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中投公司的收益也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相关人士曾对媒体透露,2009年中投公司在境外投资收益理想,全年投资回报很可能超过10%,收益达70亿美元。而未来中投公司的境外投资新动向,是联合国内优秀企业共同投资境外,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