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戏曲资助下的商业化生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1日 17:32 新经济导刊

  戏曲资助下的

  商业化生存

  在商业化与政府资助之间,戏曲依旧不能焕发生机,也许剧目、角儿等戏曲规律的核心什么时候成为主导因素,才是戏曲真正摆脱困境的时候

  本刊记者 朱秀亮

  2007年的5月、6月,上海的街头巷尾争议《长生殿》,一出四本昆曲大戏连续演出五轮,成为大上海的文化盛事;6月25日开始,江苏省昆剧院的《1699桃花扇》也在重庆正式演出;就在此前不久,5月11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完成百场演出;最近,厅堂版的《牡丹亭》在北京皇家粮仓连续上演。

  昆曲三大剧,集中在2007年的这5、6、7三个月内,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的南北空气中弥漫着昆曲的味道,似乎是戏曲界几十年来未有的盛况。

  但是,“姹紫嫣红”的盛况美景是否就是昆曲繁荣的真相呢?盛况之下,或之后,我们到底看到的是“良辰美景”还是“断井颓垣”?

  无论是哪种现实和未来,昆曲都可以说是整个戏曲的一个缩影,不是因为其“百戏之祖”的地位,而是整个戏曲都已进入低谷很久,且久久没有走出来,而昆曲的现状应该不是最不忍睹的。

  政府已出手扶持。可以说从专业院团成立开始,政府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些团体的支持,对他们的支持就是对戏曲本身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戏曲和大部分戏曲演员的生存景况并不乐观。

  因此,为了生存乃至更好地发展,关于戏曲是否该引进商业化的运作,涉入市场之水的探讨和实践,也在不断进行着。但是,投入巨资的剧目,在验证市场是否成功的票房成绩惨淡的现实下,没办法不承认,戏曲的里里外外还是离市场太远。

  从市场上发展起来的戏曲,现在对市场居然是那么的陌生。

  因此,扶持之手不能没有也不能随便撤走,而且是进一步加强。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物质”)的申报,昆曲更是被世界关注,成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批项目之一。可见,昆曲和其他戏曲曲种始终是在不同的手的扶助下,蹒跚而行。

  但是,这样蹒跚而行的方向,是走向哪里?博物馆(非物质预示着这样的命运)还是广阔的演出市场?或者一直是在被扶持的身体下,迈出市场的脚步?

  在业界,桌面上的探讨已经成为家常,但戏曲的尴尬现状并没有改变。因此,关于戏曲该不该商业化运作,该如何运作才能更好地生存的问题,我们不妨从文头提到的已经在市场有热度的昆曲演出说起。

  未来,吸引年轻人

  “我们很高兴看到年轻人走进兰心大戏院,来看这出戏。”四本《长生殿》策划人唐斯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第一句就这样说。

  六年准备、三年制作、四本43折,300年来首次全本呈现,400万投入,连续五轮演出。从这些数字来看,四本《长生殿》是宏大的,使命般的,甚至是自我的。

  “此次搬演,我们是怀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敬畏感的心态来进行的。这次我们全本演出,场次多人物多,突出了上昆阵容整齐的特点,这也是上昆的优势”上海昆剧团(简称“上昆”)团长郭宇说。

  作为策划人,又是制作、出品、剧本整理的唐斯复,第一目的却是希望通过这一剧目,让昆曲年轻起来。“改变昆曲曲高和寡的现状,改变昆曲的演出现状,让这个‘戏曲美人’更平易近人一些。”

  上昆老团长、唐明皇的扮演者蔡正仁的态度也是一样:“吸引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是我们目前关注的首要问题。”

  有意识地把观众认为不太能看懂的,难理解的进行调整,从剧本上就更接近现代的观众。删繁就简,突出抒情性,保持戏剧性,让爱情线与政治线互相缠绕、推动进行。这是唐整理剧本的想法。

  戏曲界权威专家郭汉城看了剧本又看了演出之后说:“这是古典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相契合的戏。”

  显然,《长生殿》是要以昆曲本身的美来吸引观众,而不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而“大胆改造”。为了打造一出“古典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相契合”的大戏,《长生殿》的舞台、服装、灯光等各个方面都请来了全国最有经验的,有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士,精心打造。所有服装都是手工绣制;乐器瑟根据出土文物复制;云锣、编钟也都再现了古代宫廷乐队的编制;剧中杨贵妃“舞盘”用的翠盘,“定情”、“小宴”中唐明皇和杨贵妃使用的酒杯,都是“琉璃工房”的作品。那段只有文字记载的“霓裳羽衣”舞蹈,则多方请教了研究唐代舞蹈的专家,并结合昆剧身段特征,做了最接近原貌的恢复。

  “精益求精,必须得这样。”唐斯复说。

  专业的打造,与上昆蔡正仁、计镇华、张静娴、张军、缪斌、黎安、吴双等老中青各代杰出的演员,有经验的编曲、配器结合起来,就为这出戏的成功打好了基础。

  在上海兰心大戏院,记者看到近半数观众是年轻人。一位年轻的女观众向记者说:“以前从来没看过昆曲,看到海报后想来看看到底什么样。没想到啊,居然是这么美,看完后就把四本的票全买了。”两位陪着女友来的年轻男观众表示,看后才知道有多美。

  据上昆调查统计,这次《长生殿》的上座率达到70~90%,昆对连续五轮演出的观众抽样调查, 19~35岁占到了66%,女性占到了60%,64.6%的观众是大专及本科的学历,25.9%的观众接受了研究生及以上的教育。可以说,90%以上都是大专以上学历的知性消费者。

  无论是昆曲还是其他戏曲曲种,观众的更新是必然的,没有新观众,就是没有未来市场。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四本《长生殿》还是白先勇的《牡丹亭》,意识都很明确。

  票房,永远的追求

  前文提到的几出新打造的戏,到现在,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演出最多的,百场过后还在继续。但据记者了解,依然还没有达到盈利。虽然白本人自称“昆曲义工”,但昆曲本身不能成为市场的“义工”。

  新近在高票价的质疑中演出的厅堂版《牡丹亭》的出品人王翔也表示,即便如此连续演出,想收回近1000万的投入,也得三年后了。

  四本《长生殿》五轮演出后的票房是70万。五轮共演出20场,算下来,平均每场次3.5万,这与盈利的要求离得还远。据报道称,四本《长生殿》的投入是400万。

  这就是现在戏曲面临的最令外人不解的现状。如果说不上座,观众少得可怜(这是目前戏曲的主体状况,我们这里只探讨有市场成功可能的情况),票房惨败自不必说。为什么一团火热的也同样没有出色的票房成绩呢?抛开戏曲本身已非主流演出市场的客观因素之外,应该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一是投入大。动辄百万、千万的巨资投入使原本脆弱的票房更加没有希望。大投入一直是戏曲创新的一个争论的焦点,商业化运作容易引来大投入,巨资包装,然后进入高档剧场,使票价居高不下,想看戏的观众买不起票。形成进场的不是想看戏的,想看戏的进不了场的错位。大量想看戏的观众被高价挡在门外,长此以往,票房会越来越寥落,经常被拒绝就会失去持续关注的兴趣。

  二是送票风。担心上座率低,影响剧场效果,大量的票是免费送出去的。其实,完全可以开发礼品市场,让要送的票找到可以买单的人。

  三是演出档期与地点不合理。这就是运作不专业的弊病,没有合理的演出轮次安排,没有合适的固定的剧场。这次四本《长生殿》就重新改造了兰心大戏院,成为上昆固定演出场所。“昆曲要有观众,就应该有固定的演出地点。比如人艺与首都剧场,观众在固定剧场能找到你,你也在用固定场所吸引固定的观众。”唐斯复等人把固定剧场作为策划这出戏的目的之一。

  与投入相比,票房确实还需要猛增。不多,与戏曲本来的收入比较,那已经是相当好的数字了。“2006年,上昆全年的演出收入是74万。”唐透露说。

  《长生殿》的票价主要在100到600元之间,采取了许多销售的手段。比如师生票打到三折,教委在每张票上再补贴30元,100的票就能收60元;老年证可以打六折;四本套票七五折;团体票达到2万可以七折,三万六折……“通过口口相传来到剧场的有30%,而且大都是年轻人。据此我们已经制订了下一轮的演出计划。”郭宇对《长生殿》的票房,以及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很有信心。

  商业,与政府资助相结合

  不管戏多好,不赚钱都是个可怕的事情。既然走向市场,商业化运作,那么制作方一定不能总做赔本赚吆喝的事;此外,形不成良性的发展,就很难有后续的力量,继续发扬。

  但面对实打实的票房,没有哪个出品人是底气十足的。这就是现实。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出品方大都并不担心票房,原因也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为是,大部分的投资是政府出手扶持的。

  可见,政府扶持与商业化运作就会产生必然的矛盾。政府扶持成为戏曲发展的双刃剑,撤下去是死,顶上来也又弊病百出。不过,还是不能因噎废食,戏曲的现状依然需要政府,更好的模式是在政府资助的情况下,探索完全商业化的道路。

  四本《长生殿》得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卢湾区政府“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另外文化部也有关于此项目的拨款。但记者了解到,在排练时,上昆已经投入了部分资金。

  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和《长生殿》已吸引境外投资1600万,且与 “趋势科技”进行股份制合作,成立了“昆曲遗产传承中心”,把昆曲推向海内外市场。

  江苏省昆剧团在排《1699桃花扇》时,省政府预支250万给剧团,并承诺只要演满200场,250万将作为政府补贴,不用还款。但这出戏的总投资是600万,江苏省演艺集团自行投资300多万。

  从这些现实的例子可以看出,政府与商业结合,两条腿走路,成为昆曲乃至其他戏曲走向市场的基本模式。

  “第一次提出,五轮20场,突破昆曲演出的极限。大学生观众是我们票房的心理依托,构成了我们的基本观众量。戏曲演出的漫长收回期,都是上百场才能回收的。第一轮达到这样的票房是相当满意的。”郭宇对票房很自信。

  现在,四本《长生殿》已经计划在10月底11初继续下一轮的演出,也有明年到国家大剧院演出的计划。此外,《1699桃花扇》计划到2008年演出达到100场。

  在商业化运作的情况下,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古老的戏曲变得更平易,也更时尚、更多元。但走出困境依然不是简单的结合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更广泛的摸索和更长久的坚持。

  “不求整体演出上的标新立异,摒弃急功近利……特别强调以还原表演为核心的戏曲舞台艺术。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古老的昆曲与现代人的审美结合起来,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上昆团长郭宇对《长生殿》的描述,道出了戏曲发展既不能离开其核心规律,又必须与现代结合的完美之路。

[上一页] [1] [2] [3] [4] [5]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