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精确管理在伊利 > 正文
 

伊利集团的领导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 17:15 新浪财经

  —中国食品业的领导者和领先者

  2005年上半年,伊利集团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在中国乳制品行业两千多家公司当中,主营业务收入第一、主营业务利润第一、品牌价值第一、缴税数额第一、液态奶、冷饮和奶粉销售额全部名列第一,牢牢占据着头把交椅。凭借着全方位的优势地位,伊利无愧于中国乳业第一品牌,也无愧于中国食品业的领导者和领先者。

  伊利集团主导开创了中国人的乳制品消费时代,体现出了对于行业强大的领导能力。从伊利雪糕、冰淇淋等冷饮产品红遍大江南北开始,伊利奶粉也超越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荣登榜首,伊利液态奶更是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中国乳业已经持续高速发展了十年时间,现在,

神话仍在继续,市场仍在扩大,但效益却正在取代速度成为产业最明显的特点。有人说,疯长的中国乳业正在理性回归,雄心勃勃向外扩张的乳业巨头们终于开始全力苦练内功了,这才是真正黄金时代的开端。

  十年来,中国乳业跨过了三大台阶,在这场纯粹木土市场的竞争中,曾经汇聚了全球乳业的几乎全部一流高手,华山论剑,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你未唱罢我已登场,最终还是国内企业在第一轮角逐中占了上风,外资品牌除了还能称雄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之外,已经在其它分支领域暂时后撤,不得不以资本战取代了产品战,以间接控制取代了直接竞争。回眸并分析行业十年发展路,应当能够清晰看出未来的乳业走向。

  台阶一:牛奶由奢侈营养品变成生活必需品

  与西方悠久的乳制品消费传统不同,甚至即使在日本人的身高已经得益于牛奶大大提高之时,牛奶对于中国还是相当陌生,人几千年来并没有饮用牛奶的生活习惯,米面菜肉,几乎就是餐桌上的全部内容了。曾几何时,奶制品只能是拜望长者或病人时送去的奢侈营养品。

  然而现在已经全然不同,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理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取得了十年的蓬勃发展。2004年中国消费乳制品2590万吨,人均已从不足8公斤上升到18.2公斤;乳制品工业产量达到949万吨,与1995年相比增长8倍,其中液态奶增长14.4倍。奶类总产量达到2368万吨,增长2.5倍;乳制品工业总产值达到663亿元,增长7.5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乳制品支出124.7元,增长3倍。这一系列惊人的增长速度,是拉动近10年来世界乳业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十年前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乳制品,除了几种袋装奶粉,想喝点牛奶就只有买本地企业的产品了;而现在,各种买场的货架上,优质名牌产品琳琅满目,品牌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奶制品也已经变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城市居民不会再觉得喝牛奶是一种奢侈的“高尚生活方式”,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常言说的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四月份却在中央电视台对全国观众说,现在已经变成了“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奶”。

  如果不是伊利这个中国乳业最让人感到踏实和亲切的品牌,我们不知道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变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发生。由于在十年前率先采用利乐七层新包装,而时至今日,还有些大品牌企业在使用五层包装。技术创新使得牛奶保质期延长到了此前的20多倍,突破了原来非常狭小的运输半径,中国北方的优质原奶才得以经过高科技加工,送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中国人也才终于一起分享到喝牛奶的快乐,并且直接催生了欣欣向荣的产业景象。

  作为市场先驱者,伊利付出的市场教育成本被证明是值得的,它已经凭借先发优势,牢牢把持住了食品行业的方向领导者和技术领先者地位,并且成为乳业最有发言权的主导者。

  台阶二:液态奶时代的开创

  在中国市场,干乳制品产量同液体乳产量的比例,2004年已接近1∶5.6,而1995年却是1∶1,“这说明中国人喝到了越来越多的鲜牛奶。”康美包的总裁包墨客如是评价。

  伊利集团现任董事长兼总裁潘刚,是当仁不让的“中国液态奶第一人”。他帮助伊利率先引进欧洲先进生产线,在中国首家推出液态奶,掀起了一股持续数年的液态奶旋风。他任职伊利集团液态奶事业部总经理期间,果断扩大产能,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事实上1998年时伊利集团的起家拳头——冷饮产品仍占公司业绩的80%以上,但潘刚的出色经营,使得液态奶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次到主,每年为集团贡献2/3以上的业绩。

  在中国市场,液态奶以常温奶为主,常温奶的霸主又是伊利。伊利集团液态奶市场占有率近三年已经连续排名行业第一,2005年3月,伊利成为中国唯一的利乐包产品突破百亿的企业,利乐包装产品产销量的第二名企业和伊利之间至少有20亿包的差距。今年上半年伊利续写了液态奶王者的神话,而到明年中期,伊利就将完成自己第二个百亿包的产销。凭借今年一口气将近13亿元的巨额投资,困扰伊利多时的产能不足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未来长时间内它在乳业的优势地位难以撼动。

  伊利是整个行业唯一的全能冠军,液态奶、冷饮和奶粉全都排名单项第一,三大系列产品互为后盾,厚实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无出其右,是名副其实的乳业专家。

  从市场规模上讲,液态奶真正把乳业做成了一个大产业,而在普通液态奶平均毛利率走低的同时,以伊利集团为首的各大行业巨头都在积极加强向中高端产品的结构转化,将继续为业绩贡献更大利润。

  不出意外,未来液态奶市场仍将有巨量增长,因此各大品牌在液态奶上的激烈拼杀还将继续。

  台阶三:资源型产业的新生

  好奶源自好牛,好牛源自好草,归根结底,乳业是一个资源型产业,它与畜牧养殖业和疫病防控业的关系再密切不过。但在伊利横空出世之前,乳业还停留在一个农牧业主导的层面,属于粗放的农业经济模式。

  细数中国乳业发展史,呼和浩特成为中国乳业的中心并不奇怪,因为这里有数千年的相关产业传统与优势,尽管暂时落后,但并不拒绝开放;尽管暂时闭塞,但始终追求进取。

  在上世纪90年代,当伊利集团靠着冷饮产品纵横海内,成为中国乳业第一个全国性的品牌之后,又大规模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标准,在塞北高原上开一代风气之先河,创建了一个乳业帝国,带动和引导了横亘北疆数千公里的“养牛热”、“做奶热”,吸引和教育了无数优秀人才投身于这个产业,乳业将传统农牧业和现代化工业经济甚至最新的商业模式完美结合起来,在高科技与新观念的作用之下,产业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伊利集团的崛起之路,正是将“对人类的尊重”与“对自然的珍惜”紧密粘合在一起的绿色发展之路,所以它从根本上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和迅速增长的强力地域支持,成为行业的领袖企业也就不难理解了。

  伊利集团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世界一流的产销能力,稳健踏实的经营风格,丰富多元的产品结构,时刻创新的研发技术,以及声誉可贵的品牌价值。走进8月份刚刚投产的伊利新工业园,令很多参观者为之惊叹,眼前是亚洲最大的液态奶生产车间,也是亚洲最先进技术水平的乳业工厂,运用了全球最高水平的管理标准,能够实现所有产品的回溯追踪,这在中国还是非常罕见的;走进其牧场园区,奶牛在规范化养殖中自得其乐,仿佛是一支经过了严格训练的集团军,在伊利的奶源版图中,囊括了中国最大的优质奶源,原始畜牧业早已经实现了产业革命,由规模化提升到了效益型。

  2005年上半年,潘刚大刀阔斧开始新政,一方面巨资扩大产能,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推行精确化管理,伊利集团也因此创造了新的历史,主营业务收入第一,主营业务利润第一,纳税第一,品牌价值第一,公司连续第七年进入“中证·亚商上市公司50强”,中国近两千家上市企业中也总共只有11家公司创造了这样的成就,而乳业别无第二人选。连续入选中国企业500强,证明伊利成功实现了以规模提升效益;连续入选中国品牌500强,证明伊利成功做到了以品牌决胜市场;接着又入选中国纳税500强,更证明伊利是真正爱国爱民的富有责任感的企业公民。

  我们看到,前溯十年,伊利集团为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经营模式与管理标准一再为业内所借鉴和学习,对行业产生了深刻影响。

  领袖企业的思维方式,往往会主导整个行业的现实和未来。经过新一轮的洗牌之后,中国乳业新的黄金时代正在开始,速度将进一步让位于效益,务实将更加取代作秀,品牌集中度将空前提高,社会责任感强烈、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大的企业最终将会修成正果。

  伊利集团对于行业和市场的领导力,来源于全方位的领先性。

领先性

领导力

“不断创新,追求人类健康生活”的发展理念

通行全球的发展观

六大核心价值观——“伊利人,创新,团队合作,效率,忠诚/诚信,服务

决胜未来的价值观

中国规模最大的优质奶源基地

牢牢控制

供应链源头,不断生产高品质产品

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生产基地

能够满足行业全球最高标准

富有伊利特色的全球一流设备和工艺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优秀结合

业内率先通过全球领先的GMPHACCPISO9001ISO14001等管理标准

产销流程全部细节的精确管理

业内唯一的MES产品完善追踪链

能够满足奥运需求的任一产品回溯问责功能

中国唯一的省级乳业研究院

亚洲领先的研发能力

全球最好益生菌株LGG的中国独家使用权

独一无二的高端功能乳品市场主导能力

业内最成熟的管理与技术双重晋升制度

令业界艳羡的人才吸引、培养与任用机制

对公众健康和幸福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关爱

富有爱心的乳品专家形象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每年纳税额与爱心奉献业内首屈一指

稳健、可靠、诚信、负责的企业声誉

品牌价值连续两年排名中国食品业首位

业内最令人称道的客户忠诚度

中国乳业最“豪华”的人才储备

坚强的人才保障体系

→ 中国食品业的领导者和领先者↑

  下列两个图表,是伊利集团1999年至2004年以来,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利润总额与净利润四大重要经营指标的增长情况。

伊利集团的领导力

伊利集团的领导力

 

  为生态文明注入现代活力,伊利为中国乳都立下头功

  在伊利集团的发展和带动下,呼和浩特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乳都”,乳制品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帮助千年青城打造了一张通行全球的超级名片。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拥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乳都”这张城市名片的背后,是回荡千载的悠悠牧歌,是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

  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呼和浩特为中心的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交相辉映,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今又与现代商业精神和生态文明相结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对社会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

  占天时,得地利,居人和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蒙古高原千年草原文化的中心。

  它地处温带内陆地区,属西北大陆性气候,市区平均海拔1050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在摄氏8度左右,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境内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有着历史悠久的畜牧业养殖和乳制品加工传统。人们都知道,世界上有一条国际公认的优质奶牛带,位于北纬40-47度之间。这一带气候干爽,阳光充沛,特别适宜奶牛生长。奶牛不受潮热侵袭,不需消耗过多的能量,少病高产,奶质优良,成为乳业的最佳发展区域。英国、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等乳业强国的乳制品工业区,几乎都分布在这个纬度上。呼和浩特地处北纬39.58-41.36度之间,在全世界范围内,它在乳业发展上都具有强大独特的地理和气候优势。

  这里曾经是雄鹰翱翔的天空,这里曾经是骏马驰骋的沃野,我们有必要从文明的角度来分析,呼和浩特——“中国乳都”何以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蒙古高原海拔高、降水少、气候寒冷,在其特殊地缘下,历史上曾经养育过众多的北方民族,他们多以游牧为生,在创造和传承了最适合地域条件的生存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崇尚自然的生态自然观和豁达勇敢的精神境界,凝聚了粗犷豪放而不失深沉细腻、雄浑有力而不乏悠扬委婉的文明特质。

  在精神层面上,草原民族具有一种与生俱有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具有与大自然谦和相处、永被恩泽的自然观;具有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

  在自然层面上,其生物的多样性、生态景观的丰富性也独具个性。

  在历史层面上,这里是人类祖先的栖息地之一,是众多后来不同演进的民族的发祥地,是汉民族与这些少数民族的融合地,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交汇地。

  在各种文化的碰撞、传承与交融之下,以游牧文明为主要特质的草原文化日渐丰满完善,进而发扬光大。

  在“多元一体”的内在建构中,草原文化以游牧民族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不断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兴旺增添生机与活力,使中华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新的变革与发展。

  费孝通先生曾发表过关于“‘南有大汉,北有强胡’两大统一体,交互融汇、共同促进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实体形成”的著名论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中华文化发展史,实质上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互作用、融汇贯通、共同繁荣的历史。

  草原文化独具三点基本特质,并体现出强大的传承意识和再生能力,这成为古老草原能够新生并焕发勃勃生机的基本文化准备。

  一是尊重自然。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迄今为止唯一以不破坏生态为前提的生产方式。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成为草原民族最宝贵的文化结晶。在现代文明建设普遍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大背景下,草原文化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伊利集团的崛起之路,正是将“对人类的尊重”与“对自然的珍惜”紧密粘合在一起的绿色发展之路,所以它从根本上就拥有了可持续发展和迅速增长的强力地域支持。

  二是践行自由。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环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的因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熔铸在民族性格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方面,所以开放和豪迈几乎成为北方民族的性格代名词。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尚未“建都”的呼市乳业来说,尽管暂时落后,但并不拒绝开放;尽管暂时闭塞,但始终追求进取。所以,当伊利集团大规模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标准之后,在塞北高原上开一代风气之先河,创建了一个乳业帝国,继而带动和引导了横亘北疆数千公里的“养牛热”、“做奶热”,吸引和教育了无数优秀人才投身于这个事业,这中间所体现出来的集体魄力和勇气,也就很容易可以理解了。

  三是崇拜英雄。作为草原文化集大成者的蒙古族,是拥有英雄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崇尚英雄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蒙古族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成吉思汗,被世界公认为“千年风云第一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象征英雄的文化。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经过现代文明的洗礼,升华为对成功的向往和跟随,对卓越的崇拜和效仿。伊利集团的成功,犹如一个标杆,矗立在中国乳业的中心——呼和浩特,中国乳都的中心——金川开发区,在伊利集团的周边,聚拢了包括无数奶农在内的大批合作者,也吸引了大批包括蒙牛、奈伦在内的竞争者,在愈来愈强的合力之下,幅射效应不断扩大,“中国乳都”也慢慢成形。

  抓机遇,育龙头,促发展

  依托伊利集团等优秀乳品企业的拉动,呼和浩特已经确立了自己“中国乳都”的地位,2004年,全市奶牛存栏50.8万头,鲜奶产量15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达到746公斤,位居全国37个大中城市之首。

  去年,全市畜牧养殖业总产值约为17亿元,乳制品加工业仅伊利集团一家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中,有1565元来自于畜牧养殖业的贡献。

  综观呼和浩特逐渐奠定乳都地位的经验,可以概括为:抓住历史机遇,发挥地域特点,发扬传统优势,培育产业龙头,带动整体发展,实现特色成功。

  呼和浩特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具备明显的区位优势,也是一座沿边开放城市。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明清时期,已是商贾云集之地。目前,随着物流水平质的飞跃和服务产业的飞速发展,呼和浩特已同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形成了外向带动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并且连续四年GDP增长率排在所有省会级城市的第一位。

  基于祖先赐予的草原资源,也基于历史积淀的草原文化,呼和浩特的乳制品相关产业终于在改革开放之后,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呼和浩特的农牧民自古就有制作和饮食奶酪、酸牛奶、奶油、奶皮、奶茶和奶酒等奶制品的传统习俗,并且很早就分化出了奶牛养殖业。有一个沙尔沁乡,这个地名的意思就是 “做奶业的人们”,但始终处于一个比较粗放的水平。

  现代良种奶牛养殖业在呼和浩特的真正起步,始于1967年。当时,呼市从呼伦贝尔盟引进三河牛,进行良种改良。1970年4月1日呼和浩特乳品厂投产,日处理鲜奶30吨。

  改革开放为呼和浩特发展乳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1979年以后,市里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奶业发展的政策,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推行以奶换料、划拨奶牛饲料地、解决购买奶牛贴息或低息贷款等政策,成立市奶牛公司,辖大黑河、八拜、回民奶牛场、回民奶食品加工厂(伊利集团前身)等。1985年,奶牛养殖已经遍布46个乡镇、195个行政村,成为全国8个敞开供应牛奶的城市之一。到90年代初,虽然全国乳业市场呈现滑坡的趋势,但这里的奶牛业仍呈上升态势。

  1993年,以伊利公司改制成功为标志,伴随着这个中国食品业的领导者的不断强大,内蒙乳业终于正式走向全国,在中国乳业市场引发了革命性的进步,更催生了呼市的相关产业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巩固了呼和浩特的乳业大市地位,使呼和浩特成为中国乳业的“核心地带”。

  2000年,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政府领导审时度势,毅然提出了“奶业兴市”的战略选择,自此,呼和浩特奶业的发展也就毫不动摇地走上了以企业为龙头,科技为动力、资源为优势的发展道路,大步迈向“资源转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目标。

  自实施“奶业兴市”发展战略以来,呼和浩特奶业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2002年,国家农业部在产业发展规划中把内蒙古自治区列入了奶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现在呼和浩特市有近一万人从事饲料生产、兽药和牧业机械生产经营、印刷包装等行业,奶业带动了全市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

  对于几百万奶农而言,伊利集团既是收奶送钱的“财神爷”,又是送爱心的专家。

  截止到2004年,伊利集团对奶源基地累计投入超过了5亿元,(目前,这部分投资已经回收了4.4亿元,伊利成功的奶源投入,既获得了短期收益,又保证了长远利益。)先是走“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开创了“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优质优价、全面服务”的奶源基地建设模式,和几十万个奶户结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已经横跨北中国,形成了中国最大也最优质的奶源带,截至2004年底,伊利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可控奶牛65万头,基础母牛约50万头。拥有现代化奶站1580多座,有100—300头的个体牧场和养殖大户85个,500—1000头的奶牛小区92个,1000—3000头的牧场园区5座。公司计划到2005年底,使可控奶牛头数达到100万头。这在国内同行业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有专家指出,“伊利集团是乳业有效控制奶源的一个成功范例,资源占据着乳制品企业生态链的最重要环节,只有坚持长期的奶源基地投入和持久的基地维护,企业才可以获得长效回报;假如基地的管理模式不能随着市场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企业也将失去对基地的控制而被市场遗弃;但如果能够本着共赢的原则,与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就能够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并且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声誉,建立起长期稳固的专属基地,而一旦占据了这个先机,竞争门槛就要高出许多了。”

  奶源基地的升级,首先是奶牛品种的升级,呼市当地原产奶牛普遍存在奶期短、奶量小的现实问题,伊利集团1995年就开始着手进行奶牛种群的改良工作。但是刚开始农民心存疑虑,生怕吃亏上当,于是伊利就垫资补贴为农户提供优良种冻牛精,建立规范的育种程序,直到奶牛育成产奶后再归还冻精费用,仅仅到2000年年底,就提供了优良冻精8万多份,按非常保守的50%成功率母牛犊4万头计,单产至少提高500公斤,便增加年产量2万吨,创直接经济效益3200多万元;而到现在,伊利奶源基地已有40%的奶牛年产量超过了6.5吨,较一般奶牛产增产2吨。

  伊利集团开设配种改良、兽药配备、饲料饲喂、疫病防治等一条龙服务项目,帮助农民提高科学饲养水平,增强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他们设立了专门的服务执线,配备了专职服务队,一方面持之以恒地给农户免费发放宣传和培训资料、防疫药品,一方面还聘请专家学者下乡现场授课指导,但是这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有些农户总觉得这是“纸上谈兵”,不愿意去听。一切为了未来,伊利集团灵活应变,听课能抽奖,答题有奖励,吸引大伙儿慢慢地前来,由被动变成主动。直到现在,伊利送科普电影下乡的时候,还一定要精心选择情节扣人心弦的电影,跟插播广告似的插播科普电影。单这些服务,伊利每年的投入就超过了500万元。投入是不小,不过,管理水平提高,原奶产能扩大,农民收入增加,伊利集团不断扩大的需求也被满足,一举数得,长远来看更有价值和意义。

  龙头企业与政府的通力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奶牛养殖业的升级。以赛罕区碾格图村为例,在过去的低水平粗放饲养阶段,全村养牛不足100头,年人均收入仅仅几百元。在得到伊利集团的带动和引导以来,他们加快了自己种草养牛卖奶的产业化进程,成为了一个占地350亩的养殖示范小区,每户奶农使用占地面积达160平方米的现代化牛舍,水、电、路及绿化设施配套齐全合理,实现了人畜分离、封闭式科学管理。小区内伊利设有一个世界级水平的挤奶厅全自动操作和管理,安装着鱼骨式自动挤奶设备,分设控制室、微机室和贮奶室,可以一次容纳32头奶牛同时挤奶。电脑通过识别订在牛耳上的感应器,可把牛奶营养指数即时存入所有者档案,既为企业提供付款依据,又帮助奶农分析具体问题。仅奶款一项,碾格图村民的月收入就达到了近百万元。

  而在此模式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伊利牧场园区,集中起了各区域有实力、懂技术、善管理的一批奶牛养殖大户,实现现代化牧场管理,共同走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奶牛养殖道路,仅仅土左旗兵州亥乡一个牧场园区,养殖奶牛已经2000多头,其中产奶牛近1000头,目前年产鲜奶6千吨,每年仅产奶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105.6万元,指明了一条由龙头企业牵头,背靠政府与社会支持,团结广大奶农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伊利集团等优秀的乳品企业,一头联系着数百万奶农,关系着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大事;另一头联结着数亿消费者,关系着他们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所以以伊利为典型代表的龙头企业,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追求企业可持续发展,自然而然地,也帮助相关产业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向效益取向转变的升级。

  内蒙古的牛奶好,源自于奶牛好、草料好。奶农称自己的奶牛是“喝着矿泉水、吃着中草药、产着优质奶的摇钱树”。得益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牧”与“休养生息”政策,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景象正在复兴;而与此同时,在172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30万亩玉米播种面积。如按2亩地的玉米秸秆可为一头牛提供全年的饲料计算,现有的玉米地就可以养殖65万头,呼市去年的奶牛总头数为50.8万头;此外,随着100万亩人工牧场渐成气候,奶牛养殖还有大的发展空间。

  呼和浩特有充足的奶业人力资源。由于这里发展奶业的历史较早,几代人从事过奶牛养殖、加工的家庭不在少数,无论在养殖、加工还是在销售上,都有比较专精的人才,特别是以伊利集团为主的乳品企业成为人才摇篮,迅速“孵化”,为呼和浩特储备了国内任何城市都无法相比的人才资源。

  优秀企业带动优势产业,优势产业创造优质生活。在以伊利集团为首的众多企业的带动之下,呼和浩特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如果说伊利集团率先开始“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为农民开辟了富裕之路;那么伊利后来率先推行的“养殖小区”又为农民推开了小康之窗;同样,牧场园区,也是伊利的首创,它则被称为培育“大款农民”的温室。

  在呼和浩特,靠科学养奶牛而发家致富的大有人在,土左旗的兵州亥乡奶牛养殖基地,是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开创性建设的第一个奶牛养殖小区;和林县、玉泉区等几乎所有的旗县区,都有自己的奶牛养殖样板区。毫不夸张地说,当地居民80%的经济来源,是维系在奶牛身上的。

  座落于土左旗沙尔沁乡的伊利集团第七牧场园区,是一个坚持高投入、高起点、高科技的现代化牧场,目前拥有670头新西兰良种奶牛,成年产奶牛有470头,设计容量是1000头,而且每年固定淘汰250头,以保证奶牛的单产效率,收入非常可观。这种专业的现代化牧场,正在逐渐成为主角;并且将其良种奶牛与先进生产方式逐渐传播到周边地区,形成散点幅射,带动整个奶牛养殖业向高端发展。同时,伊利公司前几年就在身体力行推广“奶牛养殖小区”的普及,使得无数奶农“聚零为整”,投资虽然松散,但管理同样严格。在伊利集团的推动下,呼和浩特乳业相关产业已经迅速由规模化转向效益型,由追大过渡到了求强。

  由于伊利强大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奶业是呼和浩特分量越来越重的“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也是中国食品业长期的命脉所在和发展亮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