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若谷: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 16:12 新浪财经

  问: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过去一年里取得了怎样的业绩?其中,最让您高兴的进步是什么?

  答:2006年是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创新、加快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战略转型为主题,以转变经营理念为主线,深入推进改革,加快金融创新,积极拓展业务,加强风险防范,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全年共批准各类贷款2081亿元人民币,发放贷款1315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60%和11%,共支持了666亿美元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项目,以及57亿美元的资源类产品和技术装备进口。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按五级分类口径,全行2006年末表内业务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分别下降6.06亿元人民币和1.44个百分点,转贷业务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分别下降5.04亿美元和3.63个百分点。

  最令人高兴的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战略转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我们的经营理念发生明显变化,以前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现在正逐步树立主动开拓市场、注重服务客户的作风;我们的业务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推出了农产品出口信贷、中小企业出口信贷、进口信贷、特别融资账户等业务,更好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我们的支持范围得到合理拓展,以前只注重支持商品出口,现在全面支持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包括出口、进口、对外投资等。

  战略转型的成功推行,带来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2007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已实现盈利,取得历史性突破。

  问:中国进出口银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当时是怎么样的规模和使命?发展至今,银行的规模和业务有了哪些变化?

  答: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的大背景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党的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金融领域相应地进行市场化改革,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应运而生。国家组建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四大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解决国有专业银行身兼二任的问题,促进国有专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中国进出口银行当时承担的具体任务是支持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成立当年信贷余额仅有20亿元人民币。13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时俱进,不断承担新的职责,拓展业务范围,做大业务规模。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全面支持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金融机构,我们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进出口融资、对外投资业务、发展援助以及相关派生业务。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表内外资产总额4690亿元人民币,与成立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长。当然,这个规模,相对于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融资需求来说,还是太小。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有效规模,才能更有力地支持中国对外经济合作。

  问:很多人认为,政策性银行没有什么经营或业绩的压力,事实是这样吗?就贵行而言,你们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答:原来政策性银行的压力的确不大,所以导致很多人形成这种观念,但现在情况正在改变。政策性银行改革将引入效益观念,而且政策性银行实际上财务压力更大,不能把财政补贴当做一种理所当然。要尽量减少对财政的依赖,这是很有挑战性的。

  中国进出口银行当前也面临巨大压力,就是要尽量取消对财政的依赖,减少补贴,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转。

  问:作为政策性银行,进出口银行是怎样来制定信贷政策并评估和控制业务风险的?

  答:就技术层面看,我们和商业银行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同。主要差别在于,我们的信贷政策投向更注重配合和支持国家对外经贸政策和经济外交等需要,很多时候更重视国家利益,而不是银行自身的利益。

  问:如何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分开,并使其双双良性发展,一直是政策性金融机构面对的挑战,贵行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努力,积累了怎样的经验?

  答:要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分开并良性发展,比较好的做法是实行分账经营、分别管理。有关单位已经进行了一些探讨,形成了一些基本看法。第一,设立国家账户核算政策性业务,采用优惠利率或费率,由国家财政承担最终风险;设立银行账户核算准商业和商业性业务,采用市场利率或费率,由银行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第二,两个账户的业务范围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外经贸政策和外交政策适时动态调整。第三,国家账户原则上按国家要求安排,可以动态调整。银行账户的规模受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其资本金和准备金基本按照商业银行惯例建立。除提取一般准备金外,还应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标准足额提取专项准备金。具体操作上应该体现一定的灵活性,以示与商业银行的区别,但总体上讲银行账户必须实现保本微利、控制风险、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目标。

  问:您到中国进出口银行之后,尤其强调中国进出口银行不能只做“出口”银行,也要做“进口”银行,目前,贵行在这方面有了哪些改变?

  答:一个国家如果不成为其他国家的市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会很小。大家都要把东西卖给你,而且你有很大的购买力,那么你在市场上的发言权就大。比如美国掀起中国产品质量风,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美国是买方。虽然许多产品不得不从中国采购,因为有些产品80、90%都是中国生产的,他没处买,但是他可以这样做,敢于这样做,因为他是买家。如果只是出口,比如日本,它实际上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和话语权就小,光出口就得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人家愿意买就买,人家不愿意买就不买。要想对世界经济贡献更大,你必须成为市场,而中国具有这种潜力和能力成为这样巨大的市场。另外从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来讲,中国现在国际收支顺差太大,双顺差,你要是老不进口,只是强调出口,就会加重这种不平衡,国际收支顺差逆差都是不平衡,这种不平衡都反应了内部的不平衡,国际收支是个外部指示器,但反映你内部的不平衡,内部需求小,市场做得不够好。刺激国内的需求也是刺激国内的经济增长。因此,从这些角度来讲呢,进口并不是坏事。只是不能像美国那样过度,进口过度又变成不平衡了,像美国现在赤字很大,也是一种不平衡,是国内不平衡,国内储蓄力低的一种表现。中国是储蓄力过高,因此我觉得应该增加进口。

  提出转型以来,我们已经开办了进口信贷业务,重点支持战略性资源能源和关键技术设备进口。目前,进口信贷的发展势头非常好。

  截至2007年6月末,进口信贷累计贷款余额突破200多亿元人民币。中国进出口银行应扩大业务范围,更好地满足我们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融资需求。这方面,我们这两年来做了不少工作,除了进口信贷外,还开办了农产品出口信贷、中小企业出口信贷、特别融资账户业务以及海外各种形式的合作等。未来,我们还会加快业务创新,推出更多金融工具来支持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

  问: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主要发挥哪些作用?银行对支持企业的选择,有怎么样的标准或倾向?

  答:中国进出口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尝试用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企业到海外开发资源、开拓市场。2000年中央正式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中国进出口银行把支持企业“走出去”作为业务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进出口银行累计发放“走出去”项目贷款近2400亿元人民币,占表内累计发放贷款的40%,累计支持了700多个“走出去”项目。一大批有实力的国内著名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中国进出口银行的金融支持。支持领域涉及油气、矿产、森林等境外资源开发项目,以及铁路、公路、桥梁、机场、港口、住房、电信、电站等境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工程新闻纪录》评选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的46家中国承包商,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工程项目都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资金的支持。

  在符合我行信贷政策的前提下,选择企业的主要标准是企业本身,看企业的信誉、效益和能力。对于“走出去”项目,我们非常重视企业是否有对外投资和经营的经验和人才,其次要考虑项目本身的风险和收益。

  问:以您的经历和经验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与其他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相比,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企业界应重点把握和关注哪些问题,才能更有胜算?

  答:中国企业是弱势起飞,是在自身相对弱小的状况下加入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行列,要按照发达国家企业主导的商务规则、国际惯例来运作。这是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进行国际化的最大区别。坦白地说,这种情况短期内很难改变。

  中国企业需要主动适应这种经营环境和竞争格局,注重引进和培养与国际化相适应的人才,加大创新力度和研发投入,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逐步成长和壮大。既要接受国际标准,按国际通行的标准做,又要努力创造新的国际标准。我们的企业也要将自己好的做法国际化,形成自己的国际标准。还要学习如何在海外经营管理一个项目,不能仅停留在做项目的承包商、建筑商。另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金融的支持。

  问:占企业总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一直广受关注,许多商业银行已经在这方面有所行动,贵行对此有哪些应对的措施?

  答:2005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思路,积极探索支持中小企业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的举措。第一,完善了原有信贷产品的运作机制,例如降低融资门槛、简化业务流程,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第二,2006年3月推出了出口小企业统借统还的贷款模式,目前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正准备进一步推广。第三,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授信业务,为小企业在出口方面向商业银行进行融资提供担保。第四,利用特别融资账户,对外向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投资。

  问:在您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化之前,又需要特别具备和培养怎样的素质和能力?

  答:制约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主要因素有内外两方面。外部因素主要是,金融企业“走出去”面临一些障碍和限制,主要是世界各国都对金融准入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就内部因素看,最主要的是金融企业比较缺乏了解国际市场、懂国际经营和国际法律(惯例)的人才,缺乏成功的国际化经验,缺乏金融创新能力,了解、融入当地文化的能力也很弱。中国金融机构要国际化,必须要引入和培育一批适合国际化经营的人才队伍,并且通过构建良好的制度充分发挥这一批人的作用。准备不足的国际化有很大的风险,国内的金融机构应量力而行。

  问:中国进出口银行将怎样适应这种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化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的趋势?

  答:中国进出口银行长期从事国际金融业务,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和国际机构、外国政府以及当地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因此我们相对国内其他金融机构有一些优势,做得要好一些。面对当前国内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快培养一批面向国际化的既精通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增加海外机构,及时根据企业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定制服务。

  问:业务的增加,必然对银行的资本金提出更高要求,在这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有关方面是否已经有所准备?

  答:的确,中国进出口银行需要增加资本金,以增强抗风险能力,促进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对于补偿资本金的方式,我认为有两条基本渠道:一是由国家一次性注入一定资本金。二是中国进出口银行自身提高盈利水平,通过自我积累逐步增加资本金。

  问:近几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贷款力度,这对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这些贷款,银行是怎样去管理和落实的?

  答:优惠贷款是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较强的业务,优惠贷款业务的扩大表明中国进出口银行充分履行职能,支持国家战略实施和对外政策落实。同时,优惠贷款业务的扩大,还加深了我们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增进了与发展中国家各界的友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有力推动了和谐世界的建设。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世界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了。

  我们非常重视对发展中国家优惠贷款的管理工作,采取的方法与国内贷款一样,实施严格的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当然,因为优惠贷款客户主要在国外,管理的成本比较高。

  问:您可否举例说明,中国进出口银行透过这种政策性金融支持,为被支持国家的经济社会乃至人民生活带去了怎样好处和变化?

  答:我建议你们实地去走一走,这比通过我说,更能了解情况。例如在安哥拉,我们通过贷款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赴安开展互利合作,项目涉及农业、卫生、电力、交通、通讯、公共工程等众多领域。这些项目进展顺利,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起到良好的效果。2006年,安哥拉经济实现了9.6%的高增长,整个国家面貌焕然一新。安哥拉的国家风险,按照EIU的评级,已从中国进入时的高风险国家(D级)变为中等风险国家(C级)。

  类似安哥拉的情形同样在与我们合作的非洲国家发生。我们利用援外贷款、出口信贷等多元化金融手段,帮助这些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问:近年来,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和非洲的交往合作,中国企业也加快了进入非洲市场的步伐,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如何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投资与经营创造条件,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答:中非交往与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进出口银行在近年来的中非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今年6月,我行已累计在非洲地区批贷及签约1000多亿元人民币,占全行业务总量的20%左右。一直以来,中国进出口银行也对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投资与经营,积极创造条件,以帮助企业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今后,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对中非合作的支持力度,为中非合作大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积极探索和设计各种对非合作模式,提高中非合作成效。近年来,我行适应快速变化的中非合作形势,大胆设计和探索对非经济合作方式,形成了一揽子合作模式。今后,我行将进一步从非洲实际出发,加大对非经济合作模式创新力度,力争创造出更多切合实际且有效的新模式,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投资与经营创造条件。

  第二,大力开拓对非业务,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创造更多商机。我行正在实施向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战略转型,将继续按照国家关于中非合作的总体部署,抓住机遇,全面落实国家对非政策和援助计划大力拓展对非业务,力争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参与事关非洲长远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加大实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民心工程”和解决发展难题的“解难工程”,帮助提高非洲国家自身发展能力,促进非洲国家尽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从中受益。

  第三,利用自身优势,为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我行将牢固树立“客户第一,优质服务”理念,充分利用长期形成的对非融资、人脉、人才、机构、经验等优势,为广大企业进入非洲提供方便和支持,密切银企合作。为去非洲投资与经营的企业牵线搭桥,协调各方面关系,营造良好投资与经营环境;为企业提供当地的法律、政策、商业习惯和项目等方面信息;帮助企业进行项目论证,协作项目实施,提高对非项目成效;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对非投资方式,优化对非经营模式,以求取得好的投资与经营业绩。

  问:建立合理、完善内控机制是中国银行改革的最大挑战之一,作为政策性银行的贵行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答:我们主要从四个层面努力推进内控机制建设。第一个层面是,设计合理的内控制度和程序,并确保这些制度和程序有效执行。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进出口银行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我行已经按照国际标准对总行机构进行了改革,正在推进分支机构改革,全行组织机构和人员岗位的职责分配更加科学和清晰。我行正在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同时,我行不断提高机构的执行力,保证所有规章制度得到严格执行。第二层面,改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部制度和程序的执行效率和效果,这方面我行也做了大量工作。第三个层面是加强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第四个层面就是开展广泛的教育,如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等,让员工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自觉去遵守有关规定。

  问:完善内控机制的同时,贵行在人力资源及激励制度方面作了一些怎么样的改革和调整?

  答:人力资源对于银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非常重视人力资源工作,尽量做到人尽其材,使每一个员工的价值最大化。首先,我们在招聘环节严格要求,增强透明度,选好选对人,严防用人不正之风。其次,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职业培训规划,鼓励大家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能,充分挖掘现有员工的潜力,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再次,健全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将员工福利待遇与绩效挂钩。

  问:您上任之后,推出了不少创新举措。在您看来,金融创新的核心要义是什么?创新的过程中最需要把握的因素又是什么?

  答:我觉得,金融创新的核心因素是需求,而且只有需求驱动型金融创新才有意义、可持续。仅从技术层面看,任何一种金融产品都可以被创造出来,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产品有没有企业愿意使用。因此,推动金融创新的关键是了解市场需求,然后以此为基础开发适当的新产品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当然,金融创新肯定会有一定的风险,因此要重视风险管理,保证风险总体可控。

  问:包括港澳台商家在内的海外华商在中国内地开设有大量的进出口企业,这些企业是否也是贵行服务的对象?将如何服务?

  答:我行已经将港澳台资企业纳入支持范围。我行还开展了应收账款融资业务,专门为港澳台资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截至2007年6月末,中国进出口银行向台湾在大陆企业提供各种贷款余额已达11亿元人民币。最近,中国进出口银行协办了“2007台湾优质农产品巡回展”。另外,我们正在研究为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建设提供融资支持。

  问:到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前,您一直是在央行工作,管的都是宏观的事情,而且都是在和世界金融主流广泛的打交道,但到中国进出口银行就很不一样了,您个人是怎样适应这种改变的?

  答:以前在央行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经济问题。到中国进出口银行之后,管理的对象不同了,因此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努力实现既重视微观也要照顾到宏观的要求,因为毕竟是从央行出来的嘛!我到中国进出口银行主要抓了金融创新、内部改革等问题,力推中国进出口银行战略转型。我觉得,以前的宏观思维习惯对微观管理还是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说我们进行的业务创新都有很强的宏观经济背景,都是围绕国家关心的重大宏观经济问题展开。其实微观与宏观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完全割裂开。

  问: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在要求中国更加开放,但他们对自己却采取了相当的保守和保护政策。您怎么看这个问题,以及这样的现状给我们处理开放政策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答:西方发达国家经常搞双重标准。比如美国到中国来买任何东西都说成是商业行为,而中国到美国去买个并不大的石油公司就是战略行为,可能危害美国安全,这十分荒谬。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些国家有一部分人对中国的发展不适应。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不会因为这些困难而止步,但是却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许多挑战。我觉得,中国企业要打开发达国家的大门,首先应该了解这些国家的政策法规、文化习惯,企业自身要学会解决这些问题;第二企业要了解当地市场的运作方式。在美国收购公司不仅要注重政府部门,也不能忽视了国会、议员、社区等方面的力量。总之,中国海外并购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对于中国的对外开放,我觉得也要把握好“度”。如跨国公司并购问题,这些公司经常联合行动,有组织、分步骤、系统化、规模化地并购中国企业,企图通过掌握企业控制权和行业控制权,抢占资源市场,已经对中国的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到国防安全产生一系列影响。许多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对外资并购作出限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要掌握好对外开放的度,应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收益和风险并存,如果要借全球化之东风,行自我发展之道路,必须懂得平衡的艺术,即开放程度与自身实力相平衡。如果不顾现实条件,一味地寄希望于全面开放,不但无法摆脱发展的低水平陷阱,反而可能滑向危险境地。

  问:关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您有怎样的观点?

  答:首先要肯定的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实际是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表现,是中国实力增强的表现。

  长期看,人民币是要升值,而且人民币升值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减轻流动性过剩、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但是现在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么大并不正常,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第一,是西方施加了不应有的压力,最起码客观上鼓励了国际游资的炒作和套利行为。第二,以贸易状况作为判断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是错误的做法。第三,人民币升值过快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可能影响就业问题,因此应当慎重对待人民币升值过快的问题。

  我认为,未来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否则会对中国有很大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就业、城市化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中国要完成工业化进程,达到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人口城市化率要达到75%以上。2005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3%,即使中国的人口维持零增长,未来中国仍然有4亿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十一五”规划提出,五年预期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按这个速度,要使城镇化率达到75%,需要40多年。即使转移加速,乐观预期完成这个转移过程至少需要20年,这期间人民币都不应该快速升值。因为,外贸部门作为吸收低端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人民币升值过快可能会严重冲击其发展,进而影响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是企图利用人民币升值延缓中国的发展。他们极力主张自由贸易,曾经率先提出门户开放等政策,现在自己却搞起了贸易保护主义。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实际是害怕中国发展。但这实际是损人不利己。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会,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一旦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将对世界各国产生需求,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机会。汽车就是例子,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为世界各国的汽车商提供了巨大商机。所以,西方利用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发展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也不会达到目的。

  问:在您看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世界主要进出口金融机构或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还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对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未来发展,您持怎样的观点?

  答:与国外同类金融机构相比,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主要优势是具有良好的经营环境。第一,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长期友好合作的历史,政治关系良好,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业务的外部条件良好;第二,我们提供对外援助不干涉别国内政,因此颇受这些国家政府和人民的欢迎;第三,中国企业有适合非洲发展需要的技术和产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国际经营经验,而且肯吃苦,愿意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因此我们具有较好的客户资源。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员工素质方面。我们的员工相对经验不足,开拓创新能力不够。近两年,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得到了解决,因此中国进出口银行今后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进出口银行要建成国际经济合作银行,主要支持国际经济合作与和谐世界建设。这一机构与目前的日本国际协力银行、韩国进出口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相似。主要特点就是分账户经营管理。为此,我们提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完成“四个转变”:一是从单一的政策性银行向兼具政策性和市场化职能的国际经济合作银行转变,实现机构性质的重新定位;二是从主要支持出口和提供发展援助,向全面支持中国经济外交和国际经济合作转变,实现支持领域和对象的重大调整;三是从传统管理体制向现代银行管理体制转变,实现运行机制、工作作风和企业文化的重大改进;四是从补贴银行向盈利银行转变,实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