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气魄华东荣德践行录之岁月峥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 13:04 《中国商人》杂志

  岁月峥嵘·创生之志·追梦捕实

  生命的珍贵,并非由于生命历程的短暂。生命的珍贵,乃是因为生命的不可复制性,以及这不可复制的生命所能蕴藏着的无限潜能的可能性。

  人生几十年光阴,于神坻眼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而于凡人,却能够用这短暂的永恒去缔造独属于自身的生命历程。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选择怎样的人生目标,踏上怎样的人生征程,也因此益发郑重。

  于郑荣德而言,他的选择,是在逆境中迎难而上,挣脱那传说中挣不脱的穷人的命运枷锁。而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由是,这一个曾经在困苦的生活中挣扎不已的赢弱生命,瞬间得到了丰满与升华。

  心有多大,梦有多高,舞台,便有多宽广。   

  中国,东海之滨。

  浙江,温州,洞头县。

  这是我国14个海岛县之一,位于中国的沿海中段,地处浙南沿海瓯江口外,全县由103个岛屿(其中住人岛14个)和259个礁组成,素称"百岛之县"。

  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961年,初夏,5月。一个农家小院里,一个男子正在焦急地等待着。

  “哇……”随着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屋内传来了欣喜交加的声音:生了,生了,是个儿子。屋外的男子疾步走入屋内,望着虚弱而疲惫的妻子,露出笑容。

  新生儿的脸蛋红扑扑的,纯真而迷惘的表情,然而孩子的父亲看了半晌,在微笑之余又轻轻地谓叹:“哎,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这是这个家庭的第5个孩子,也是这个家庭的长子。

  家庭的顶梁柱是孩子的父亲,他叫郑祥兵,是洞口这个海岛上再普通不过的一个渔民,祖祖辈辈都以在海岛打鱼为生,而他的妻子周阿菊在照料4个孩子之余,也随同他一同为生计奔波着。而今,这个家庭喜得贵子固然让有着中国传统观念的夫妇欣喜,然而,沉重的现实压力也让他们在喜庆之余不断为生计开始担忧。

  “给孩子起个名吧”,孩子的母亲周阿菊怜爱地望着怀中特别活跃的婴儿,虽然是贫瘠的生活,虽然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然而这位坚强的妇女却没有被生活的重担折磨得对生活失去希望。孩子,总是母亲的心头的宝啊。无论怎样,这样一个怀胎十月而血脉相连的新生命诞生总是让母亲欣慰有加的。

  “就叫他荣德吧。”孩子的父亲郑祥兵沉吟半响之后说道。

  也许,郑祥兵给孩子取名荣德是为了让孩子它日后光宗耀祖;也许,郑祥兵给孩子取名荣德是为了让孩子具有光荣的美德。

  然而,不管怎样,这个年轻的父亲或许都不会想到,他的长子,这一个曾经在他怀中如此赢弱而又活泼可爱的婴儿,在日后竟然会成为名扬一方的企业家。竟然会缔造出一个“航母”的

神话……

  也许,生命中不可预料的事情太多;也许,任何生命中我们原以为不可预料的事情,都有着其最初的根源。郑荣德出生在60年代初,正好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的苦难,从一开始,便给这个生命展现开来,不给他一丝一毫忽视贫困的机会。

  在他之后,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出生。8个孩子,却要两个人去养活。无疑,生活给予他们的,只能是十分有限。面对如此困境,大人们时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是命哪!注定的穷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郑荣德自幼聪慧,贫穷的生活更是催他早熟,让他早早明白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然而,孩子的心是透亮的,年幼的他时常望着浩瀚的大海出神: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如此的贫困?要如何,才能让父母和自己的家庭摆脱这样的贫困?如果说,生命的一开始所谓穷人的命运枷锁就已经系上,那么,如何才能去解开?

  东海没有给予这个年幼的孩子答案。它只是以其一如既往的包容,一如既往的浩瀚给这个年幼的孩子以童年最初的性格陶冶。

  岁月如歌。时光定格在1975年。

  这一年,身为长子的郑荣德刚满15岁。升学?家庭负担不起,况且,自己是长子啊!不升学?那些书本啊,散发着书香,是自己渴望的知识的海洋……

  最终,小郑荣德选择了为父母分担生活的重担。他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这个苦难的家庭,贡献出自己的汗水。

  父亲埋着头,半晌抬头看着眼前这个一向懂事而又有主见的长子说: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小小年纪的郑荣德捏紧了拳头说:单干!下海打鱼,卖鱼养家。

  他们东奔西跑,终于七拼八凑给了他300元。他立即买了渔网,下海捕鱼,继承祖祖辈辈的唯一生计:捕鱼做渔民。

  很多年以后,当郑荣德回忆起第一天捕鱼的日子时,不无感慨地说:“尽管从小生活在海边,但那一天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是我成年的标记。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海对于我有了更加圣明的意义,再也不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赶潮了,也不是贪玩时浏览的风景了。海就是希望!”

  郑荣德至今记得,那一年的某个半夜,他与父亲半夜出海。不巧却遇见了八级大风,当时的海面上只有郑荣德父子二人。孤立无援。而两三米高的海浪却还在不断地朝他们扑过来,眼看着小渔船就快要散架,打了一辈子鱼的父亲朝郑荣德喊道:只有跟着浪才可能冲出去。

  年仅十五岁的郑荣德头脑清晰的意识到,遇到这么大的风浪,若是处理不好便会葬身大海。此时,除了保持冷静,更要听从经验丰富的父亲的建议,不要自乱阵脚,方有逃出生还的希望。

  就这样,父亲在后面掌橹,郑荣德在前面拼命划桨,他们随浪推舟,不断地奋力跟随着浪。不知道过了多久,小船终于被浪推到了岛西边的一个塘里。

  他们得救了。

  1978年。郑荣德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笔商业投资:他买了一张全国地图。

  动机很简单:要做推销,眼光自然不能局限于温州,而要放眼全国。因此,郑荣德必须对全国的地理位置概要等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在买好了全国地图之后,18岁的郑荣德带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来到了火车站。

  也许是命运中的注定,郑荣德到了火车站之后,抬眼就看到了湖南两个字。而他更是不做多想的,当即凭着这一眼看到的湖南二字买了一张到湖南的火车票。

  这样的闯劲,这样的不假思索。也许换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有如此的胆量与魄力。

  然而,这是郑荣德。

  大智大勇的郑荣德,18岁的率性少年郑荣德。

  他一无所有,身上惟有的300元钱还是父母四处托亲戚朋友才好不容易借到的。

  他也很富有,他有着满腔的热血,有着无人可望其项背的勇气、胆量和决心……

  就这样,1978年,18岁的郑荣德来到了湖南。在湖南一个多月之后,郑荣德凭借着150多张产品照片以及他不懈的努力精神打动了客户,签下了他人生的第一笔生意,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子——1000多元的收入!

  1000多元,在郑荣德如今的财产中,不过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然而,近30年之前,当郑荣德拿到人生的这第一桶金子,心中的激动,却是无法比拟的。更不消说,这1000多元对于坚定郑荣德继续在商海闯荡的决心的巨大影响。

  努力就有回报。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第一笔生意之后,郑荣德的推销生意越做越顺利,越来越多的客户信赖郑荣德,并且主动上门来与他做生意。

  而在那座不大的城市中,“我们这里有了一个推销高手”的消息更是不胫而走,为郑荣德免费做了一回70年代末的“品牌形象广告”。他只能靠着自己的头脑,产生一些朴素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在当时的郑荣德看来:“推销员要有自己的美德,这是一个练就意志和品德的过程。你送给人家的是产品,但同时也必须是过硬的产品”。

  正是依靠着这样的朴素概念,郑荣德在做推销的过程中,决不仅仅是以赚钱为己任,而是力图让顾客得到他们所真正满意的产品,拿到今天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实现销售者与顾客的“双赢”局面。

  很显然,郑荣德抓到了推销的关键点。

  于是,成功便成为了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做推销的3年时间里,郑荣德本着哪里有生意就往哪里走的原则,跑遍了全国各地,在吃尽了各种苦头之后,终于,苦尽甘来。他将生产者的财富变成了真正的自己的财富,成为了一名“万元户”。

  而这一年,郑荣德刚刚满21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