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鞍钢是怎样炼成的(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9日 15:13 《中国商业评论》杂志

  “拿来主义”+“本土制造”

  平炉改转炉的成功并没有让刘玠感到满足。鞍钢技术改造的另一个亮点是1780mm热连轧,利用原厂房边改造、边生产,集纳了日、美、德、加拿大的先进技术。原计划投资75.6亿元,实际投资只有43亿元,比引进一条相同生产线的投资低了1/2,且仅用31个月就建成投产,创造了世界同类轧机改造建设史上的最短纪录。

  1780改造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影响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关键部位才由国外引进,其它凡是国内能制造的设备,全部在日本三菱技术人员的监制下由国内制造,节约了大量资金。在引进中学习、在联合开发中锻炼,鞍钢逐渐掌握了热轧带钢生产的国际先进工艺、技术。

  

鞍钢消化吸收1780机组的工艺技术后,用他们多年在热连轧方面开发的技术成果,依靠自己的力量改造老半连轧机组,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短流程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投资仅相当于国外引进项目的1/3;改造原有冷轧机,新增浅槽紊流盐酸洗线,形成一条国际先进水平的冷轧酸洗联合机组。这三条板材生产线的改造迅速提高了鞍钢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1700进一步展示了鞍钢人特有的魄力,第一条生产线引进,第二条生产线就敢于甩掉洋拐棍自主开发,走上自主创新之路。中国冶金重大装备一直依靠国外进口的历史被鞍钢改写,并在2005年已完成向济钢成套输出两条生产线,使鞍钢成为继奥钢联、蒂森克虏伯等国际知名钢铁企业后在当今世界屈指可数的具有技术输出业绩的钢铁企业之一。有了这条先进生产线,鞍钢的产品实物质量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项被鞍钢人称之为“希望工程”的1700热轧生产线一投产,钢材市场的价格就一路上扬,这给鞍钢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也为鞍钢后来一步步的技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后,鞍钢又用同样的思路对所有设备进行了改造,炼铁、炼钢、热轧、冷轧改造都没有影响产量。鞍钢技术改造实现了“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九五”技术改造投资与国家批复规划相比节约78亿元,投资回收期仅为3.7年。刘玠坚持:“我们的目标是不改则已,一改就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几十亿元的投资,如果技术上不能过关,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当时决策的风险也许只有刘玠能体会个中滋味。

  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品优化上。目前,鞍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板供货企业,管线钢、冷轧硅钢、造船板、镀锌板等精品钢材也已成为鞍钢的主导产品。2004年出口钢材和加工出口专用材300万吨,占到全公司钢材销量的28.04%,取代宝钢排名全国第一,产品用户遍及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结构的优化和高端产品的成功开发,极大地提升了鞍钢产品的国际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从引进关键技术装备,经过消化吸收创新,自主集成转炉、连铸、热连轧、冷连轧等单条生产线,到自主建成现代化全流程钢铁厂,再到重大冶金技术装备输出,鞍钢连上三个台阶。刘玠不无自豪地说:“我们既没有等死,也没有找死,而是朝着世界先进钢铁企业行列这一更高的目标迈进。”

  点评:“点菜吃饭”,跨越式提升

  企业应该追求自主创新,但是,对于按现在科技的发展已经不允许从头开始的有些技术,鞍钢的“拿来主义”值得其他中国企业借鉴。如与蒂森克虏伯合作成立鞍钢新轧-德国蒂森克虏伯镀锌钢板有限公司,就是直接利用其几十年来发展成熟的生产汽车板的技术,以及上游工序的技术。但鞍钢即便是“拿来”也与众不同,不但拿来蒂森克虏伯的生产技术,还拿来它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对国际装备市场十分熟悉的优势,应用于自己生产线的建设,将“拿来”的价值放大。

  鞍钢打破了中国引进外国设备吃 “包席”、重复引进的弊端,在平炉改转炉、1780等项目中只引进关键技术设备,变成“点菜吃饭”,节省投资1/3到1/2,在引进中学习、在联合开发中锻炼,迅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当“拿来主义+本土制造”初显成效时,鞍钢的技术创新就有了更大的意义:第一条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局面,从此国外向中国输出这套技术装备的要价直线下跌,从原先的80亿元至90亿元下降到40亿元至50亿元左右;平炉改转炉的实践给国内的同类企业树立了样板,使全国同业比原计划提前5年淘汰了平炉炼钢。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