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发现潍柴(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18:02 《商界》杂志

  惊心动魄2005

  2004年迈过100亿大关后,谭旭光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潍柴的风险。

  2005年中国重卡市场出现了近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无数厂家措手不及,潍柴却因为多元化的布局,成为国内唯一保持柴油机业务整体上升势头的企业,依然稳坐行业第一把交椅
。因此在谭旭光看来,潍柴已经走出了把命运栓在一棵树上的风险。

  潍柴真正的风险来源于一种行业趋势,即所有的整车厂到一定规模都想自己上发动机。迄今为止,全球几乎所有的独立发动机品牌都不成气候,其命运大都或倒闭或被整车厂兼并。而潍柴立誓要“做全球最大的独立通用发动机生产商”,面临的是所有同行们同样的困局。

  这其中最大的关键,就是潍柴能否保持自己的差异优势,即在规模、成本、专业技术、品牌、营销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他需要更大的战略机会。

  一个产业链整合的机会适时地送上门来。2004年夏天,随着德隆帝国的崩盘,旗下“三剑客”之一的

湘火炬被推向市场寻找买家。汽车领域的资本大佬蜂拥而至,几经博弈,最后成为大名鼎鼎的浙江万向集团和潍柴动力的对手戏。

  有关人士如此点评这场收购:“一旦万向成功入主湘火炬,中国汽车零配件市场必将发生重大洗牌,潍柴的发展空间将迅速缩小,万向从实力到想象空间都将快速膨胀。”谭旭光当然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湘火炬竞购的游戏规则是“暗标拍卖,价高者得”。谭旭光运筹帷幄势在必得,联合了几家山东本地的大型企业共同参与收购,最后在2005年8月8日,以10.2亿元的价格击败万向,成功夺标。这一收购事件同时也成为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现金收购案例。

  那么潍柴倾力一搏之后获得了怎样的战略价值呢?在潍柴的一份内部资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描述:第一,能够把潍柴发动机和湘火炬变速箱连接成真正的动力总成,为国内重型汽车、客车及工程机械等多领域提供“动力总成一揽子解决方案”,追求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动力总成生产基地;第二,能够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议价能力,大幅降低采购和运营成本;第三,最大的战略目标,就是建立“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两个平台,整合形成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条,打造全球一流汽车零部件集团。

  但谭旭光并不认为这是潍柴人2005年最大的战略成果,他更偏爱的是“蓝擎动力”。这和他的技术梦想有关。

  2005年11月,北京西郊宾馆,“中国自主创新论坛”上,谭旭光作了《装备中国:光荣与梦想》的发言,概括如下: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是国民经济最核心的基础性产业。纵观当今世界工业强国,无一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

  ——中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摆脱技术引进模仿的模式,中国企业一直在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中徘徊。

  ——引进,永远引不来一流技术和前沿技术,也引不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世界大国。

  ——我非常欣赏奥运冠军邢慧娜,在激烈的万米长跑中,跟跑9500米,是一种战术,是一个过程,积蓄力量、时机成熟一举完成超越,获得冠军。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悟出很多关于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道理。

  2003年,谭旭光提出,潍柴要大踏步进入技术自主创新的新阶段,完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标准”的跃升,跻身世界动力强手之林。他的观点是:花一个亿买设备,不如花一个亿买人;花一个亿买人进来,不如花一个亿送人出去,把别人的东西系统学回来。

  同一年,谭旭光开始更大幅度的加大研发投入,改革研发体制,为潍柴引进“外脑”;同时几番求索,终于在奥地利——世界三大柴油发动机技术高地之一建立了研发中心。潍柴常年派出20余位工程师在此工作。

  2005年3月,潍柴成功推出中国第一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欧III发动机——“蓝擎动力”,成为和全球发动机水平完全接轨的“民族动力”。“2005年底我们已经开发出了新的秘密武器,只是尚未正式投产。”潍柴技术总经理表情神秘地告诉记者,“这将是中国动力升级一次更大的革命。”

  2005年10月份,潍柴动力工业园全面具备投产条件,潍柴生产能力由前一年的15万台提升到25万台。

  2005年11月,谭旭光被CCTV评为中国2005年度经济人物,获评的理由有两点:“第一,成功并购湘火炬;第二,他是一个善于为国有资产做加法的人。”

  2006年3月22日,潍柴动力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为解决有关中国重汽与潍柴厂的同业竞争问题,山东省国资委已批准中国重汽与潍柴厂实施产权分离。公告寥寥数语,丝毫不带感情色彩;但这背后几乎所有的潍柴人都明白,在中国复杂的国有资产运行体系下,潍柴从中国重汽名下的一个子公司,正式成长为面向全球市场单飞的雄鹰,这是多么艰难而意义重大的一次飞跃。

  2006年这个春天,潍柴人有足够的理由踌躇满志,欣慰自喜。

  (编辑 白 勇)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