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新浪财经管理专栏_博锐管理 > 正文
 

再谈还原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 16:32 新浪财经

  王志洪

  近一个时期来,媒体再也没有像2005年9、10月及国办24号文件出台后,那样热衷地关注有关还原奶事件了,去年曾一度炒得沸沸扬扬,如今好像冰封了一样,纵看全国有多少乳企诚信对待复原乳问题?味全、旺仔、娃娃哈乳品,是最早显山露水的,难道除了这些,全国就没有了吗?并非如此,为什么要旧话重提呢?只是有很多企业在回避这种话题或根本就
一口否认,从目前情形来看,实现软着陆不是一件易事!此前笔者曾谈及到即使某些乳企使用过或正使用还原奶粉,今天这些企业的个别产品也不会标注,因为这会等于承认以前的掺杂使假,不诚信行为,对今后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所以,个别地方开始高价收奶,减少使用量或停止个别产品,一时奶源紧张,并在很多地方发生抢夺奶源现象。这与五部委进驻厂监管也有一定的关系,业内分析这是争夺奶源的前奏,因中国目前有1500多家大小乳制品厂家,自1995年以来,中国奶业保持30%的增长速度,上规模的乳制品企业的增长更高达45%,但是奶源的增长速度仅为10%,远远没有赶上加工能力的增长。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我国奶牛的存栏量有800万头,按照目前中国的加工和消费状况,中国至少有1000万头奶牛的缺口,而生奶的缺口是相当大的。在新的一轮跑马圈地后,个别乳企将面临无奶源,如果抛开没有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实行严格监管,个别企业为了生存只好用奶粉再标示,那么会出现两派阵营,在争斗中还原奶乳企在价格上大打价格牌;而另一方则会大打概念炒作。在两方不相让前提下,但未来几年内是用还原奶是处于绝对劣势的,而要建设奶源需要一定时间的。从供给角度看,尽管中国原奶在过去10年中发展较为迅猛(2001年增长率超过20%),但若考虑奶牛繁殖率、成活率等因素,靠增加存栏提高产量很有限,据最新资料统计,我国的纯种荷斯坦奶牛(俗称黑白花奶牛)每头平均年产奶量为3300公斤左右,而新西兰、

澳大利亚、美国等奶牛业发达国家,每头奶牛的平均年产奶量在7000至8000公斤。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说:“2004年,我国的奶牛饲养头数与美国相当,但鲜奶总产量只是美国鲜奶总产量的37.8%。也就是说,美国农民的1头牛产奶量,等于我国农民2.65头奶牛的产奶量。”

  奶牛缺口存在;奶牛单产量也低;建设奶源速度缓慢;下游竞争异常激烈;生奶收购价格,高用奶粉成本低;用奶粉比生奶加工的产品质量稳定。这些都是优先选用奶粉还原的重要因素。再如,现在全脂淡奶粉的售价为1.6万—2万元/吨,降低关税后价格将达到1.4万元/吨左右,按照8—9.5倍稀释后,还原奶的成本只有1500元/吨左右。而在北京、西安、四川市场上,一级生鲜原料奶的收购为1900—2200元/吨。业内预测,在未来的5年中,中国生奶的增长速度仍无法满足乳品市场的需要。很多业内人士坦言,还原奶存在是个不争的事实。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曾向媒体证实,蒙牛以前在

酸牛奶生产上使用约20%的复原乳,接到国务院通知以后立即停止,全部使用生牛奶做原料。伊利、三鹿、古城等国内乳品企业巨头,也纷纷一口咬定自己的产品绝对与复原乳不沾边。一些品牌包装上“鲜奶≥85%”或“鲜奶≥90%”等字样没有变化,对奶粉含量指字不提。业内素有“大炮”之称的中国奶业协会理事王丁棉2005年就曾表示,有没有复原乳,不能只听企业的一面之词,只看表面。国内至少有六成企业在使用复原乳,其中,巴氏消毒奶所含的“复原乳”最少,高温灭菌奶次之,
酸奶
最多,有些酸奶甚至全部是用“复原乳”制作的。上海市奶业行业协会不久前提交的一份调查数字耐人寻味,2004年奶牛饲养量和鲜奶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的内蒙古,奶粉的进口量却从2002年的5670吨增加到2004年的2.02万吨。

  今年6月1日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禁鲜令”将正式执行,这些都必然会对我国乳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日前,有地方奶协正在通过各管道,争取巴氏奶的标鲜,如4月7—8日在四川洪雅召开的西部乳业形势发展研讨会上,西部12省、市、自治区已达了成共识,即在巴氏奶上标鲜,借此保护地方奶业发展,但这需进一步与政府沟通协调,争取这一做法。笔者热切期望,政府在加强监管还原奶、禁鲜令的同时,也要从考虑地方奶业发展出发,媒体上加大宣传,并制定良好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多收购奶农的生奶,鼓励企业自建奶奶源基地,严格审批因无奶源而建加工厂的投资方。通过政策优惠,行政监管的双管齐下,这样势必推动地方奶业发展,但企业必须以诚为本,大力收购生奶,为奶农经济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行业也势必加强自律,严禁恶性竞争,否则再无利润,在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情况下,个别企业就会铤而走险,掺杂使假的现象就会抬头,败坏行业声誉,影响中国乳业发展。

  稿件来源:博锐管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