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强
加强企业管理,实行民主决策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开会,而开会能否实现上述目的,仍然取决于会议的实际操纵者,这也算不得什么秘密。在一个国有企业里的领导岗位上能够坐上第一把交椅,不管是叫CEO、董事长或者总裁,反正在习惯势力中就是“一把手”,在其所辖范围内就能说一不二。不过,因为企业还不是他自家的,他就不得不跟各种不得不开的“
会议”打交道。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领路人,“会议”本来是一个集思广益,集中大家智慧的场所,但是随着利益的多元化,当“一把手”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述求时,会议上就很难与大多数人达成一致,因此把特定的“会议”作为程序性的环节就显得碍手碍脚。面对可能会出现的反对意向,独断专行的“一把手”为了把个人意志尽量巧妙地凌驾于集体之上,便需要与相关会议斗智斗勇,迈过相关会议的门坎。这就是一种奇特的“一把手”与自己所主持会议的博弈现象,领导“艺术”常常演化为与会议的“过招”。我们不妨把常见的“招数”列举若干如下,以飨读者。
议题“保密”
会议的召集往往是“一把手”的特权,因而召集什么样的会议似乎也可以由其专断,可以进而把对议程的控制偷换成对议题的控制。召集会议只通知开会时间,不告知议题,与会者想打听开什么会就涉嫌“泄密”,这就使得与会者对自己参加会议的作用产生几分疑惑,对主持会议的“一把手”产生几分敬畏。会上,“一把手”宣布了议题也就等于宣布了意向。因为议题宣布后大家往往来不及认真思考,拿不出成熟的意见;如果有人表示疑问则说明其理解水平有限,有意见也只是个人看法,因为人家没让你事先征求意见。而“一把手”有备而来,临场应对自如,预定的意向就很容易成为成熟的选择获得通过。
取舍“背景”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既使与会者在参加会议前得知或者猜得议题,“一把手”也可以对议题背景材料的取舍使他们无法表达“站得住脚”的抗衡意见。凡有利于预案通过的背景材料就给予充分介绍,适当喧染,甚至移花接木,刻意烘托;否则就避而不谈,努力遮掩。通过背景暗示,给定大前提,锁定小前提,接下来的结论便不言自明,与会者只好跟着感觉走。这个时候谁再反对“一把手”的意见,就会显得不合时宜。
紧急“逼宫”
“一把手”可以利用对会议时机的选择,造成对某种预案容易被通过的紧急氛围,向有可能持反对意见的人“逼宫”。例如在快下班、周末时,以突然袭击的方式通知开会,对不能参加或者不能及时赶到的“刺头”,既可以宣称你没有组织观念,又可以被视为弃权。与会者看到情况这么紧急,“迟到”者看到会场气氛紧张,似乎没有多少充分发表意见或者商量的余地,对预定的方案也就不便求全责备,只好同意或者授权“一把手”当机立断和随机处置。
末尾“敷衍”
把重要的问题或者开会的真实意图放在会议的最后,“捎带”通过。再专横的“一把手”主持会议也有舒缓的时候,对于早就该办,理应该办的事项,既然到了不能不办的时候,就交给大家充分讨论,造成一种祥和的气氛。当大家一致通过,会议似乎应当结束,大家准备离开时,“一把手”突然想到:“还有一个事情,我看咱们也就这样办了。”这时的会议大多出现片刻的宁静,“一把手”立即接着说:“既然没意见,也就这么定了。”等到散会,与会者也许这才明白,摆了半天龙门阵,原来就为了这。
直接“发布”
“一言堂”的会议,会上所言都可以变成会议决定的形式,那么它就在实际上变成了“一把手”的新闻发部会。既使不完全是“一言堂”,对于一些敏感的议题,“一把手”可以在会议开始就直接宣布自己的意见,其意见本身的适当与否不容讨论,接下来的任务或者是转移话题,或者是讨论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直接发布的意见也就变成了会上的决定。
关键解释
有些重大问题需要与会者分担责任,不得不让大家各自发表意见时,“一把手”也不可能让某些人畅所欲言,要控制会议的导向。对附合意见自不必多说,对于反对者虽然不能不让其讲话,但可以对关键性的问题给予“权威性”的解释。尽管在某个专业领域相对擅长的人面前,“一把手”的解释也更加“专业”,其解释既是对反对意见的驳斥,也是对其他人进行常识性的“引导”。反对者如果对“一把手”的解释进行反驳斥,就可以视为顶撞领导,量一般的人不肯轻易在会上与领导争吵。这样“一把手”的解释也就决定了会议的指向。
虚假代言
通过一项预案需要大多数的人支持,当一部分与会者尚不明白通过该项预案的意义,或者正在犹豫,或者正在思考怎样提出反对意见时,“一把手”一边诱导,一边直接代替别人发言:“我看这样办对你就很有好处,站在你们的角度完全应当如此。你说是不是这样。”被“代言”者似乎不好再说什么,稀里糊涂点头称是者也不乏其人。“一把手”甚至可以宣称提交的预案代表了职工的最大利益,代表上级的指示。少数持不同意见的人也就不能不识时务,不得不和“大家”保持一致。
滿口承诺
当“一把手”力主通过的预案和大家的利益暂时并无直接的利害关系,却要以大家的名义或者需要大家参与才能付诸实施,而且大家对这样的预案并无多大兴趣时,“一把手”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取得大家的支持,便滿口允诺该预案通过后可以给大家带来切实的好处,或者承诺立即启动能给大家带来好处的配套方案,保证届时兑现。在种种诱人“前景”的勾划下,该预案就比较容易被高票通过。至于此后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他总能找出种种新理由加以拖延。
巧设关联
当提出的预案明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把手”不愿触犯重怒,也不愿意做出过多的承诺,却又不能不促使预案通过时,便可以用无可奈何的姿态巧设关联。例如利用逻辑上的关联提出一个“你是否同意甲”的问题。一般说来,“同意甲”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人们显然要“避重就轻”。接着便提出下一个问题:“你是否同意乙。”只要你自认为自己明智,当你表态“同意甲”后,就不能不做出“同意乙”的表示,而“同意乙”正是他所要求的答案,这样该预案就会被勉强通过。
故弄玄虚
有些预案,“一把手”也明知不够规范,按常规难以在会上被通过。这时候就可以用故弄玄虚的方式掩饰缺陷,似乎做到这个程度已属很不容易,别人或别的单位正欲求之而不得等等。故弄玄虚,将大家的视线被转移到另外的地方,使得对问题本身不能再苛求“圆满”。例如对某种人事安排,且不谈此人的德才表现,单说此人有什么亲戚在某个重要部门如何呼风唤雨,录用了此人就有望打通什么重要的关节之类,录用此人岂非小菜一碟,大家能不受宠若惊?
不谈回避
当预案与参加会议的个别人有密切的利害关系,按规定应当回避时,“一把手”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特意要求与会者在利害关系人面前表态。与会者感到不便于当面产生争执时,“一把手”就视同你没有意见。既使你提出疑问,利害关系人也可以进行充分的辩解,在表决时他还可以享有当然的赞成票。这样,“一把手”既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又显示了自己的权威,打压不同意见不在话下。
控制提案
在专横的“一把手”的潜意识里,只要是他拿到会议上的预案,那就一定要通过,否则就是对“一把手”权威的挑战,所以要对预案进行严格的控制。控制从预案的酝酿开始,直至内定的预案在会上由谁提出,什么时候提出,话怎么说,都由“一把手”导演,并随时给予调整。预案的文本往往不交给与会者,只是宣读一遍,使与会者只能留下梗概的印象,在原则上进行表决,“细节”由“一把手”斟酌。其实,有些预案的“细节”比“原则”更重要,更具有实际意义。
大发虎威
使用上述“招数”如果能够使得预案在会上获得通过,自不必多说,否则便使出最后一招,大发脾气拍桌子,声严厉色,盛气凌人,摆出一付毫不妥协的架式:谁不同意我的意见谁就是跟“单位”离心离德!谁不愿意在这里干谁就走人!只要我在这里坐第一把交椅就得由我说了算!这样的“虎威”或许不会多发,但发了以后就要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使反对者知道反对也没有用,正在犹疑的人也就不会再追问什么,不仅本次会上的分歧不了了之,下次会议仍然会让人心有余悸。
瞒天过海
以上招数如果均不能奏效,那就干脆不通过会议,绕过会议,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像美国总统布什任用美驻联合国大使那样,当布什两度提名均被外交关系委员会推迟表决,预计直接提交参议院全会表决也难以通过时,他便利用美国宪法授予的权力,在国会休会期间绕开参议院直接宣布了这一重要任命。在国有企业治理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像布什那样瞒天过海有更多的空子可钻,重要问题完全可以不拿到会议上讨论决定就可以被付诸实施,会议通过的决议不符合“一把手”意志也可以被束之高阁,使得一切会议制度形同虚设。
以上招数当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把手”在实际运用时往往混合或者交替使用,可以产生诸多变化。不过,这些招数固然体现了“一把手”的专横和良苦用心,却从反面证明各种不得不开的会议还有一定的作用,弘扬这种作用,正需要在应对这些招数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不仅需要精巧的制度设计,更需要强有力的舆论监督氛围。
稿件来源:博锐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