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变形”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 10:23 《中国新时代》杂志 | ||||||||||
本刊记者/仇勇 跨国公司是一种既奇怪又凶狠的动物。只要有利益需要,它可以游说国会给予某国最惠国待遇,它可以通过国际政治谈判使自己的技术成为一国的产业标准,甚至,它可以左右一国的政局,并在想见一国国家领导人时候就能见到。
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左右国际经济和政治的第三种力量,对它来说,只有市场区域的不同,其次才有国家的概念。摩托罗拉希望只有一个摩托罗拉,宝洁希望只有一个宝洁,它们一方面对市场和公众扮演着一个本地化的所谓“中国公司”形象,但另一方面,在其内部着力强调的致密结构和全球一致性是外人所无法想象的。 自从1993年起,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投资形成第一波浪潮以来,可以说,到今天为止,跨国公司在华的战略布局已基本完成。这包括成立控股公司和独资化运动、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建立渠道、以及人才本地化。在这个2004年,中国即将按照WTO协定全面开放市场的前夕,我们认为,这将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第一次浪潮的结束时间点,也将是第二次浪潮的起始时间点。 “早期跨国公司在中国是没战略,它们把中国当成一个赚钱的市场,而不是当成全球市场的有机体。”北京锡恩顾问公司总经理姜汝祥说。一方面,中国政府的严格管制使得跨国公司的进入门槛太高,而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相当不健全;但另一方面,大多数跨国公司在度过了早期头脑发热的投资阶段后,也意识到对中国市场过于乐观了。 全球一致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并不适用,这个结论是在无数跨国公司付出惨重代价甚至撤退后才领悟到的。虽然它们自以为代表着先进的工业文明和管理思想,但不久之后,这些频繁造访中国的CEO们就发现,如何学会和当地政府打交道、如何发现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如何免除假货困扰、如何在合资公司里让中国员工努力工作并非易事。那些懂得在中国“拉关系”的“中国通”或者本地华人高管一时之间颇受跨国公司们欢迎。 尽管如此,大多数跨国公司相信,这样痛苦的“变形”是必须的,也是值得的。但仍有一批强硬的跨国公司在中国遭到了更多非议。ORACLE、微软、戴尔、沃尔玛……它们背后所代表的西方尤其是美国商业精神,似乎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格格不入。 不断有新的事实在提醒着跨国公司们,一个独特的、和其全球战略相一致的中国战略在现阶段必须马上制订。这也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第二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意味着,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不是越来越本地化,而是越来越“跨国公司化”。 “跨国公司在中国阶段性的变形和痛苦,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和经验。”姜汝祥提醒说,“因为,跨国公司的今天就是中国企业的明天。”当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试图成为跨国公司之时,必然也会面临“本地化”的痛苦“变形”,是被西方工业文明同化和改造,还是形成更加强势的中国商业精神,在文明的层面取得全球性的成功,将是中国企业未来所面临的更深层次的挑战。 除了ORACLE的故事以外,本刊还提供了安捷伦、摩托罗拉和GE三家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故事,我们的遴选标准是:这三家公司都拥有可称道的企业文化传统,进入中国时间较长,经营成功,尤其是在人才本地化策略方面都显示出卓越的商业智慧。它们的成功抑或“变形”,都值得中国企业品味。 相关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