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主持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你认为企业主体应该如何把握趋势,参与到这场变革中?
陈晓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时因势,尤其要因地制宜。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的原则是把主责守好、主业做好、守住底线,在发扬光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实现高端化、数智化和绿色化。
中央特别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其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要发挥传统优势产业,二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从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对于企业最关键的还是现金流,而且能够带来收益的主要还是传统优势产业,这一块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60%以上。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未来产业目前还在不断地培育和发展中,需要的投入比较大。因此,我们的原则是先把本业做好,守好自己的底线,坚强地活下来,这需要发挥好传统产业的优势。
从国家层面看,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底盘和基座,传统优势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央提出“先立后破”,明确要大力在传统优势产业中进行数字赋能、智能赋能和绿色赋能,这要求我们在赋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历史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实存在从0到1的突破,但这种突破更多情况是在传统优势产业里面“长”出来的。我考察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历史,美国的综合实力、科技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慢慢一枝独大。当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最新的芯片应用数量大概在4000枚左右,而我国在关键领域的芯片数量已经达到了数万枚。预计未来3—5年,中国人工智能也将会处于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结合这种变化,我们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站在世界范围来考察,同时也要放到大国博弈的背景里来分析。大国博弈的本质与基础是制造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制造业能力超乎常人想象,但现在已成过去。
我们国家从1949年到1978年这三十年打造出世界最强的工业基础、最全的工业体系。不仅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也为重回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创造了条件。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制造能力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超越的。
近年来,我们不断推动建立国家间的、区域间的“命运共同体”,逐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善治与发展。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企业发展要在大国博弈中、在世界范围内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在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中,找准定位、找到商机,实现升级。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