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年轻人不爱听专家建议”,并不只是一方的责任

来论|“年轻人不爱听专家建议”,并不只是一方的责任
2023年02月03日 16:38 齐鲁晚报

近日,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些年轻人抱怨收入太低不敢消费。他认为,很少有年轻人去反思,收入太低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专家称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专家,在社交平台上总是与提建议直接挂钩。其中一些言论遭到网友的嘲讽,甚至最近还出了一条“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的热搜。

作为学术精英、知识权威的专家群体,近年来渐有信用流失、形象滑坡之势。仅仅最近短短数日,就有“专家称年轻时不应为钱去选择工作”“专家称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等话题,招致全网热议甚至是网友的强烈反弹。于是乎,所谓“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一说,似乎越发从“玩梗”变为“心声”了。类似状况频频上演,很多时候,到底是网友们太膨胀,还是专家们真的那么不靠谱,已然傻傻分不清楚。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莫非专家们的建议,当真如此不堪吗?自然不是!之所以有此反感、排斥情绪,背后的成因,其实很复杂。首先应该厘清的是,当我们谈及专家时,总是默认将之视作“铁板一块”的整体,而忽略了其内部不同个体间的深刻差异。就公共表达而言,那些出格的、刺激性的“荒诞言论”,总能被抓包、被放大,在舆论场内产生轩然大波。与之相较,那些中规中矩的见解,则往往归于沉寂。

并不是说,专家的建议总是不靠谱。而是流量驱动的社交媒介生态,总能敏感地筛选出“不靠谱的专家”“不靠谱的建议”。久而久之,一连串引爆话题的专家个体,必然拖累专家作为整体的口碑信誉。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是,时至今日,专家愈发成为一个开放的概念,其专业性稀释,而彼此渗透、嵌合互融加剧。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专家”超越自己的业务领域跨界发声、指点江山,“言多必失”的概率更是陡增。隔山如隔山,想当人生导师、全知全能的懂王,分分钟被打脸。

专家一旦跨行、跨界发声,见识与普通网友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所享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更大罢了。翻车事故不断,“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调侃,不啻为是对某些不知自重的专家的一次当头棒喝了。至于说,“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或许也可以换一个说法,“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刺耳的、批评式的建议”——对此,某些失态失言的专家固然难辞其咎,但责任却也未必全在专家一方。

作者:然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VIP课程推荐

加载中...

APP专享直播

1/10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 02-08 亚通精工 603190 29.09
  • 02-08 龙迅股份 688486 64.76
  • 02-07 坤泰股份 001260 14.27
  • 02-07 扬州金泉 603307 31.04
  • 02-07 一致魔芋 839273 11.38
  • 产品入口: 新浪财经APP-股票-免费问股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