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线图是各种股市技术分析中最流行的一种。国内一些证券投资类的教材中,说我们之所以取名K线,是因为蜡烛(Candle)与曲线(Curve)英文前面的发音都发“k”的音。这种说法错得离奇,因为英文中蜡烛图称为“Candlestick Chart”。这个英文名称是美国人根据其形状重新蜡烛命名的,现在日本也更多称为蜡烛图(ローソク足)。那么,我国为什么叫“K线”呢?
一、蜡烛图在中国为何称K线
日本原来并不称蜡烛图,而叫“罫線”(けいせん)。日本技术分析师协会1980年曾出版过一书《日本罫線史》,有清楚说明。“罫”读kei,“罫線”在日文中是“下划线”意思,并不专指K线。《现代日语新词新语辞典》中,“罫線”有两个解释,一是指股价动态图;二是指计算机中的框线。可见,“罫線”这个词的出现也不会太久。为什么后来主要说蜡烛图,而不叫“罫線”,可能是因为日本曾有一段时期,竭力排斥汉字。直到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大多将其称为蜡烛图,只有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称为K线。
中国人在翻译“罫線”时确实遭遇难题。在中文里,“罫”读音对应的有“尅”(也可写成“剋”),这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kēi,也可读kè,为方便起见,用字母K替代。中国内地市场的历史则更长,而且二战后一直与日本保持着紧密联系,因此K线很可能最早译自港台。直到今天,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关于证券技术分析的著作,里面就有早期港台译自日本酒田战法的一些所谓“秘籍”。
K线图虽然源自日本,却有很深的中国渊源。日本的“罫”字其实就是中文的“卦”,大家知道,所谓“卦”即《易经》中一整套占卜未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早在公元五世纪,《易经》已经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的思想文化、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很大影响,民间也向来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罫”这个字的本意即阴阳八卦,因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罫”字上面的“四”代表四象,而下面代表八卦。
八卦的基础四象是阴爻“- -”和阳爻“—”的不同组合,其本质就是一阴一阳导致的种种变化。K线图正是日本人借鉴了卦象的阴爻、阳爻,用以直观、全面地反映过去价格信息,来预测未来资产的市场走势。K线图蕴涵着东方文化及哲学思想,阴线、阳线二线正是多空双方博弈结果,显示市场买卖双方力量平衡的变化。在“市场之神”本间宗久的《三猿金泉录》中,阐明其战法的本质,就是观察阴阳的变化,从而推演未来。
本间宗久还有另一本名为《风林火山》的著作,在日本也倍受推崇。这本著作的书名源于《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为“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本间将其总结为“酒田战法”的基本原则。所谓“疾如风”就是告诉投资者,行情要反转或破位不对头时赶快处置目前的头寸;所谓“徐如林”就是告诫人们盘整时步调放缓,高进低出;所谓“掠如火”告诉我们,单边的连续走势,一路追杀绝不犹豫手软,并抱牢赚钱的头寸,只追加不平仓;所谓“不动如山”,即告诫我们如果走势不明,盲目进场不但难以获利,还可能承受极大风险,不如退场观望。
K线图以及日本人早期总结的证券投资操作技术是东方思维艺术的体现,直到今天仍受到市场追捧。但这种市场智慧是一种基于经验积累的定性分析,缺乏严格的逻辑论证,而且K线的使用相当大程度地受图表使用者的主观认识所制约。同一个图表,不同的人判读分析是不一样的,这使K线带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有人将K线图等同于占卜师手中的水晶球,认为不可信。但是,K线图能够简洁直观地记录证券价格波动,对于投资者来讲仍然是很用的,不然我们的投资软件也不会使用K线图了。
二、K线图在西方的传播
1986年,清水正纪(Seiki Shimizu)的著作《日本图中图》(The Japanese chart of charts)被人翻译到西方,这是第一本关于日本蜡烛图的英文书。在这本著作中,作者认为蜡烛图是一位英国人在明治时代(1870年左右)率先引入日本横滨港的白银市场(Shimuzu,1986)。
其实,K线图是日本的锚形图(anchor chart)发展而来。明治时代早期,大阪的堂岛大米会所已经十分繁荣,米商开始用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记录每天米市价格波动。锚形图因为形状类似船锚得名。大阪是港口城市,大米以船舶为主要运输工具,也许正是一个像本间宗久一样的米商受船锚形状的启发,发明了锚形图。它用一条直线两头分别代表最高价及最低价,水平的线段表示开盘价,箭头代表收盘价。箭头朝下代表收盘价低于开盘价,箭头朝上代表收盘价高于开盘价。这样一天的交易概况跃然纸上,对今后行情变化判断提供重要依据(见图1的A)。
证券市场起源于欧洲,在日本线传入欧美之前,已经形成一整套自己的分析技术。西方很早就开始用柱状图(column chart)、条形图(bar chart)等图表用于商业分析。这种图表的雏形早在1350年就开始出现,一位法国数学家Nicole Oresme在其著作就有相关介绍。1786年,一位本间宗久的同时代人物,苏格兰人威廉·普莱费尔(William Playfair)出版了《商业与政治图解集》(The Commercial and Political Atlas),用图表形式记录了1700-1782年期间英国贸易和债务(Weaver,2014)。所以,用图表形式用于商业分析并非日本独创。西方在用于证券投资分析主要是点状图、杆状图、棒形图等,直到今天仍然被投资者使用。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我们简单介绍几种:
(1)点状图(point chart) :又称“停顿图”(stoping chart)、“线形图”(line chart)或“星状图”(star chart),是最早的市场形态图形,只记录收盘价,每个收盘价用直线或折线连接,因此也称为收盘价线。
(2)杆状图(prole char) :因形状类似旗杆而得名,记录各交易时段的最高价与最低价,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显示每个交易时段的波幅)。
(3)条形图 (bar chart):也称为棒形图,由点状图与杆状图结合而成。杆状右侧有一小横线,表示收盘价,但没有开盘价。
(4)美国棒形图(bar chart):在(3)条形图基础上增加了开盘价,可以显示交易时段中的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和开盘价。这种图在美国最常见,他们习惯于用绿色标示上涨的阳线,用红色标示下跌的阴线,这与我们习惯正相反。由于形状像竹节,所以也称为竹节线。
系统地向西方介绍日本线的,是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美国期货投资专家史蒂夫·尼森(Steve Nison)。1991年,他出版了《日本蜡烛图技术》(Japanese Candlestick Charting Techniques)一书;1994年,又出版了《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Beyond Candlesticks:New Japanese Candlestick Charting Techniques Revealed),系统地向西方的金融界介绍K线图,在证券投资掀起一场蜡烛图技术的革命。史蒂夫·尼森因此被西方金融界誉为“K线分析之父”,实际上他并非K线图的创立者,只是最早将日本的蜡烛图及证券技术系统地引入西方的投资专家。
按照尼森的观点,蜡烛图的发展经过a)→b)→c)→A)→B)的过程。实际上,前面三个过程应该是西方投资者技术演变的过程,而蜡烛图的演变具有与西方完全不同路径。也即:西方是a)→b)→c)→d);而日本是A)→B)。显然,东西方的技术分析有两个各自不同的源头。
今天的投资界,除了以上这些仍然使用的技术分析以外,还有点数图(point and figure chart)、宝塔线(TOWER)、三段新值线等各种图表等各种图表。如果我们将这些图比较一下,它们的差别一目了然。蜡烛图简单直观,给人一种“立体”的视觉感受,让投资者对资产价格变化一目了然,形象地反映了市场上多空双方间的博弈。因此,在证券投资领域,K线图是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分析工具。对于股民而言,如果不懂K线图而要炒股并赚钱那是很困难的。
与东方基于经验的分析技巧不同,西方投资更偏向RSI、OBV、MACD等具体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东方人将K线图用于投资,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战争思维用于市场变化的形态分析,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随意性也很大;西方人则通过严密的指标计算来作出投资决策,虽然看起来科学性很强,但无疑给人一种机械刻板之感。在证券投资领域,我们也可以明显地感觉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
(作者丁骋骋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金融和金融史等。)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