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大包天!骗子冒充银保监公职人员套走博士生10万元 律师:应加大刑事打击力度丨315金融曝光台

2021-03-10 21:01:48 作者:新浪金融研究院 收藏本文
A- A+

  消费之后产品出现故障无处投诉?自己的合法权益受侵害但投诉无门?黑猫投诉平台24小时为您守候,消费无忧尽在黑猫!【点击投诉

  冒充银保监公职人员诈骗的行径再次上演!

  3月9日,武汉市公安局东新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通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某博士生遭遇不法分子冒充银监会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行为,并对此进行警示。

  事实上,冒充公职人员电信诈骗的套路并不新鲜。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周浩律师指出,由于犯罪隐蔽,不易被发现,难以被有效打击;并且犯罪成本低,但犯罪回报率高,使得近年来社会上相关诈骗案件高发。

  此前,银保监会消保局也曾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防范不法分子冒充监管机关实施诈骗,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资金受损。

  是否被骗与学历高低无直接关系

  据悉,3月8日,武汉市公安局东新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铁箕山派出所接到报警,当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名博士生接到自称是银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

  在电话中,对方以该名学生在网上有贷款记录需要取消,否则影响个人信用为由,让该学生按照要求添加对方QQ,“工作人员”还出示了相关证件。此后,该名学生按照要求办理了京东白条、支付宝借呗贷款业务,上述“工作人员”声称此贷款业务不用偿还,学生信以为真,当日将共计10万余元的贷款分多次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

  但转款后,“工作人员”称学生微信微粒贷也存在异常,需要再按要求办理业务并转款,学生才意识到被骗,随即报警。

  3月9日,武汉市公安局东新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做出警情通报,并向该校师生警示风险:在网络上与陌生人聊天凡谈及金钱要求转账,或接到陌生电话,无论什么理由要求转账的(任何陌生电话),或网上找兼职刷信誉,一律是诈骗。

  事件被曝光后,不少网友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受害者的博士生身份上。但多数网友认为,是否被骗与学历高低并没有直接关系。有微博网友对此评论称,“虽然受害者是博士,但毕竟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关心则乱,被骗子的一整套专业流程忽悠下来,不幸中招也是人之常情”。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学院正在给被骗的学生做工作”,而对于社会舆论提及的博士生也容易被骗一说,工作人员则表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

  律师:应加大刑事打击力度

  事实上,冒充银保监公职人员进行电信诈骗的套路并不新鲜,相关部门此前就已高度重视。

  去年6月,银保监会消保局就曾发布风险提示称,部分地区出现了不法分子伪造中国银保监会文件,谎称账户被冻结向消费者实施诈骗的情况。

  风险提示中还指出不法分子通常的惯用手法,例如,以可获得便捷网络贷款、小额贷款等名义联系消费者,诱导消费者下载钓鱼软件进行注册或提供个人信息;提出因消费者提供的信息不符、不实、账户有异等各种理由而导致被银保监会冻结资金。同时,利用伪造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件”“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冻结XX账户的通知”等材料,或银行卡冻结截图等,要求消费者缴纳保证金、认证金等钱款才能解冻账户,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等等。

  对此,风险提示中还特别强调,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均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银行账户,消费者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防上当受骗、资金受损。

  谈及电信诈骗屡禁不止的乱象时,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周浩律师向新浪金融曝光台指出,由于犯罪隐蔽,不易被发现,难以被有效打击;并且犯罪成本低,但犯罪回报率高,使得近年来社会上电信诈骗案件高发。

  周浩认为,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要持续加大刑事、行政打击力度,一经发现就要查处。此外,相关部门也要严格规范各行业收集个人信息与保管的行为。

  新浪金融曝光台在此提醒广大读者,当接到陌生来电时,不要轻易相信对方,切实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同时不轻易点击不明短信发来的链接和二维码,不轻易向陌生人转账;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当遇到财产安全风险时,第一时间报警。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文章关键词:

作者

新浪金融研究院

新浪金融研究院

新浪金融研究院

热文排行

联系我们

  • 邮    箱: money@staff.sina.com.cn
  • 电    话:010-62676252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新浪总部大厦

新浪财经意见反馈留言板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202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