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英国特约记者肖兵
英国食品标准局称问题产品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产品是合格的
6月20日,英国食品标准局(Food Standards Agency,简称FSA)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宣称在其抽查的100种酱油产品里,有22种产品所含化学物三氯丙醇(3—MCPD)超过欧盟将于明年4月生效的标准,而且,部分产品还含有另一种化学物质1,3—二氯丙醇(1,3—DCP)。
FSA是何许机构?
同记者一样,许多当地老百姓也是第一次听说“食品标准局”这一名称。
据了解,FSA是去年4月根据英国议会“食品标准法案”设立的,是英国食品行业的规范和监督管理部门。其主要目的是向政府及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方面的建议和信息,对食品的安全、卫生状况进行监督,并强制实施有关规定。它对英国议会负责,其直接主管是政府内负责卫生事务的部长。FSA总部设在伦敦,但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都有办事处,各地区均有执行其决定的官员。
泰、中等国产品受影响最大
其实,FSA抽样发现的三氯丙醇并不是什么稀罕的物质。它在食品中很常见,尤其在饼干、面包、奶酪等食品中。目前国际上对其限量并无通行标准。如英国以前的标准是每千克食品中三氯丙醇的含量少于0.1毫克,瑞士则要求少于10毫克。据了解,我国的国家标准为1毫克。而实际上,我国许多知名品牌酱油中三氯丙醇的含量要低于此标准。欧盟于明年4月生效的标准是0.02毫克。FSA此次抽检遵循的正是此标准。
此外,FSA宣称在抽检中发现的1,3—二氯丙醇在食品中的含量应该为零。上述两种物质是一些生产商为了增产而加入酸水解植物蛋白而形成的,据称是可致癌化学物。在FSA公布的22种产品中,三氯丙醇含量以泰国金山牌3种产品为最高,分别达93.1、79.9及48.1毫克,其1,3—二氯丙醇的含量也高居榜首。其他“问题产品”则主要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
华人称样品多为旧货或假货
在FSA公布的“应避免产品”中,有英国中餐业人士十分熟悉的老字号“李锦记”及“珠江桥”牌产品。
消息公布后,“李锦记”公司发言人迅即否认了其现时产品含三氯丙醇的说法。他表示,FSA抽检的产品都是该公司1999年10月前生产的。从那以后,他们已在生产过程中剔除了含有有害物质的原料。该公司目前的产品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代理“珠江桥”牌产品的英国“泗和行”也指出,两年前抽检时,英国市场上出现过许多该品牌的假货。近年来,在新标准推出后,他们已要求生产厂商进行了改进。
据记者对照FSA公布的“黑名单”,发现在其公布的“珠江桥”牌部分产品中,有的保质期确已于2001年年初到期,有的则即将到期。这说明,不少样品为旧货的说法确实不假。
风波皆因某些小报哗众取宠所致
“酱油风波”闹得沸沸扬扬,其实主要原因是英国部分传媒造势的结果。
6月21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文章,称“1/4的酱油中有致肝癌化学物,中餐业面临消费信用危机”。《每日星报》的大字标题更是吓人:“中国食品要你的命”。销量最大的小报《太阳报》也登出标题为“警惕中国食物致癌”的文章。
经过传媒的炒作,一些不明真相的英国人对酱油和中国食品确实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恐惧。记者的几位爱好中餐的英国朋友就特地打来电话,问中国食品到底还能不能吃?
正因为如此,FSA于6月21日也不得不出来澄清事实,指出有些报章对他们当初的警告“理解有误”,并对消费者进行了误导宣传。FSA副局长莱瑟先生也发表声明,称发现问题的产品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产品是合格的。而且,该局也向消费者说明,只有长期食用才会有害健康。该局的警告并非要消费者抵制或避免使用中国食品。莱瑟先生还表示,该局之所以发出警告,主要是从有食用酱油习惯的亚洲族裔的健康和安全出发的。
英国华人:理性对待
数月前,英国媒体曾妄称口蹄疫源于中餐馆,引起英国华人极大愤怒。相比起来,英国华人对“酱油风波”的反应要冷静得多。
一些华人超市已经采取行动,将在禁之列的产品撤下货架。英国和兴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添福先生向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表示,经过这次事件后,经营东方食品的英国商人需自我检讨,确保以后的食品合乎安全标准。英国华人健康生活中心主任陈先生也透露,该中心已印制了一些专门册子,向英国华裔介绍有关被禁产品的详情,并建议他们今后避免食用。
记者特地走访了当地一家大型华人超市,发现货架上仍然摆着各种品牌的酱油,但都是近期的新产品。当问到“问题酱油”时,超市经理林先生告诉记者,“那都是以前的事了,现在的产品没有问题”。他还介绍说,他店里的酱油基本上都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作为东方食品的一种主要调料,酱油受到亚洲移民以及英国本土部分居民的喜爱。自从前几年部分酱油被发现含有有害物质后,许多生产厂家已经采取措施,降低直至消除了有害物的含量。
不可否认,此次风波对酱油的销量,乃至中餐馆生意都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只要有关各方确实把好质量关,不销售、不使用被禁产品,且随着消费者对事实真相的进一步了解,这一影响就将控制到最小限度,并最终消除。
另一方面,这一事件也给我国酱油生产厂家,以及其他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发出了一个警告:如果要将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就必须及早研究对方市场的相关标准,并保证自身产品完全符合其要求。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益临近,中国企业确实已经到了不得不“与国际接轨”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