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比威士忌更HIGH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 11:54 《环球企业家》杂志

  强大的研究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是苏格兰最强的竞争力

  文·黄杰良

  从伦敦向北乘五个小时火车后,路边的景色就变成了高低起伏的丘陵,这标志着你已经来到了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和大文豪司各特的故乡——苏格兰。或许从地域上看,
这是个与中国相距甚远的国度,然而比起距离更近的波兰、俄罗斯等国家,苏格兰显然更像一块能够让中国企业跳入欧洲经济中心的踏板。

  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史中,苏格兰这个国中之国曾经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可是到了后工业时代,制造业的衰落使得苏格兰一度退到了经济发展的第二阵线,仅1999年至2004年,苏格兰制造业的降幅就高达12.8%。难怪一家

澳大利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甚至半开玩笑的感叹到:“苏格兰已经持续不景气了200年。”

  如同数千年前不曾屈从于

罗马人一样,倔强的苏格兰人并没有就此认输,经过近几年的痛苦调整,这个国家已经开始真正显现出复苏的迹象: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重返此地,寻求新的技术和机会。去年,英国《金融时报》旗下的FDI杂志还将苏格兰评选为2004/2005年度“欧洲的未来之地”,认为其在投资吸引力上正超过欧洲任何其他地区。

  【研发沃土】

  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大不列颠岛上最大的手笔莫过于收购MG罗孚。去年,南京汽车集团几经周折,最终斥资9400万美元买下了已经破产的罗孚,并获得了罗孚的全部资产和品牌。对于在行业内算不上领先者的南汽来说,如此激进的全部动力仅仅来源于对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渴望。

  “苏格兰拥有全世界最领先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苏格兰行政院院长杰克·麦考内尔对《环球企业家》说,“除了威士忌与高尔夫球外,我们更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关注到这些技术。”

  早在1996年,苏格兰罗斯林研究所就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此后,苏格兰一直拥有欧洲最大的生命科学产业群,并在世界上保持着技术上的顶尖位置。葛兰素史克、罗氏药厂、昆泰等大型制药企业都在此设立了研发制造中心。

  最新的一个大型研发项目是4月4日宣布的一项价值5000万英镑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这项由两所大学和美国惠氏制药公司共同合作的药品研究计划旨在对癌症和心脏病等高致命性疾病的治疗进行研究。

  近几年中,苏格兰的生物技术行业每年以54%的惊人速度增长——基本是欧洲整体增长率的两倍。而在中国的医药企业,新药研发始终是最弱的环节,尤其是在传统的化学药研究领域。“生物科技产业才应该是苏格兰对中国的重要卖点。”苏格兰发展局北京代表处经理龙柏金认为,如果中国企业能够在引进技术的同时保护好相关的知识产权,就很可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全球竞争力。

  除此而外,另一个极具潜力的技术投资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苏格兰始终是欧洲重要的能源中心,目前,有2000多家公司的10万人在从事着北海的石油及天然气开采工作。

  尽管未来还可以在此开采出240-370亿桶石油,但大自然丰厚的馈赠并没有让苏格兰人安于现状。几十年来,苏格兰政府与各大能源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大大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尤其是在风能发电领域,苏格兰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预计未来几年将能产生1100MW的可持续能源。在今后的几年中,行政院长麦考内尔的计划是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40%”,而这对于即将在“十一五规划”中实现节能20%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典型的样板意义。

  【新金融中心】

  在苏格兰过去五年的转变中,金融服务业逐渐成了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产业,其增幅高达36.5%,比苏格兰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快4倍,相当于全英国金融服务业增长速度的2倍。在苏格兰基金经理们的手中,掌握着价值3000亿英镑的资产,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2005年苏格兰基金业的实际利润比上一次调查时的预期利润高出了足足五倍之多!

  最为金融大鳄所看重的城市便是同伦敦只有咫尺之遥的格拉斯哥。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信用卡服务部收购了总部位于格拉斯哥的金鱼信用卡公司,并宣布继续招募执行部门经理和分析师等高级职位,以将其本地团队扩张到1800人。实际上,即便是在海外没有多少作为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已经在此落下棋子,中国银行已经在此开设了其在英国的第二家分行。

  “我们的金融服务人才比任何一个欧盟国家的都要多。”据麦考内尔介绍,除了自己培养的人才外,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使越来越多的高级金融人才离开伦敦,转而投向苏格兰的怀抱。目前在苏格兰,直接从事金融的人员有11.3万,而去年的数字还是10.8万。

  实际上,苏格兰基金经理们几乎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声誉。“小国家的好处就是在评价企业的时候更为中立,我们不会偏向本国的公司。”一位资深基金经理说,“如果我在美国,就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完全客观的看待一家在德州的公司和另一家在荷兰的公司”。

  尽管对正忙于内部改革的中国金融业来说,目前只是刚刚向全球资本市场迈出了第一步,但在QDII的想像空间下,金融行业的机会似乎并不遥远。

  当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乐于到苏格兰投资的中国企业还寥寥无几,但麦考内尔却对此并不着急。在其三月的北京之行中,他将大多数时间放在了教育部和学校,“在21世纪要获得成功,必须要让年轻人有全球观和全球化的雄心壮志。”显然,这位绅士希望能让那些未来的商业领袖们现在就记住苏格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