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财经观察:伦敦城里的中国经济话题和视角(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8日 18:01 《全球财经观察》 | |||||||||
“聪明”和“长期的”投资 从去年以来,盖保罗就一直力图将一个观念清晰化,这个诱人的“大陆”,并不是遍地黄金。中国被看作是全球制造业出口机器上的最大齿轮。这当中并不都是褒奖之辞,“一
峰会传递出的信息很明显,通过实际的商业案例,用这种开放式的交流机会,来触摸中国市场最新的动向,从而对跨国公司的战略决策层提供一些参考的依据和指引。又例如,建立合资公司已经不再是进入中国市场最必须的选择。例如,中国的劳动人口将在未来10年乣15年缩水,尤其是在服务业,想要雇佣有特定技能的人才变得越来越困难,这将影响外国公司在中国做生意的方式。 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在2005年会更加激烈。开始的时候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占据了大部分的中国市场份额,本地公司开始崛起并夺回部分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又进行反击……这是一种来回的市场争夺之战。目前的情况甚至是,当外国公司和中国本土公司竞争时,“外国公司常担心自己受到歧视”。在盖保罗看来,中国本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国家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这是外国公司很难摸得透的。 于是,在争夺的过程中,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他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自己在中国的发展不断国际化,同时他们也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中国市场中去”。这次峰会,因为英博和汉高高层的到来,还把外国公司与中国同行间的品牌竞争摆上了桌面。 对跨国公司来讲,本土化的定义不再是雇佣中国雇员这么简单了。《经济学人》公布的一项报告称,现在的本土化意味着向本地银行借贷,将生产企业设施迁往中国内陆,直接在中国采购原料,以及扩大在本地的产品开发。 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也将会走全球化路线。科尔尼的艾根指出,作为今后的世界第一的经济体,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自己的国际化企业。“上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最后不会是外国公司吞并中国公司,而是一个个跨国公司的形成,中国—德国公司,中国-美国公司,中国—英国公司等等。” 就像斯代切尔在这一天说的,在中国的投资要“学得聪明”,并“有长期眼光”。他甚至想象将来在中国某一个地方的社会形态是:当地人、其他地方来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将会组成一个和谐的平衡。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