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怎样的工作?美国年轻人深陷健康保险困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17:36 国际先驱导报 | |||||||||
买车,买房子……看起来都比支付健康保险更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的选择可想而知 当7岁的儿子患上重病的时候,康涅狄格州梅里登的玛利亚.戴维森只有26岁。她的工作收入低微,没有任何福利。救护车把她儿子送到了耶鲁—纽黑文医院。她没有为她和她的家人上保险,她儿子的住院花费是3900美元。之后,因为未付那笔费用,玛利亚受到起诉
如果说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美国的年轻人面临着很大的生存压力,其中很多人都没有保险。没有健康保险,这一代人只好打起精神,为自己做最坏的打算。 急诊室一族 在这些年轻人面前的是通货膨胀、工资跟生活水平脱钩的就业市场,而且他们教育费用空前惊人,在美国,平均每个大学毕业生的负债达到了2万美元以上。 现在,这群美国梦的最新继承人会在急诊室的门外排队等候看牙疼或者是感冒,并非因为他们需要急诊,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健康保险。在美国,急诊室有责任对患者进行治疗,只有它可以先治病后付款。 曼哈顿的居民德鲁.布朗,既没有保险,又没有工作,牙疼就去附近医院的急诊室,带着一个处方和500元的帐单离开。 一些人已经习惯于此。“如果我病了,我就去急诊室。我通常给他们我的真名。我收到帐单。如果帐单合理,我就支付它们。如果他们不合理,我就不去理它们。”这位35岁的曼哈顿摄影师说,“急诊室是唯一我会去的地方。也是唯一免费的地方。” 无保户的无奈 在美国4360万没有保险的人中,41%的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今年5月由纽约市的一家非营利机构——联邦基金出版的一份调查发现在19岁到29岁没有保险的人中,有一半的人难以支付帐单或者为了偿还医疗费用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联邦基金的调查还发现有一半以上没有保险的年轻人在去年过着不去看医生、缺乏必要医疗保健的生活。 26岁的长岛人佛瑞德.古姆在星巴克工作。星巴克为他提供了健康保险。他说,“那是我在那里工作的唯一原因”。 对于美国中产家庭中的孩子而言,直到从大学毕业为止,他们都能一直享受家庭保险,毕业后,就必须靠自己了。对于那些没有读大学的人,这种保险的中断来得更快。“当你19岁时,你就将失去你父母的保险保障”,联邦基金的经济学家萨拉.柯林斯说。 理论上,你能很快获得一份带有保险的工作。这是美国的健康保障系统所设计的运作方式——由雇主而不是政府承担保险费用。但随着保险费用的增加,许多公司开始考虑放弃为员工提供健康保险。在去年9月,据行业杂志《利益》的报道,在拥有10到49名员工的小公司中,那些提供保险的公司所占百分比从66%下降到62%,4%这个数字代表着20万家公司不提供保险。 而且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是这样一种状况:赚的钱不够多、还有学生贷款要还、就业市场低靡、工作前途也不明朗。“他们所能选择的工作通常都是那些没有健康保险的。”柯林斯说。 必须抉择 近年来,医疗保健费用急剧上涨,可想而知,许多公司开始回避提供福利,让个人——那些自由职业者、失业者和那些受雇佣但没有保险的人——自己打点一切。即使是最普通的受伤对于勉强养家糊口的人们来说都是无法负担的。 没有一份提供福利的工作意味着被迫在健康保险和其他费用之间做选择,而这些费用对于生活是必要的。年轻人“正处在一个阶段,他们有学生贷款需要偿还,正在努力买房子,那些看起来比支付每年可能达到几千美元的健康保险似乎更重要。”罗伯特.布雷登哈佛大学的健康政策和政策分析教授说。 对于二十刚出头的拉斯.拉塞尔来说,健康保险的费用让他大吃一惊。他去年刚从密歇根大学毕业,搬到纽约。他说,“我真的负担不起。我甚至连车险都没有。” 然而,拉塞尔并不能从福利研究分析师麦克唐奈那里得到丝毫的同情。“这就是生活,”麦克唐奈说,“如果你又年轻又健康,你就要承担一些风险。无论在哪,生活都是如此。” 希望渺茫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的程度在不同的种族之间变化很大:在2002年,没有保险的非洲裔美国人是没有保险的非拉美裔白人的2倍,而没有保险的拉美裔是非拉美裔白人的3倍。 性别也影响保险的一大因素。34岁时,男性的平均收入是30677美元,能够掏出总收入中的11%来支付保险。而女性的平均收入为21649美元,如果保险费用高,她们就很可能会放弃。 未保险的人数如此之多,让医院的预算变得紧张,因为急诊室不能拒绝那些无法支付的人,哈佛教授布雷登说。如果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保险的话,当大规模疾病爆发时,情况就更糟了。“SARS和炭疽热的出现着实给专家们造成了很大的难题,庆幸的是我们没有遇到任何大规模的流行病。” “对于没有保险的一代来说,他们的困境的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全民健康保障,”肯.麦克唐奈说。但照现在的政治气候来看,这样一个政策希望不大。现在,很多人都听之任之,只在必要时才去寻求治疗,寄希望于自己不会遭遇天灾人祸。毕竟,有上千万的人都是这么干的。(杨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