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15:07 新浪财经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摄影 崔楠)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摄影 崔楠)

  新浪财经讯 第14届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于11月17日~19日在广州香格里拉大酒店召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表示,虽然大湾区的建设潜在意义很重大,但是我们也不要低估成功的建立大湾区所遇到的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一方面要促进港澳和珠三角各城市的经济融合,另一方面也应该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顶层设计,促进合理分工协作,避免内耗和重复建设。

  在一国两制下,大湾区建设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大湾区相关的各级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改变传统的优惠政策一事一议的旧有模式。

  具体如下:

  在我讲我的具体意见之前,我想讲这么两个基本认识。一个就是现在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它的战略意义可能远远超过中国,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全球性意义的。第二,虽然大湾区的建设潜在意义很重大,但是我们也不要低估成功的建立大湾区所遇到的挑战。

  在这两点之外,今天我想基本讲四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现在的条件基本成熟,这个大湾区概念在今天得以提出,可以说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在近30年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低收入向高收入的经济体迅速发展的时候,赢得了现代世界工厂的美誉,各项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粤港澳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但是我们回忆一下,就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中,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港澳,尤其是香港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所带来的支持和帮助,包括投资、包括金融。所以说,今天条件成熟跟过去30年来这个地区的经济整合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进一步融合的大趋势显而易见,向世界水平的大湾区、世界级的超大城市迈进,这个潜力不可限量。

  同时,大湾区在硬件上也具备了其他成功湾区的一些共同特点,一个是交通便利,一个是都有配套的商品、金融和服务的交易中心和投融资平台。第三个,都有比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第四个,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包括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聚集。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大湾区建设的条件基本成熟。

  第二个,大家应该都想到了,作为城市群的大湾区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在条件就是如何融合和分工。粤港澳地区大湾区概念的提出,一方面要促进港澳和珠三角各城市的经济融合,另一方面也应该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顶层设计,促进合理分工协作,避免内耗和重复建设。

  在融合方面,至少在大湾区建设中间的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中间,一个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就是产业的梯度转移,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要构建以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辅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乃至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进而把大湾区打造成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重要枢纽。

  第二个,大湾区内部城市的城市资源共享方面的融合。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城市,除了在金融、制造业、服务业各方面,特别也要在医疗、卫生、社保方面推进互通互认和互享。

  从分工方面来看,目前广州、深圳、香港三地的经济总量基本相当,在大湾区建设中如何战略性的看待这三地的分工和定位,十分关键。分工的重点也可以在航运港口交通、金融和科技创新这三个方面。

  航运方面,香港是重要的国际中转港,这就需要广州和深圳两地合理区分港口功能,实行差异化竞争。在金融方面,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南中国内地的金融中心,广州则要差异化地发展特色金融业,成为一个区域性的金融服务城市。

  在科技创新方面,香港具有比较完备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成熟的资本市场,而深圳正在打造中国的硅谷,广州计划打造国际创新枢纽,这也需要有差异化的顶层设计,使分工竞争能够有序进行。

  其次,珠江三角洲的其他九个城市也要明确各自的战略定位,取长补短,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和无序竞争,通过发挥协同效益,增强整体竞争力。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金融创新是大湾区建设的独特优势。在大湾区建设中间,深圳堪称创新高地,不断催生新生代、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广东其他城市具备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扎实的制造业基础,而香港资本市场成熟,金融服务优势明显,所以,在互联互通的机制下,大湾区比较容易形成金融创新的集成优势,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更为广泛的投融资和成长平台,帮助企业走出去,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持续迈进。

  目前,香港已经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市场上的人民币投资产品的种类和幅度也正在增加。因此,大湾区内的创新资本将拥有更多的向外扩容的路径,香港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区内的离岸人民币的结算融资和资金管理需要。

  未来应进一步培育粤港澳金融合作平台,扩大内地和港澳金融市场要素双向开放和连通,打造引领泛珠三角、辐射东南亚,也服务于“一带一路”的金融枢纽。这是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虽然大湾区的建设具有非常好的潜在的发展动力,但是,我们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这个不应该受到低估。

  就我所看到的挑战来讲,第一个问题,就是在一国两制下,大湾区建设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港澳和广东有关城市在制度、文化和企业运作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少差距差异,如何通过顶层设计和凝聚共识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强政策和规划的协调对接,将两种制度体制的互补性带来的收益最大化,把差异性带来的成本最小化。这可能是湾区融合在制度上非常关键的挑战。

  第二,大湾区要素流动应该上新的台阶。湾区整合必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的更为自由的流动,实现生产要素市场取向的优化配置。例如目前大家议论比较多的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通关制度能否有所创新,以便达到提高交通效率,使人流物流能够达到最大限的优势。

  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补式的比较优势。粤港澳经济各有优势,如何在各自优势的领域里发挥引领作用。大湾区不同地区、不同实体应对自身的比较优势,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大大减少地区部门利益的惯性思维,勇于打破固有利益的格局,通过加强沟通和协作,寻求发展互补和协同效益,争取实现共赢和多赢。

  最后,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大湾区相关的各级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改变传统的优惠政策一事一议的旧有模式。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凡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跟大湾区建设相关的各项政策应该具有前瞻性、连续性和可预期性,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尽量采取中性政策,防止频繁的朝令夕改,从而实现资源配置以市场化为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

  总而言之,大湾区建设的提出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举措,但是仅仅有这样的潜能和可能是不够的,不解决实际中发生的问题,大湾区的建设就不可能有序成功地进行,这些方面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也不应该受到低估。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