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一:中国经济波动史研究

2015年07月04日 17:17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上图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陈乐一(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顾国爱 摄) 上图为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陈乐一(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顾国爱 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香港《经济导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于2015年7月4日在北京举行。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陈乐一出席并演讲。

  陈乐一表示,历史经济波动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政治因素或者是说政治运动推波助澜。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专家,各位同学,下午好,感谢大会提供这么一个发言的机会。我的题目是中国经济波动史,这不是一个论文,是我学习中国经济波动史的体会。都是资料型的东西,前面各位专家讲的是经济学的前沿问题,我这里不是一个前沿问题。

  我从三个时期分析中国经济波动史,主要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大衰退,还有中国现代经济的波动还有建国以来我国的历次经济波动。中国封建社会一个特点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但长期的停滞不前,而且如果用曲线表示的话波峰到波谷之间的路程非常巨大,经济波动的历史主要是秦汉开始的。

  秦汉时代到近代,2000多年历史中我国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波动,其中有几次波动特别巨大,对社会经济带来了毁灭式的经济灾难。这样的巨大的经济波动,据史料记载达到六七次,每一次都持续了几十年,甚至是二三百年之久。

  从秦朝、汉朝到三国时期先后发生了三次不同的波动,秦汉之交的经济波动,西汉末年的王莽时期到东汉末年,三国初期的经济波动,这中间出现过空前的繁荣和鼎盛时期。这个参考我主要是参考了中国经济史的观点。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全国的封建王朝,秦朝。在他短暂的统治时期内,确实与不少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但是,短暂的统治中不停的用兵,疯狂的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大规模的工程,大大加重了人员的赋税和徭役负担。终于激起中国历史上希望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以后诸侯并起,特别是刘邦项羽之战蔓延全国。

  汉王朝是建立在大混乱的废墟上,汉朝初期到后来开始有所好转,中国的全面恢复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文景之治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经济发展的曲线从下降走到回升,但是回升的速度相当缓慢。直到汉武帝时期,国民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的汉代鼎盛时期。汉武帝以后这种经济繁荣的局面基本延续到西汉末年。汉代巨大的经济波动是爆发在王莽篡权取得汉朝以后,这次经济波动幅度比第一次经济幅度大得多,与王莽时期引起的赤眉起义,其声势之浩大,远远超过了清末农民起义的规模,破坏力自然更强烈。

  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出现回升的趋势。明帝末年,东汉社会经济发展到顶峰呈现了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是实际上经济回升的曲线,并没有达到西汉前期曾经达到的高度。接下来维持了景象,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次巨大的经济波动是爆发在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标记是黄巾军的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史之久都远远超过了西汉末年的起义,更超过了陈胜吴广起义。接踵而来的是军阀格局引起的更大的混乱。这使社会生产力已经不是一个衰退,而是彻底的破坏了。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长时期的大衰退,大劫难。中国历史上这次空前的大劫难开始了,这个时候大衰退,大波动,大劫难历史非常长,从晋朝开始到隋朝前后历时280余年,这将近三个世纪的灾难,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一个时期。这是大衰退的规模之大,历史之久,破坏的强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次经济波动,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后来到了隋唐五代时期也出现了大的繁荣与动荡。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后来爆发了黄巢为首的农民大起义,所以出现了大的动荡。

  直到北宋重新统一中国,宋朝也出现了社会经济的大繁荣与动荡。到元朝出现了大崩溃,元朝以后国家又出现了大分裂。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波动的一个基本的轮廓。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运行轨迹是繁荣与大衰退的相互交替,这个大衰退的时期还是长于繁荣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大衰退的交替出现,实际上不是一个真正的周期,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周期。所以我们也不能用近代的危机学术或者是近代周期理论来解释古代的这种繁荣与大衰退的近代的重复。这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情况,经济波动的基本情况。近代中国的经济波动主要是鸦片战争以来的。

  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分析最大的困难是资料的困难和不准确性。现在的经济统计中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的连续的数字,而且各部门的行业产值和产量等指标也不完整。并不意味着不能与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模型进行计量分析。

  可供研究的指标有两个,一个是价格指标,一个是规模贸易指标,这两个指标都有综合的限制,尤其是价格指标,这个价格指数的波动形态和总量波动形态十分接近,直接用这价格指标来测定近代中国经济的波动形态,集中到现在的经济史中与价格指数资料,工业和农业产品物价指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到20世纪30年代物价上涨速度加快,并且呈现了周期性的波动的特征。

  也就是说物价周期性波动中逐步上涨,同时存在波长为三到五年的广周期波动,也存在着波长为十到十二年的周期波动,波动很不规则。因为这个图像现实的不太清晰,比较模糊。

  如果用三年移动的总体估计,画出来的图会更清晰的显示近代中国的批发物价的总体性波动,这里显示了中国批发物价指数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885年以来,批发物价明显存在希望波长为25年左右的中长期周期波动,也有可能三年的平均化对中国的工业批发物价指数和合乎农产品批发物价指数进行处理。经过处理以后的各种价格指数波动形态比较清晰。他们的波动形态大体一致,波长为25年左右的中长期的波动是很明显的。

  当时近代第一次经济周期的波动,这个批发物价总指数,这个波谷实际上是1884年,波峰的时间是1905年,按照工业品批发物价指数波谷时间是1885年,波峰时间是1903年。第二次波动波谷批发物价总指数是1891年,波峰是1931年。大体对外贸易指标,在平均值和经验的判断,周期的峰谷可以基本确定1887年,1914,1934年,波峰确定为1905,1931。近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两个,一个是呈现基本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像南开大学的王玉如他们的研究,他们用三年移动平均法对1867-1936年进出口物价指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出比较清晰的中国近代进口物价和出口物价的波动曲线图。结论是进口物价的周期性波动的曲线与批发物价总体性物价的波动性曲线比较相似,出口的周期性波动物价曲线差距就很大。这说明物价的波动更多是受到进口商品价格的影响,这表明了近代物价的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波动同步性的特征。近代的第二个波动特征是波动幅度低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这里有个图显示了1867-1936年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的批发物价指数同中国的这些国家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来,同期中国批发物价的波动幅度明显低于这些资本主义国家。

  那么到1937到1949年中国出现了登峰造极的无限的通货膨胀。中国物价上涨50%,当时算是相当缓和的,此后不断的上涨,到1937年上涨到15倍,不断的涨,完全无法控制的一个上涨速度。这里有一个中型城市,以上海的物价指数作为中国同期的登峰造极的通货膨胀的证明。这个时期上海的物价指数不存在周期性波动了。

  其实有资料表明,1922年到1929年期间,中国的物价波动形态,与除法国意外的主要资本国家,波动幅度一般都不大,到1930年到1931年个世界性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物价逐年下降10%以上。1932年以后开始回收,中国,特别是与上海相反,1930-1931年物价上涨,1932年才开始下降。1936年国家基本长都是处于战争时期,

  1948年物价上涨的趋势仍然没有停止,这和中国的物价趋势是一致的,这种情况下物价的上涨速度,比其他的资本国家大得无法比拟,物价上涨的速度大的太多了。这是1937年,1949年建国前期的物价波动完全失去了控制。

  第三个部分是建国以来我国的历史经济波动的情况,建国50多年以来,我国大大小小的经济波动总共有13次。通过从史的角度的考察,对历史经济波动的规模的考察,可以发现历史经济波动的物质基础是投资波动,投资的扩张和压缩导致了经济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出现。投资扩张和经济的压缩,经济的繁荣和萧条,既有的经济体制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决定,具体的波动情况是这样。

  1953年出现冒进到1954,1955年出现衰退,稍微简单讲一下,1952年底,当时我国顺利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兼具任务,工农业生产达到的建国前的最高水平,这是党中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加之一五计划的目标,大家接受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日益高涨。1953年总体经济情况很好,出现了三年恢复时期的持续繁荣出现了GDP达到15.6%形成了波峰。有了1953年十一五计划的第一个年头,规模和地区产生了极端的情绪,出现了冒进,1954年,整个经济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衰退,1954,1955年GDP增长速度大大低于1953年的速度。

  1956年出现冒进,1957年出现希望衰退,这个情况主要是1955年底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和1956年的冒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55年农业大丰收,但是建国以来农业总产值是建国以来的最高的一年。后面是政治气氛,1955年下半年出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上上下下急走毛进的情绪下出现了三管齐下的偏差,农贷的增长太高了,造成了赤字。

  1956年经济确实出现了过热的倾向,1956年GDP达到了15%,形成了波峰,由于出现了冒进和失误,导致1957年不得不实现小的紧缩调整,出现了温和的衰退,GDP增长降到了5.1%,分别出现了1958-1960年大衰退,接着出现了1960-1962年大衰退,1958年大跃进。具体的问题没有时间讲了,马上到了。

  第四个波动是1964年到1965年的繁荣,到1967-1968年大衰退。第五个周期是1970年的繁荣和1972年的衰退。第六个周期是1973年的回升和1974年的衰退,第七个是1975年的繁荣到1976年的萧条,第八个是1978年的繁荣到1981年的衰退。此后就是80年代的,大家很熟悉了,1984-1985年的繁荣到1986年衰退,1987-1988年繁荣,到1989-1990年市场疲软,然后是1992-1993年的繁荣和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第12次是2000-2009年,第三次是2010年以来的新一轮。

  基本的结论是建国以来的经济波动从中可以发现波动的基础是投资波动,投资的扩张是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和企业强烈的投资冲动的需求。

  促成了投资冲动和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主要是作为管理者的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做出了投资扩张的角色。投资加速是由于受到资源短缺的约束,供求关系的紧张,各种瓶颈压力增大,中央政府不得不做出压缩投资的强制性决策。所以这个投资扩张和压缩的相互交替的过程中,中央政府的决策起了关键的作用。

  扩张性和收缩性的决策决定了变动的方向,这个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强烈投资的冲动和需求,是一种体制性因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中央政府作为管理者身份,投资扩张和加速的决策是一种政策性的因素。所以这个投资压缩,扩张和压缩,经济的繁荣和萧条,根本原因在于绩优的经济体制和中央的政府的政策决定。

  此外历史经济波动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说政治因素或者是说政治运动推波助澜,这与建国以来的有一个小启示,中国经济主要是三个时期,中国近代时期的波动,还有建国以来的,耽误大家的时间,谢谢,谢谢各位。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文章关键词: 第九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15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李克强访法过60岁生日 晚宴菜单曝光
  • 体育小乔丹拒快船加盟小牛 隆多1000万签国王
  • 娱乐文章疑爆粗回应闹夜店:老子弄死你们!
  • 财经专家热议稳增长政策:大王还在手里呢
  • 科技iPhone 6S谍照再曝光:还是16GB起步
  • 博客叶檀:股市连续下挫是谁的阴谋?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男生写3千字文言文自荐名校 未达二本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姚树洁:这轮股市下跌最可怕的地方
  • 齐俊杰:暂缓IPO还不如不说
  • 易宪容:为何政府救市政策失败?
  • 刘姝威:换一个角度看这次股灾
  • 谢百三:拯救中国股市何以这么难?
  • 朱宁:股市大跌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 刘姝威:不停止金融杠杆工具后果严重
  • 占豪:A股可能有恶意做空者
  • 叶檀:股市连续下挫是谁的阴谋?
  • 吴其伦:如抗震救灾般全力拯救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