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香港《经济导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于2015年7月4日在北京举行。云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教授龚刚出席并演讲。
龚刚在谈及“一带一路”时表示,中国对美国贸易逆差是不可能的,用人民币(7.3317, 0.0006, 0.01%)去买美国的商品,美国肯定不干;但是人民币去大量进口中国周边国家的商品,是有可能的。所以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该提出一个“周边区域国际化”,通过够买周边国家大量的商品,缓解中国的资源紧缺,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以下为演讲实录:
龚刚:非常高兴再次参加这样一个论坛,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新常态下的中国对外经济战略之转型。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提出问题,对外经济战略的概念,另外是关于新常态,另外是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经济战略。
问题的提出,首先我们想有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什么叫做经济发展战略,我想说明的是经济发展战略是一国经济活动的基础,是体制设计、政策制定和行动规划的依据,也就是说实际上,一旦战略决定好以后,你是可以确定政策政治的制定,所以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东西,至少比体制改革,政策制定更高。只要战略确定好以后才进行体制的设计。
这么一个战略的话我们首先说,可以说对内的经济战略,也可以对外的经济战略,毫无疑问对外经济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对外经济战略我的理解至少可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对外贸易战略,第二个是对外货币战略,第三个是对外投资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的经济战略到底怎么样,在这三个层次上。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战略上中国采取的是基本上是出口导向型的战略,追求出口和贸易顺差等方向,地方政府等等都在追求出口贸易,另外是我们叫做落实对外出口战略上,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书上提出来的,这是以保护本国经济和金融安全为目的,以资本市场开放,货币贬值,固定货币汇率制度,不追求人民币国际化为主要特征,在对外战略上中国采取鼓励和吸引外资,这些都是大家很明确的。
这些有没有合理性,我们所采取的,中国对外的经济战略有没有合理性?我想说明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首先应该与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中国采取的上述的这样的对外经济战略,中国所做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考虑一下无限的适应劳动供给是过去三十周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的政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国家的初期阶段就是这样的特征,在经济本质上是一个需求上的,而且是增长的角度来考虑的。我们考虑的是把增长和周期分开了,周期的话回到凯恩斯有一个需求决定性理论,而增长的话通常是使用供给,就是新古典的理论。中国过去有大量的劳动力的存在,政策角度上来讲仍然是需求决定性的,无论是经济怎么样,都是需求决定性的,这是我认为研究经济增长的时刻,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说研究的话,实际上也应该从需求经济来开始。这是第一个阶段。
那么中国国际上多年的对外经济战略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来决定的。无论是追求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战略还是说追求贸易顺差的这样一种对外贸易上的,都可以看作是将外部需求因素作为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都是一个需求。而中国采取货币贬值和会固定等特征的落实货币战略,不仅是因为国内所限从而无法承担起强势货币之责任,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推动出口和吸引外商的决策我们是货币贬值,固定汇率政策实际上都是为了促进货币出口,一个需求绝对性的国际汇率中。
我们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常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于是中国过去的对外战略是否仍然适应一种新的增长态势,如果不适合应该如何调整,所以我提出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对新常态有一个基本的一个判断,这是一个老理。我发现新常态的特征,有的时候把结果和阶段性的特征混在一起,很多的时候会讲到结果的东西,比如说新常态一定意味着什么什么什么。但是我觉得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实际上习近平同志也强调了阶段性。
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如果从阶段性发展的上看,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的资源禀赋的结构问题。它的比较优势的问题,这种阶段性的去考察。
那么,实际上对新常态还有不同的理解,实际上没有得到一些,我认为学界还是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厉以宁提出来认为过去的超高速增长是不正常的,新常态就是要回归正常,还有张军就是说新常规未必成为常态。我们讲的未必是对的,这个并非是一定要出现的事情。比如说一定要结构转化,中高速增长,如果说我们做得不对,中高速增长可能都做不到。所以我是觉得应该说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去谈咱们的阶段性的问题。
我这里需要有从经济学理论当中去寻找新常态的学术涵义。如果这里考察一下发展经济学的话有几个跟明显的所谓的拐点理论。第一个就是发展经济学中存在的刘易斯拐点,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初期、经济被分割成相对现代化的工业或者是农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力逐渐被现代工业所吸收,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就是指劳动力由过剩的农村转向城市。另外就是Kuznets曲线上的拐点,可以从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中可以看出来,从一开始恶化到转好。
第三个关于拐点地问题还有消费、投资占GDP比例的拐点,都有这些东西,我们从OECD国家中可以看出来消费和投资的趋向也都存在,都有一些拐点。当然还有了环境的拐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等。以及技术方面的等等。所以这个曲线也是一个拐点理论。
还有一个拐点是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以后,就是开始动力不足,从而经济出现停滞。也就是说所谓的陷阱就是进入这个拐点以后出不来了,也有可能出得来。但是很多国家出不来了。出不来的话我们所说的高质量的增长,不一定是直线。所以说比如说这些拐点,我可以说在另外一个文章中可以把这些观点实际上是一码事,我可以用理论模型来证明,实际上这几个拐点说到底就是经济发展一定阶段会出现这个拐点。
这里可以具体体现为什么?我把它总结为两个阶段理论。所谓的发展过程是什么,经济体从落后到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发展过程。具体体现为人均GDP的不断提高,而发展的过程必然意味着经济体在经济结构等方式不断的演变,从而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里边我提出两个阶段理论,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标志是人均产量的差异,数学上可以分解为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人均产量。这个部分是浪费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卖掉,被使用的劳动力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或者是技术水平落后,说到底就两个。根据这样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发达国家的追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过程,另外是技术提高过程或者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过程这两个阶段,发展中国家也有很多的理论。两个阶段的理论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展的最主要的区别,人均产量的差异上。而且他们很好的使发展中国家的其他的主要理论。比如说刘易斯拐点等等,可以用模型来论证的,实际上就是哪一点就是擅长消化那一点,就是进入这个拐点。
事实上无论是哪一个拐点,都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所经历的两个阶段。拐点收入的,就是剩余劳动力的消化可以看作两个的分水岭。这是最近的模式还没有发。
新常态,如果按照这个理论,新常态就很容易的看成是第二阶段,就是前文所说的经济发展第二阶段,剩余劳动力消化以后所形成的。这是我对新常态的理解。
这我要问了,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否已经符合,或者是接近符合经济增长的第二个特征。中国是否已经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拐点是否在中国已经出现。我们今天上午听了许宪春老师的讲话等等,我们发现这个拐点已经明显了。人均GDP到了6700美元,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我们的生活劳动力已经不多了。今天问许宪春局长说,他认为不到10%。那么欧洲国家是10%。中国现在还没有进行统计,农村加起来到城镇所有的失业人口加起来他认为绝对少于10%,当然美国是4%,中国的剩余劳动力确实已经不多了,达到欧洲的水平了。
所以劳动力短期必然要工资的上涨,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工资上涨的话带来了收入分配的问题或者是曲线的问题,也就出现了,也就是说进入了后半的了,这是今天上午的许老师给我们的统计数据。然后我们在消费、投资的比例也开始不是一个扬的趋势,也是出现平稳或者拐点等等。
所以各种各样的迹象表明我们实际上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增长动力是什么?我们说在第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既包括消化剩余劳动力,也包括技术进步所体现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说因为什么,增长的动力充沛,既有消失的劳动力,又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第一阶段的增长力的充沛,第二个阶段,剩余劳动力消化完成以后,如果说我们不考虑外部经济的助力,这里面提出了外部经济,经济增长动力智能来自于技术进步,这个一比较一下,前面也有技术进步,加上剩余劳动力,现在只有技术进步,所以在第二阶段的话,经济增长的动力自然会减弱,这个很正常的,这是中国当前经济的减速根本原因,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增。因此转向中高速,有其客观的技术。我们对新常态理解以后刚刚讲到了,如果不考虑外部经济的助力的话,我们只能来自于技术进步,现在外部有没有可以,除了技术进步以外,能不能通过外部经济来找到一些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助力呢?
随着新常态下我们已经知道它的特征是资源开始紧缺,这里资源不仅包括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包括了环境资源。
所以我们借助对外经济关系,也许能够缓解中国的这样一种紧缺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可以借助对外经济或者是希望消化中国目前的一些对外经济的扭曲。现在的扭曲我们是知道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错配所引起的扭曲。比如说现在出现的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的问题等等。所以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外部的经济关系来缓解这些。
这里边我们需要明确我们已经讲到了经济社会首先是在我们讨论GDP的决定的方式的时候,我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希望由需求决定,一种是供给决定。一般情况下所谓的有短边规则,也就是说所谓的需求决定型经济是一般情况下需求小于经济,供给决定经济是一般的情况下经济的供给小于需求。新古典所设想的经济具体体现为用GDP的决定方式是由生产决定。投资出口,加消费。需求型经济形式是凯恩斯所设想的经济。
我们在经济学研究中通常的做法是研究经济增长的时刻,我们考虑经济社会的一般状况,从而忽略经济的临时性波动和冲击,因此新古典所设想的供给决定型经济,通常被看作是合理的研究框架。凯恩斯的需求决定型经济更为常用,这是我们通常教科书上告诉我们怎么样去做的。这些是针对发达国家,就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即使从一般的状态可以看作是需求经济体,刚才已经讲过了,这意味着无论是研究经济增长还是研究什么都可以用凯恩斯的一般有效需求决定增长方式,正因为如此以绝对需求为目标的对外经济占有,必然是第一阶段发展中国家的选择。当前中国进入新常态以后,这个政策是否还可以持续。
我们可以说在需求决定经济因素中,出口的增长将使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得以使用,从而贸易顺差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经济社会进入资源约束型时,大量的贸易进口和逆差反过来有助于缓解资源的紧缺,这完全不一样。这里提出一个全新理论上的概念,从而会推高经济增长,相反,贸易顺差就意味着什么,不仅意味着用血汗的产品来养活他国,同时会降低自己的经济增长率。所以我们这里说句很有意思的是我可以在新古典状态模式中去证明。很简单,实际上就是引入了什么?引入了一个进出口,在标准的模型下引入进出口,就可以了。
所以现在变成了出口,有进口的消费,也有进口的投资,产量由生产决定,其他的不变,所以这是一个净出口放进去了。这个模型简单推一下,这是进出口,然后怎么样去转化。X在这里,所以这个很容易推出来,然后进行动态分析,这个东西是一个外生变量了,这是一个方程,稍微推一下,你就可以出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从这个模型中本来就看出来了,这是一个进出口,现在是一个常态的话,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出口,进出口是负的,资本的累积是负的,也就是说资本的增加,会减少资本累积,减少人均资本,减少人均资本必然意味着什么呢?减少人均产量,就是说出口实际上用资源,本来已经紧缺的资源养活他国,本来可以积累更多的投资、消费等等的。现在进口的,即便是消费的产品,可以缓解消费的产业或者是劳动力等等,来用于投资增加人均增长。
所以这个里边已经从这个公司中,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得出来出口,进出口是对人均资本的增长率是有一个负面的效应的。动态分析,很清楚,如果这是正的,这是我们本来的平衡,是在这一点,现在增长会在这一点。这是减少了人均资本拥有量,从而会减少人均产量。如果是负的话,我们就把这条线放在后面。所以是增加了人均资本,这是稳定的状态,这是平衡,贸易平衡的时刻。所以进口会增加人均资本,平衡状态,稳定状态。从而促进增长。所以我们的模型实际上告诉你进口实际上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在供给决定型经济社会中。所以结论是什么?贸易生产,如果按照统计计算,贸易生产构成了GDP的增量,这使得政府会更多的倾向于追求贸易顺差。按照统计贸易计算,实际上同时反应了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因此一个需求决定型社会追求贸易生产是顺理成章的。
这是出口贸易通常意味着用本国的资源养活他国,如果本国的资源本来就是过剩的,或者是经济的一般状态是需求决定型,出口和贸易顺差不仅能够调动本国的剩余资源,并且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存在的情况下,出口和贸易的顺差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本国的产量的供给决定,还可能损害国内的居民的福利水平,这个观点我已经写成了文章投了出去,现在还没有得到消息,应该是在评审中。
这里面我想说明的是,我们讨论的是资源约束型经济一般的状态,我们只讨论经济增长,而不讨论商业周期的问题的时候,当然,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刻,追求贸易顺差,并非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我们讨论了商业周期的时候,回到凯恩斯的需求决定,美国通常是什么情况,自己的问题出现的时候才要求,一般的情况不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对外贸易战略,对外货币战略呢?我们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实际上对到底出口还是进口,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上经济学理论不给你答案的,看一下文选的话一般来说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出口是经常被淘汰的。但是回到发达国家,从来不讨论这个问题。
用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不讨论的,他讨论的是,他认为贸易一定是平衡的。发达国家中他讨论经济增长的话,他只讨论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不从贸易角度去。
为什么?有一个合理的假设,就是说长期的贸易逆差一般不可持续。惟有本国货币购买进口才有可能。于是追求货币国际化这是长期贸易顺差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中有没有,有两个国家,美国和英国,长期贸易,长期处于贸易的逆差,就这两个国家,没有其他的。
那么我们看他的贸易是什么,实际上是存在着一个,美国的贸易的国际货币是30%,但是在国际贸易的总量是10%,差三倍,英镑也是差三倍。也就是说意味着什么?基本上是用自己的货币去进口,如果用自己的货币去进口,那么贸易逆差是可以长期的,恰恰现在的经济学方面不研究这个问题,有一个隐含的假定,是什么?贸易长期来讲要平衡的。但是如果追求货币的国际化是完全可以长期逆差的,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一般比那个欧洲国家经济高这么一两个百分点。我认为这个和他的国际货币化,甚至是世界货币因素是完全分不开的。他就是用大量的进口来缓解自己的资源紧缺,这是美国、英国的贸易逆差占GDP的比例,可以说长期的贸易逆差。这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得出来的。
所以我们的策略就已经是很明确了,贸易逆差和货币国际化有一个协同的配合。也许是未来的政策的导向。
回到“一带一路”的建设,我们对美国进行贸易逆差是不可能的。我相信用人民币去买美国的商品,美国肯定不干。但是人民币去大量的进口,去买我们周边国家,有没有可能,我相信是有可能的。所以人民币国际化首先提出一个周边区域国际化,通过买大量的商品,缓解中国的资源紧缺,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所以“一带一路”建设实际上周边国家可能有一些相对的贸易战略,不一定是出口导向了,我们对云南往周边国家也进行出口导向,那我认为和中国的战略就相违了,首先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境内加工基地移出去,进行贸易,大量的进口,然后人民币出去,所以这是一个大概的战略,觉得这样的把“一带一路”建设,人民币国际化和贸易战略等等联合在一起,就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对外战略的重点,这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文章关键词: 第九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2015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