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大部分实体经济转型找不到方向 不清楚该干啥

2015年06月25日 09:49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李扬。(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顾国爱 摄) 上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李扬。(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顾国爱 摄)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2015中国企业竞争力夏季峰会”于6月在北京召开。主题为“新思考·新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李扬出席并演讲。

  李扬表示,过去30余年传统工业化时期,我们片面的强调了金融提供资金的这个功能,而对其他有所忽视。所以我们觉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如果不加深入的考核的话,很容易被简单化为无条件满足微观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就是用这个标准,就是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如果做不到便被会被扣上不为实 体经济服务的帽子,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其实是比较危险的。

  李扬在谈及新常态时表示,我们经济形势目前的主要特征是大部分实体经济转型找不到方向,“在座都是企业家,你知道你该干什么吗?回过头来10年前、20年前你想干什么是很清楚的,为了干这个事找金融部门搞钱就行,如今你并不清楚该干什么。”

  李扬表示,要使金融体系更贴近实体经济,我国金融体系恐怕要经历一个投资银行化的过程,要让所有的人有投资银行的思路,投资银行的思路就是到哪儿去就看有没有好企业,你只要能够认识什么是好企业,知道企业到底要什么,那你用什么工具去满足他这个需求我觉得是次要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扬: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是这个论坛的老朋友,今天大家讨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问题,和我们上面不是特别一样,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因为在我看来,下一步中国经济肯定会有非常多的变化,要是从它的规模和速度来看,经济下滑恐怕是一个典型的特征,并且这个特征会延续较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如果说想阻止经济下滑速度过快需要有金融的手段,另外,如果经济下滑对金融本身、对它的风险等等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因此,金融问题,我们研究经济的大致都有这样的看法,中国经济问题一半以上是金融,金融如果和经济连在一起来看的话就有一个命题,就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我在我们演讲稿里就指出了,这个命题现在是人人都说、会会都说,但是实际上没有说清楚的一个事情,这个就是一个很讨厌的事情,一个没有说得很清楚的事情老是拿来讨论,甚至老是拿来去考核有关部门,应当说存在着危险性。

  我想这个问题非常之复杂,说简单一点,什么是金融?什么是实体经济?金融、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就没有界定清楚。所以我们注意到,在有些场合讨论,有些人不同意这个看法,就是说,这个逻辑关系是这样的,金融是服务业,服务业是实体经济,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比较重要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所以对这样一个事情、对这样一个大家总在谈,而且认为我们经济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没有说的非常清楚,因此,我今天试图理一个分析思路。

  对于这么重大的问题要讨论的话必须从根上讨论,所以我用的标题就是“回到基本理论”。回到基本理论我们就是要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金融能干什么,然后再说它是不是要服务实体经济,以及如何服务实体经济问题。我们注意,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在本世纪的80年代之前没有基本上没有被提出来过,我们翻翻文献,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基本没有什么被提出来过。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如今用“金融”这个词所支撑的很多事情大致三类,一类是货币问题,一类是信用问题,一类是狭义的金融市场金融问题。

  在这三类构成金融的组成部分中,我们看货币和信用这个理论很早就有,但是它讨论的是实体经济和货币之间的宏观关系。就是过去我们讨论货币和金融、信用和实体经济关系的时候,讨论的是多少货币来对应多大规模的实体经济,非常宏观的在讨论这个问题。所以那个时候是货币理论,是物价水平的理论。至于金融理论产生自上个世纪中叶,一般不讨论金融资源的宏观配置问题,讨论的是不同金融资源之间的一个替代问题,无风险套利问题,讨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总之,这些事情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今天讨论的如此热的一个话题,是在理论上并没有多少表现。

  这种情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变化,这个变化应当说得益于新增长理论,讲的是结构,讲的结构的变化。信息经济学,就是说把经济运营中我们过去不关注,或者我们没有手段去研究的一个因素,把它揭示出来了。新金融发展理论,这个发展理论就以研究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以及金融和结构变化的关系为它的主要的研究方向,这样的话打破了传统的发展理论的僵局,也就是说在现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有了一个稳定的可以沟通的渠道。这个渠道是以界定金融功能为基础的,就是它首先说金融干什么,然后再说金融怎么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个是分析的逻辑起点。我们认为必须从金融的功能角度出发讨论问题,这个问题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讨论,否则你如果离开了这样一条主线的话,我们觉得是误入歧途。

  我们就要概括一下,我们所说的金融功能是什么。按照现在比较权威的,就是获诺贝尔奖一位经济学家,他概括的金融功能是6项:

  1,提供支付结算方式以便利交易。就是支付清算。

  2,提供集中资源和投资分散化的机制。集中资源,然后再投资分散化,储蓄投资。

  3,提供跨时间、国界和产业的经济资源转移方式。资源配置。

  4,提供风险管理方法。

  5,提供价格信息以帮助协调经济各部门的分散化决策。

  6,当交易各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时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我相信对于很多不学金融的人是第一次听到过这个东西,第一次知道金融是这么一些功能,我们所知道的功能其实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

  所以我就说把它归纳起来看,这6项功能其实第2项、第3项功能设计的就是储蓄和投资的部门,设计的是储蓄向投资转化,其他几项概括的是金融体系在促进分工、防范和化解创新风险、改善资金配置效率、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交易成本等发挥作用。这样一些作用应当说我们平时的理解是不够的。

  在我们平时理解金融就是提供资金,所以我们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惟一判断标准就是它提供不提供资金,这其实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金融功能的理解只集中于储蓄、投资这方面。因此,我们把金融理解为国民经济的血脉,这不错,但是是片面的。这种片面的观点在中国的实践被强化了,因为过去30余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对于资金的渴求以及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强化了金融就是筹钱、用钱这个功能。

  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过去30余年传统工业化时期,由于我们的实体经济有比较确定的需求或者投资方向,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确实也就是为相应的生产与实体投资活动提供资金,这也导致了我们片面的强调了金融提供资金的这个功能,而对其他有所忽视。所以我们觉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如果不加深入的考核的话,很容易被简单化为无条件满足微观企业的资金需求。现在其实在大多数人的概念里,就是用这个标准,就是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和实体经济关系。如果做不到便被会被扣上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帽子,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其实是比较危险的。

  不仅如此,刚刚我们金碚兄已经说了,现在新常态,新常态我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我们说在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问题进一步的复杂化,我们经济形势目前主要特征就是大部分实体经济的转型找不到方向,在座都是企业家,你知道你该干什么吗?回过头来10年前、20年前你想干什么是很清楚的,为了干这个事找金融部门搞钱就行,如今你并不清楚该干什么。

  因此,传统的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标,实体企业,所谓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中的企业知道该干什么,于是我就满足它这个需求,这个事就顺了。但是现在问题是,实体领域很彷徨,大家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于是金融部门更彷徨,他不知道该做什么。所以他们不但无法通过资金配置为有效的经济活动提供支持,而且很危险的就是,只能流向高风险、低效率但短期收益高的区域。

  两个领域,一个,就是去拆东墙补西墙,为很多的断头资金、断头的融资活动提供紧急救助,坏项目的资金周转,这个是应当很多的。再有一个就是,投入投机性很强的领域,如股市,如房市。所以现在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中央银行态度很清楚,货币当局态度很清楚,要支持经济转型,防止经济失速过快,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它能做的事就是把钱提供出来,但是钱提供出来之后,无论他来做还是由商业银行来做、还是由市场来做,没有方向,因为实体经济领域并没有给予很明确的方向。

  我们觉得,后面这些活动不能说毫无意义,或许短期内的系统风险,并创造了一定的收入效应,但是我想大家都很清楚,这是以长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积累为代价的。其实我们市场,特别股市,甚至我们的债市,对于市场的反应暴涨暴跌如惊弓之鸟一般,大家心里都不踏实。这就是目前我们讨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时候,由于实体经济没有方向,所以金融如何去服务,方向也不明确。

  由于这样一些问题我列举一下,第一,金融业自身存在着缺陷。我们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时候,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不太了解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特征,不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想什么,现在回头看这个问题很突出。银行信贷的原则、风险评价的标准,以及监管要求,都基于抽象的金融理论,因为现在这个问题很突出,反反复复我们就在研究,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们从金融部门来说,我们发现我们整个的部门并不太知道实体部门要什么,不知道他们活动的特征是什么。在这个上面我们不熟悉,我们的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银行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学金融的、学会计的、学财务的出身,对产业、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不甚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其实讲到这一点我想多举几个例子。

  今年年初博鳌亚洲论坛一共45个论坛,第一个论坛就是小微企业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问题,我主持那场讨论。讨论里面我们请了一位信用社的老总,海南的,他们做的不错,他一个信用社能在海南的金融市场上占头筹,他占比最高。跟他讨论,你如何服务三农?他说了一个后来大家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的说法。他说,我的信贷员都是农业技术人员。这下把问题就点透了,有这样的一些人天天骑着摩托车在下面,海南不就是一些橡胶、椰子这些东西嘛,这些人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农民说我要贷多少款,要建一个什么橡胶林,他能比农民还算得清楚,知道你多长时间能够收获,知道你能卖多少钱。这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就完美无缺了、天一无缝了。当时参加讨论的有很多的小金融机构的,他们也都有同感。这是一个小的事情,我再说一个大的事情。

  大家知道中国现在的银行,最好的银行之一是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它是在中国高速成长过程中,就是它纯商业标准也是最好的,以至于现在成员主席,当时他要求说我信用评级要高过中国的国家主权几点,他说好的不得了。他当然有很多别的金融机构不具有的特点,特别是有成员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掌舵。它的运行上有几个特点,一个特点,大家知道国家开发银行的前身是六个投资公司,国家发改委下面的六个投资公司,分别都是专业化的投资公司,有专门投资电厂的,有专门投资交通运输设施的。正好它在过程中赶上中国高度的工业化,所以他们去看项目一看一个准,非常的精准。相比而言我们传统的银行机构没有人懂这套,他们只知道那个抽象的金融理论,不知道电厂要不要投,投资于电厂它的现金流是什么特征、风险在哪里,这个不知道,但是它是知道的。

  当然第二个特征,就是它的资金来源了。国家开发银行一开始的资金来源,就不是通过办储蓄所,而是通过在市场上发债获得的,这个便利是规模性的一个筹资,而且当时的情况成本很低,并且期限很长。由于期限长,所以它能够完全覆盖它那些同样期限很长的投资项目,它没有我们金融机构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期限错配问题,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把中国这些机构看一看,你就会对此有认识了。所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你的原则要按实体经济来定,当然有金融特有的规律,要把金融特有的规律和实体经济规律结合起来,因为你必须在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金融你是第二性的东西,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规律。另外你的从业人员中,特别像现在结构大变化中,一定要有熟悉产业及产业变化的人员,仅仅靠增发贷款那样的人是不足以来满足需要的。这个问题很大,我再说一个例子。

  西方国家,大家知道以美国为首,在上个世纪80年代、70年代末开始,它的金融体系有了一个非常大的革命,这个革命就是整个金融体系投资银行化,都做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一个典型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因为什么叫投资银行?就是去找企业,发现这个企业成长的潜力,然后替企业去运筹它的财务结构、替企业去做规划、把企业推荐上市,让它突然筹得很多的钱,通过这样的改制让它有一个适合发展的治理结构,然后让它迅速发展。所以到了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投资银行包括它传统的商业银行结构也都有非常大的投资银行的部门,到今天其实个全世界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里边投资银行还是领头,传统的商业银行中投资银行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业务。

  中国呢?到今天我们所谓混业经营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商业银行如果就它的业务来说还被严格禁止去做这些,在旁边细枝末节搞了一点什么东西,但是没有整体的银行对于实体经济的感觉,投资银行对实体经济有感觉。所以诸如此类都告诉我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简单的说给钱,要改变你的理念、原则,改变你的员工结构。

  第二个问题,以国有银行为核心、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以与创新主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着结构性不协调。这就是进一步联系当前,我刚刚说了,因为我们处在新常态下,广大的企业对自己该做什么不清楚,因此我们的社会大规模的,我们经济领域大规模的在寻找,党中央国务院对此说的非常清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万众大家都来进入创业和创新的洪流之中。但是大众、万众他们需求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你必须能够满足这个多样化、满足这个个性化,我们的银行是批量化的,就那七八种,刚刚才搞了一个大额存贷,贷款就那几种。万众、大众他的需求成千上万,当然有的区别不大,但他都用这些个性我们的金融体系就不能满足选择的需要,这其实涉及到一个理论,是用市场为主的体系还是以机构为主的体系来满足这种需要,应当说是有结论的,就是市场为主的体系比较能够满足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能够给大家的创业和创新提供非常有力的金融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而我们的银行呢?就那几种产品,怎么能够满足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说金融市场不发达,阻碍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是当下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信息不通畅,金融服务供求之间的信息不通畅。我们现在金融生态的环境、征信服务体系、担保体系等还不尽如人意,使得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和需求者之间的信息难以有效沟通,客观上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畏难甚至恐惧心理。现在金融机构怕,不知道信息,我想我们今天一定会有人谈到大数据等等,不久前我们金融所在开会,请了很多做互联网金融的人,他们从业人员有一个结论让我很吃惊,他们说大数据是一个伪命题。社会总体来说当然是大数据,但是至少在中国这样一个一个大数据被分解为一个一个机构所拥有的小数据。我们公共数据很少,政府掌握的数据他们保密,企业掌握的数据他商业秘密,而现在在中国我们大家要交换数据,要造成一个数据交易的市场。数据当然可以交易,但是如果你也想充分利用大数据的话,必须有大量的公共数据。得不到,现在恐怕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所获得的数据大概在7千多万,而且它还是利用保险系统掌握的那样一些数据。当然像阿里巴巴[微博]那种商业交易数据,也很好,但也不给你用,所以大数据,胴体上的大数据,由于它是被分割的,所以我们并不能享受大数据的好处,所以还是那样。所以大家不敢投资、不敢贷款,不知道它会怎样。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做金融的和各种各样的网络上做商业交易的密切结合,这是正道就是用他们的这些数据。

  第四个问题,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现在我们宏观经济政策,应当说当局对形势的判断、采取的措施都是很正确的,问题是这样一个措施,由于没有非常顺畅的、有效的传导机制,在现实中,在微观企业,在实体经济层面大家感觉到还是想要的钱得不到,因为传导机制太不畅了,又重重的阻隔。刚刚我讲一点数据都分割成部门,别说公共部门,就说一个信用数据,人民银行[微博]有、公安部有、商务部有、财税部门有,互不相关,这是公共数据,你用的是公家的钱来建那个东西不给公家用,中国这种部门分割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使得大数据不能充分的发挥它的威力。

  我们宏观调控也是,比如我们现在说宏观政策,中央银行一向政策采取下来之后,他要通过有效的市场结构来向各个领域去传递,但是中国是被分割的,债券市场,首先接受中央银行调控信号的,有银行间市场、场内市场,还有这种场外市场,不同的部门管,规则也不尽相同,怎么传导?传导的信号对不对、准确不准确?有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就像美国危机刚开始的时候一样,货币是充裕的、信用是不足的,货币不能够转化为信用是因为在转化的过程中有重重的阻隔,使得它不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

  大致列举这样四个。于是我们就想了,在新常态下我们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或者反过来说我们需要金融发挥它哪些功能呢?我觉得主要是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要说简单一点,支持创新是当下及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金融体系的头号任务,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的头号任务,支持各种各样的创新,从它的专利变成产品,这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于是我说金融体系也应当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提供便利,现在可能这个市场上的重组概念很多,现在我知道做互联网金融的在重组了。为了支持创新必须提供方便实体经济试错的金融机制,资本市场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资本市场是允许试错的。这是第一方面的需求,支持创新,支持创业,支持转型。

  第二,为了便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你服务实体经济,所谓市场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的金融机制,因为在市场条件下这样配置是通过金融的资产,它的规模、它的结构流动、变化来产生的。说白一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跟钱走,东西跟着钱走,钱打到哪里哪里就有东西,计划经济下是钱跟物走,先把东西分到大区域,计划去,然后再给他贴钱,再把钱分配过去,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造成一个钱能够顺畅的有效的流动的机制,这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具体来说,便利的交易方式,支付清算。我们这样就知道了,为什么互联网金融进入金融领域之后第一件事情做的是第三方支付,因为这是最基本的,而且也是管理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一个领域。对未来需求信息的披露,因为现在我们必须瞻前顾后,我们必须看到久远,因此这个市场要有深度,不能只干现在,要看到未来发展怎么样。大家都知道,像大宗产品,石油的交易等等,在期货市场上定价,期货市场只是未来发展方向,像这类的市场需要建立。

  风险管理手段,不是说只是给你钱,让你去管理风险,保险以及各种各样的对冲,包括对冲基金,都是这样的。资金成本信号在这样一个大转移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知道资金到底是什么价钱,我们要知道利率水平究竟应当在什么情况下,利率这个事情说起来简单,其实也非常含糊的、非常模糊的,又重重的阴影。很多人就说,比如有个问题,中国如果利率市场化了,利率水平是跌还是升?一定有不同看法,大多数人肯定说是升,但是也有很多人坚定地说一定是降。我们这个体系没有给一个准确的信息,因为你重重阻隔让它不能够充分的反映供应者和需求者的偏好,然后不能够让它们互相竞争,然后在竞争中形成一个价格,利率市场化不是只是说把存款放这儿就算了,这只是在我看又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后面怎么让供应者、需求者直接见面,来显示偏好,这个是下一步要做的很重要的事情。

  对外,汇率,我们要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你得知道那个市场价格是什么。汇率现在应当说进展还是比较快的,我个人认为已经接近均衡水平。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如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我们需要来转变公司治理机制。其实公司治理机制的转变是以产权结构转变为它的前提和出发点的,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机制马上就变化。你要知道要有董事会,在中国还要有监事会,你要考虑职工的利益要有职工代表大会等等,中国的治理体系也是挺怪异的,但是总之那是因为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于是就有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变化。所以我想这个是当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两大重点,一,支持创新、支持创业、支持转型。二,打好基础,让企业能够非常有效的进行经营,能够得到非常准确的信息来配置他自己的资源,能够用有效的手段来防控风险。这是我们金融要做的事。

  最后,按照我的理解,前面我们讲了那一大通之后,在我看来改革的重点是哪些呢?

  第一,发展资本市场,是毫无疑问的。我觉得委员好的是,这一轮发展资本市场终于成为大家的共识,甚至包括现在股市的这些情况,也还是在相当程度上是被容忍的。体制上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结合,我们要发展有效的股票市场,为企业提供权益资金。我们要发展有效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我们要发展有效的商业票据市场,为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要发展金融租赁市场,要促进产业和金融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第二,我们要打破长期以来实行的禁止非金融机构之间发生信用关系的桎梏,放松对非金融机构信用活动的限制,就是说让实体经济之间直接发生信用活动。我记得我讲的不止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开始就做了一件事,一切信用归国家,然后国家把这个信用赋予他所建立的银行,凡是在这之外发生的融资活动都是非法集资。就是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居民之间、居民和居民之间发生的信用活动都是非法的。实体经济向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活动那是最好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样一个渠道在我们这儿是阻塞的。有关当局一直想对此做些改变,我们有过一个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是实体企业用自己的钱做金融,进一步我们应当有所谓贷款人条例,就是非金融机构可以从事贷款这种信用活动,可惜千呼万唤不出来。前不久我又被请去参加讨论这个问题的会,我说我从上个世纪就开始讨论,很简单的事情始终不能解决,还是不愿意放弃这种垄断,还是对企业不放心,这个问题很大。

  第三,推动产融结合,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提出来。应当鼓励实体经济办金融,应当鼓励成立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或者说非金融的但其中含金融业务的这种公司。上个星期六的时候,招商局新任的老总来开会,他是从银行过去的,他说到了那儿才知道什么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说那就是产融结合,我自己都知道我要干什么我是一个产业,所以我的金融资源怎么配置,内部我就解决了问题,如果钱不够从外面找,钱多了给别人。

  第四,要推动“互联网+”,放开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限制,以互联网为新技术手段和载体,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谈的很凶,说有很大的冲击,其实至今而且今后服务对象是小的企业和小的居民,大的企业互联网恐怕还承载不了对它服务的功能。

  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极为重要的,而且我们在鼓励发展的时候要知道它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最后,要使金融体系更贴近实体经济,我国金融体系恐怕要经历一个投资银行化的过程,要让所有的人,也许他不做,但是他要有投资银行的思路,投资银行的思路就是到哪儿去就看有没有好企业,你有了这样一个观点,你是依托投资银行的机制,还是依托传统银行机制其实已经是次要的问题,你只要能够认识什么是好企业,知道企业到底要什么,那你用什么工具去满足他这个需求,我觉得是次要的,中国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中国的银行不知道基本不太了解。当然互为表里的就是我们的金融从业人员需要有各个行业的专业人员,不能只是学金融的,不能只是学会计的、统计的。

  总之,我觉得在今天我们在新常态下讨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有它老的意义,也有新的意义,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很关键的时候,这个时候金融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主要作用就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因此我们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命题它的理论、它的实践、现在的问题、以及它的解决方向搞清楚,我们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文章关键词: 2015中国企业竞争力夏季峰会竞争力中国经营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千亿彩票收入仅400亿用于社会福利
  • 体育曝权健终止赞助泰达 易建联19分男篮险胜
  • 娱乐李威前女友晒旧照:我就是被你玩过的婊子
  • 财经五常勾兑大米官员充当掮客 销往中粮米业
  • 科技女子告苹果软件不可卸要求重设计系统
  • 博客揭秘: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有点萌(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与掏粪工生活20天拍片 高考分数线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齐俊杰:取消存贷比6万亿也出不来
  • 易宪容:A股暴跌后政府的维稳性
  • 马跃成:这几年楼市调控的那些成就
  • 董少鹏:改革牛与盲目看多不是一回事
  • 叶檀:中美妥协是进入自贸时代的钥匙
  • 凯恩斯:刘妹威不懂投资 乐视网低估
  • 郎咸平:用股市稳增长让经济更不稳
  • 徐斌:监管层不会逆牛市周期放大招
  • 朱大鸣:小城市房地产市场危机的真相
  • 邱林:日本人唱衰自己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