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强:农业产业化转型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

2015年05月31日 15:18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在22015中国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农业产业化转型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量增效。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在发表主题演讲。(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万明 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在22015中国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农业产业化转型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量增效。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在发表主题演讲。(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万明 摄)

  新浪财经讯 5月31日消息,由中国农业大学[微博]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的2015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于5月31日(周日)下午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报告厅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微博]在开幕式上表示,农业产业化转型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上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在发表主题演讲。

  以下演讲稿根据程国强演讲整理:

  “一带一路”与中国农业发展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今天的发展论坛。根据郭沛院长的指示,我对“一带一路”和中国农业问题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和交流。规定只有25分钟时间,我尽量把我想汇报的观点说清楚。

  主要汇报两方面内容:一是什么是“一带一路”,今年3月28号,有关部门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计划》,这里先对这一文件可能会有哪些影响进行简要分析。另外一个是分析“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农业的影响,根据我们的研究做一个初步的判断。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影响

  “一带一路”实际上是2013年9月、10月份习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来的。出访中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出访东南亚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这两个倡议连在一起简称“一带一路”。

  (一)什么是“一带一路”?

  究竟什么是“一带一路”?目前国际上对“一带一路”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也存在一些误读和曲解,特别是有人把它当做是中国对冲他们的战略工具。所以,正确解读和认识“一带一路”的内涵非常重要。我梳理了一下“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大概有这样一些涵义:

  首先,它是一个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不是实体和机制。那么什么是实体和机制呢?我稍微梳理一下,比如中国参与的一些合作机制合作、合作平台,大家都知道的有,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这些都是叫合作机制,是一种合作的实体,“一带一路”不是合作机制,也不是合作实体。

  再如目前美国主导谈判的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是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区域机制,我们的“一带一路”跟TPP、TTIP也不一样。

  第二,由于它不是合作实体和机制,因此它主要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如上所述区域合作平台,来推进合作发展;

  第三,它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所谓古丝绸之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古代丝绸之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事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透古通今,启迪当下,照亮未来。因此,我们必须弘扬古丝路精神,与各方共建民心相通之路、共筑共同发展之路。

  第四,它的愿景是,与各方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中国有关部委今年3月28日公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计划》,勾画把“一带一路”的基本走向。

  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三个走向: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波罗的海);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沿岸;三是从中国出发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两个重点方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大家看看这是我们做的图。

  实际上,这个构想就是要把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与极具活力的东亚经济圈连接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合作走廊,由此带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的发展,并且辐射到非洲去。

  那么,“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理解,“一带一路”希望通过打造世界上最大的区域协作发展平台,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通过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也就是说,“一带一路”最终的目标是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0多个国家跟我们已经达成共识,有的是已签订双边协议,有的表达要参与。“一带一路”不是个封闭的“小圈子”,是开放的,任何国家感兴趣就可以进来。

  按照已经达成共识的60多个国家来看,目前有4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63%,国内生产总值21万亿,占全球总量只有29%(2013数据)。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包含中国)贸易总额为13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5%。若不包含中国,其贸易总额9万亿美元,约占世界23%。由此可见,沿线区域经济发展还有非常大的潜力。

  2014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额达到1.12万亿美元(进口0.48万亿美元,出口0.64万亿美元),占我国货物贸易总额的1/4,根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年,这个数字会翻一番,突破2.5万亿美元。

  (二)“一带一路”的性质与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的性质,是共商、共建、共享。这就决定了“一带一路”跟美国的TPP以及“马歇尔计划”等有本质的区别。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从“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性质看,它跟美国在战后对欧洲主导推行的“马歇尔计划”也有较大的差异。

  目前对共建“一带一路”设置了四个原则:

  一是开放合作。简单来讲,不是说我们已经达成共识的丝绸之路沿线60多个国家才可以参加,而是说全世界所有的国家、国际组织,只要愿意,都可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是和谐包容。也就是,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是对古丝路精神的继承。

  三是市场运作。,即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市场的作用。

  四是互利共赢。要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其能。

  (三)“一带一路”做什么、怎么做?

  那么,“一带一路”做什么?总体来说,是做三件大事:

  第一,使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关键词是“设施互通”;

  第二,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关键词是“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第三,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关键词是“人心相通”。

  从近期操作层面看,要重点推进陆上六个经济走廊建设:即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怎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呢?重点是实现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联通、资金融通、民心相同”为核心的互联互通。其关键在于,要推进参与国家以及区域构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的制度安排以及人文交流。

  所谓政策沟通,关键是实现各方合作理念认同与发展战略对接,这是重要保障。所以我们DRC从去年下半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网络”计划,希望通过沿线国家智库合作,推动各国政策的沟通,把“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的发展战略对接。

  设施联通,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优先领域,“要想富,先修路”,包括修桥建路,以及油气管道、输电网、跨境光缆建设等。

  贸易畅通:即要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高水平自由贸易区网络。

  资金融通:重点是加强亚洲货币金融体系建设与金融监管合作。估计今后整个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所需投资,按照亚行估需要7000多亿美元,世行估计是要8000亿美元,而亚行与世行只能提供300-400亿美元,所有的国家自己筹措的话,也只有2000-3000千美亿,中间有巨大的缺口。因此,必须抓紧建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

  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包括教育、旅游、医疗、科技、文化等多层面的合作。具体就不展开介绍了。

  (四)进展:从构想走向行动

  目前“一带一路”已经从构想走向行动。

  首先,从许多国家最初不解、疑惑甚至是误读,到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并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亿赞普大数据发现,在沿线区域,不同区域表现出对“一带一路”的热度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其中,最热的区域是东南亚,他们最期待和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作;中亚和南亚紧随其后,他们最热衷和中国做买卖;而欧洲最关注的是中国的海外投资。

  其次,沿线重点家还达成高层共识。比如,我们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计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经济发展战略、蒙古的“草原之路”、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项目”等多国达成战略对接共识。印度近年也提出“向东行动”、“季风计划”,我们也要推动实现两国在发展领域的战略对接。

  第三,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与一些毗邻国家签署了地区合作和边境合作的备忘录以及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

  第四,加强与沿线有关国家的沟通磋商,推进了一批条件成熟的重点合作项目。

  第五,完善政策措施。比如,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发起设立丝路基金,强化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投资功能;推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开展跨境清算业务和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国家税务局退出税收优惠政策、国家质检总局推出促进检验检疫,等等。

  (五)“一带一路”的影响与意义

  综合来看,我觉得共建“一带一路”,有四个重大的影响。

  第一,推动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需要,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将促进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促进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西北、东北、西南、沿海和港澳台、内陆五大区块的定位与布局,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促进全面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提升内陆经济开放水平,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提供新动力。共建“一带一路”通过发挥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实现优势互补,带来更广泛的跨境贸易往来,大幅提升世界贸易体系的活力,这个过程也正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实现互利共赢的过程。“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和推进措施的实施,必将对沿线国家产生广阔辐射效应,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中国目前的资金优势、产能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转化为对外合作优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水平,让

  “一带一路”

  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外溢效应惠及更多国家,必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我们DRC根据这样的新形新要求,正在筹备成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旨在系统研究梳理我们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分享全球发展经验,实现国际经验中国化、中国经验国际化、知识分享机制化,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第三,将为促进亚欧非区域发展和人类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将致力于亚欧非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例如,根据基础建设的乘数效应,每投入10亿美元的基础建设投资,将新增3-8万个就业岗位,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5亿美元。如果今后若干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7000-8000亿美元能够逐步到位,其影响不言而喻。

  第四,有利于优化和创新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机制。按照总书记在今年“博鳌论坛”的讲话所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共建"一带一路"的途径是以目标协调、政策沟通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一带一路”不针对第三方,不搞零和博弈,不搞利益攫取和殖民扩张,它对世界上所有国家或经济体、国际组织、区域合作机制和民间机构开放。

  因此,"一带一路",既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有效衔接,又是对新型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机制创新的积极探索;既能缓解当今全球治理机制权威性、有效性和及时性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困境,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要求变革全球治理机制的呼声需求。

  因此,我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也就是,推动实现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既有利于以新的形式使欧亚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又有助于相关国家携手应对贸易保护、气候变化、贫困问题、极端主义等现实威胁,共同提供新的全球公共产品。

  二、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初步判断

  (一)农业的新挑战需要实施全球农业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究竟对中国的农业有多大的影响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新阶段对农业深刻影响,刚才锡文主任和柯校长已做深刻分析。我认为,目前中国农业,面临两个挑战,一是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形成农业成本“高地板”,而国内外差价越来越大,形成提价“天花板”,同时我们对农业的“黄箱”补贴接近加入世贸组织[微博]承诺上限,形成补贴“天花板”。这样,在成本“高地板”、价格和补贴“天花板”挤压下,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更大;二是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在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制约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压力更加严峻。

  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阶段保持农业的持续增长,主要有三个不能:第一,就是不能再靠资源超载、环境透支来扩大农业生产,尽管粮食实现了“11年”增,但是靠巨大的资源超载和环境透支的代价来实现的,这个不能再持续下去。第二,不能再靠增加化肥和农药使用来提高农业产量;第三,不能再靠直接的价格支持措施来刺激农业生产。

  不能再靠这些过去农业增长的基本措施和工具了,那么,我们靠什么?

  我觉得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农业进入观念变革、机制创新、结构转型、产业重塑的关键时期。必须改革创新:促进提质增效、节本降耗。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新型战略:提高统筹国内外资源市场的能力,构建全球供应网络。

  其中,首先要实现今后农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的观念变革。

  例如,今后国内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国内农业资源保障粮食安全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冲突愈发尖锐。目前中国土地资源自给率只有80%,在农业资源超载运行、环境代价高昂的条件下,只能满足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需求。也就是说,从国际市场进口10%的国内农产品需求,相当于用国外农业资源补充20%的国内耕地资源。过去靠资源超载、环境透支的巨大代价,实现了粮食十一年增,而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重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目前确大豆进口已经超过7000万吨,其他谷物进口也到1000-2000万吨。当然这其中部分进口有的是“有效进口”,是国内需要的;而部分进口是“扭曲进口”,是因为国内政策的扭曲,形成国内外巨大价差所引致的进口,并不能反映我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变化。

  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是,必须真正落实中央已经明确提出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4年中央1号文件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由过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调整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我称之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其要是“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同时,要求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

  但是,有关部门和专家注重解读“立足国内”的含义,对“适度进口”依然疑虑重重,对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目前还存在一些误读,甚至是曲解。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对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国内仍没有形成共识。

  (二)必须实施全球农业战略

  现在必须加快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安全保障的新政策。这要求在确立新粮食安全观的基础上,实施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初步的考虑是,在新常态背景下,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

  “两个并重,二元路径和三维战略”。

  两个并重,即粮食安全和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并重;二元路径,即立足国内,适度进口;三维战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要从全球维度、国家维度和家庭维度来规划。

  其中,从家庭维度看,粮食安全不仅要解决具体的吃饱问题,今后更重要的是保障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从国家维度看,解决粮食安全要真正把立足国内和适度进口相结合。从全球维度看,就是说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必须把中国的粮食供需问题,放在全球背景下的谋划。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全球战略。由此,我们早在前几年就提出,要实施“五位一体”的全球农业战略。

  所谓全球农业战略,第一,要全面布局境外农业投资,即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第二,要实施新型农业国际合作。除了走出去商业性的投资布局,我们还要推动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战略合作与支持,促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从根本上缓解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而且由此对冲国际粮食市场不稳定问题;第三,要积极参与和推动改革和完善全球农业治理,建立构建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全球农业新秩序;第四,要在全球推动建立农业战略贸易伙伴关系;第五,要谋划建立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心,掌握大宗农产品定价的话语权。

  (三)“一带一路”为中国农业全球战略提供支撑

  “一带一路”建设,将为中国农业全球战略提供支撑,服务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总体战略。“一带一路”最终要形成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区域经济合作构架,在这一构架下,促进形成国际农业合作新格局、全球农业治理新秩序。初步判断,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

  第一,资源互补。亦即有利于实现与周边国家农业资源的互补。通过实施新型国际农业合作战略,充分发挥相关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支持有关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仅有利于解决其粮食安全保障和农民增收问题,还能够扩大其农产品出口,增加全球供给,对我进口有利。

  第二,产能合作。促进与相关国家农业食品产业的产能合作。目前有人担心农产品进口过度对国内市场有较大冲击。如果通过农业食品的国际产能合作,把国内农业食品产业的价值链,通过投资、合作等方式延伸到境外,形成覆盖“一带一路”区域的农业供应链,这或许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这既符合沿线国家的利益,也是国内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市场互惠。在“一带一路”倡导的区域合作框架下,如果能够逐步建成高水平的自贸区网络,将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安全、稳定的区域农产品市场体系,使各个国家都能平等、安全分享经济发展、农产品市场增长带来的利益。

  第四,发展共赢。亦即,将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业共同受益、共同发展。例如,目前我国粮食进口主要来自北美南美,从周边、沿线国家进口相对较少。但是,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潜力非常大。如中南半岛的老挝、柬埔寨、缅甸,我们曾经根据调研做一个测算,只要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一点力度,三国的大米出口潜力可以新增2000万吨。而目前全球大米量只有3500万吨。这实际上颠覆了过去的一个说法,即全球大米贸易有限,如果说这是农业资源的限制的话,还不如讲是大米有效需求不足所致。我国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四省市,在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超载、环境代价高昂的情况下,目前粮食缺口仍然达2500多万吨。若“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化农产品市场,则可考虑将我西南地区与中南半岛的农产品市场对接起来,建立新型粮食保障体系。西南地区则可退出超载的耕地等资源,真正实现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中南半岛则可利用西南地区的农产品市场,推动其现代农业发展。

  (五)可能的风险

  当然,对于我国目前面临各种严峻挑战的农业来说,沿线区域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也会带来一些风险。首先,对一些竞争性农产品,包括大米等,过度进入国内市场,有可能会给国内主产区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其次,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结构性风险,如目前大豆进口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困惑。今后更高程度的农产品市场开放,是否对其他农产品,如主粮、饲料粮,还有肉食等产品,会不会出现类似问题?第三,企业走出去目前基础还比较薄弱,今后是否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承载实施全球农业战略所赋予的使命?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必须在政策设计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并提出应对之策。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文章关键词: 农业分析师粮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载458人客船在长江翻沉 权威解读5大疑问
  • 体育FIFA主席布拉特宣布辞职 演说:足球赢了
  • 娱乐梳理赵薇的人情流水与账面流水:友钱通吃
  • 财经中韩九成商品将零关税 不含化妆品
  • 科技北京交通委约谈滴滴:专车快车违法
  • 博客高级船长:东方之星倾覆原因分析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浙大学生实习路上离奇失踪九年生死未卜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叶檀:利率下行 股市慢牛是战略大局
  • 冉学东:PSL是输血地方政府另类管道
  • 说钱:汇金第二次警告 你听懂了吗
  • 刘光宇:地产开发商涨价无异于找死
  • 易宪容:A股投资为何成为无风险利率
  • 永新人:高房价是一种新型的剪刀差
  • 徐斌:央行有意抑制疯牛让空头窃喜
  • 马跃成:深圳房价何以再次起跳?
  • 吴国平:神创板有望超越沪指的逻辑
  • 易宪容:A股持续上行趋势短期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