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没有人能解决对农业的监督和计量问题

2015年05月31日 14:31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2015年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没有人能解决农业的监督和计量问题。上图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发表演讲。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2015年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没有人能解决农业的监督和计量问题。上图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发表演讲。

  新浪财经讯 5月31日消息,由中国农业大学[微博]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的2015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于5月31日(周日)下午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报告厅举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开幕式上表示,没有人能解决农业的监督和计量问题。上图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发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锡文: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当前中国农业问题的一些看法,刚才柯校长在这里很精锐的点出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的两大问题,一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需求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农业发展到现在还未见得能满足这样的需要。第二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成本在逐渐的上升。我想他点出这两个问题相信我们未来很长时间都要努力去解决好。

  今天给我的题目讲一讲当前农业行驶中的焦点问题,我想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当前情况怎么样,未来遇到些什么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有什么决策举措去解决这些问题。前不久大家都了解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调研就谈到,在我们四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现代化,这四化同步推进过程中,农业显然是一块短板,最薄弱的。根据努力的补高这块短板去解决薄弱环节,才能真正推进四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我想这个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刚才柯校长讲到这些年来,应该说农业发展的形势是非常好的,连续十一年粮食年年增产,农民收入年年增长,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没有的。我们2003年这一年全国的粮食生产量8614亿斤,去年总产量增加了12142万斤,十一年期间粮食产量增加了3500多斤,平均每年增产320亿斤。这当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在2003年的时候2622元,去年全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8元,增速是非常明显。

  但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大家也都感觉到农业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压力,这些挑战和压力来自哪里?其实刚才柯校长也讲到,我概括的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着三个同时在增长的这样一种困惑。这三个同时在增长,第一是这十一年粮食产量年年在增长,第二个增长柯校长讲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尤其2010年以来,我们进口的粮食数量在逐步的增长。第三个我认为同时要了解到我们全社会的粮食总库存也在迅猛的增长,三个增长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这里头实际上反映了很多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去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中央经济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做了演讲的分析,他提出我们目前面临的四个方面突出的挑战和压力。

  第一个就是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和谷物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使得国内的价格已经超过国际市场的价格,所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必然会更多的进入我们国内。

  第二个这种趋势还许多停止,因此国内的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在以更快的速度上涨,那么你国内农产品成本上涨的高,导致国内的农产品价格高,也会导致国外价格的农产品更多的进入中国市场,所以总书记叫做一块是天花板,最低增长价格叫天花板,我们现在已经顶破这个天花板了。国内的生产成本叫地板,那么很明显,如果天花板下压,地板上抬,我们中国农产品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窄。

  第三个问题讲到农业在世界各国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国家财产补贴,我们也同样,实际上我们真正对农业实行补贴,是从2004年开始。那么到了现在我们所运用的农业的补贴按照WTO[微博]关于农业补贴的标准来看,相当一部分产品的补贴已经在黄箱内没有多大的空间,有的已经突破黄箱的线,比如棉花、糖,很多的重要农产品等等。

  第四个这几年来,我们对于农产品产量的增长比较集中,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做的不够,所以农业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生态环境这盏红灯对于农业在不断的赶集,所以总书记概括了当前农业面临的四大矛盾,国际市场价格的天花板压力、国内农产品上涨地方财政的压力、黄箱补贴的空间压力,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的承受压力,这是我们未来要面对不同的压力。也可以这么说到了现在中国的农业又一次走到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需要我们把握好各方面的条件,分析好这种情况,有针对中国农业存在的许多问题。

  在这些问题,想解决每一个问题解决起来不是那么简单,我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实际上从我们分析刚才四个问题,我想具有根本性的农业生产成本问题,在当前来看,长远当然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均衡的问题,成本不断上升,你地板的就不断的上台,意味着突破天花板的越来越多。中国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对我们国家阶段是不可避免,因为经济快速上涨,人们的收入快速的提高,在这个背景下人民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成本价格,农村土地租金的价格都在快速上涨,尤其到进入新世纪在2010前后这个趋势比较非常明显,很多价格全面分析比较,最重要农产品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购价看这几个价格上涨,就知道我们成本上涨非常快。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全面开放粮食市场,全面开放粮食市场之后,为了避免出现普遍三农的的情况,国务院决定了在全面开放粮食市场的情况下,对市场紧缺的农产品在主产区进行价格政策,后到现在应该是第12年,价格政策一直保持着,但是水平并没有非常大的提高。2014年我们有两个,一个是小麦,包括春小麦,到现在2014年大家看到三亚小麦最低收购价1块1毛8,大概这些价格上涨了60%多,三分之二。2004年的稻谷收购价,早先稻谷是7毛钱一斤,去年的价格1块3毛5,2014年中晚籼稻是7毛2,早籼稻7毛,中晚先导7毛2,去年价格1块3毛8。粳稻2004年的时候7毛5,去年是1块5毛5,从这点价格来看,籼稻91%92%,粳稻价格大概将近100%。

  还说明这不是12年来的价格,实际上2004年制定最低保护价,最初四年价格没有变化,真正的提价是2008年开始,我刚才讲到的小麦价格增长的三分之二左右,稻谷的价格增长了100%左右,这个变化在2008年到2014年,价格如此的上升,使得整个价格发生明显的变化,一个的明显原来的变化讲最低收购价,慢慢最低收购价不断的提高,实际变成现在中国市场上最高收购价。

  变成最高收购价导致了两个结果,政府出了最高价,一定程度上政府成为粮食收购唯一的机构,市场不起作用。导致收进来的粮食基本在国家,都放在仓库,所以这几年为什么不同地区,在市场上加工企业经上都说不赚钱,收购价格超过加工企业和经销商承受的。

  第二个就是从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的农产品的价格明显,现在有一部分农产品超过国际市场,所以导致国际市场进孔量迅速的增长。刚才柯校长讲到进口数量的增长,去年年底各类粮食产品都加,去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亿吨,1042亿吨,大豆已经已经增长到7140万吨,进口量不了得,世纪初的不到,大概不足2000万吨,现在已经7140万吨。真正的用国际口径来讲粮食量倒反而是相对有限的,我们去年进口的三大谷物,大米占的比较多300万,小米和玉米各250万,去年进口的三大谷物合在804万,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并不高。加上进口的大豆合在一起,不到8000万吨,还有2000多万,其中500多万大麦,500多万高粱,500多万玉米,这些合在一起2000多万,这些产品那时候为什么不直接进口,过去我们进口大麦,现在实际上500多万大麦进口有一半已经进入饲料,高粱我们酿造需要的,集中用国产,没有用国际国际高粱,基本的国际高粱进了饲料。玉米酒糟基本进入饲料,800多万吨木薯粉主要是加工。你们看到这四个新产品,进口量的迅速扩大,表明了市场主体拿他来替代玉米的消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国内市场的玉米价格比国际市场高。

  玉米在最开始实行最低价政策,玉米和大豆当时都在没在这个范围之内,但是到2007年玉米的产销出现问题,市场价格出现下跌,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2007年第一次实行玉米的临时收购价。那么那一年临时收购价多少钱?平均就是7毛,黑龙江6毛9,吉林7毛,辽宁7毛1,这个价格倒去年变成平均1块1毛2,从7毛钱2007年开始到2014年也是七年时间,差不多涨了60%,国内玉米价格明显高于市场的承受能力也明显高于国际,这些产品越来越多被国际市场取取代,这个趋势到目前为止看有所缓和,今年国家公布的三大谷物粮食收购价,小米和稻谷,最低收购价保持在去年水平,农民也觉得他可以接受,什么原因?生产资料在下降,全球能源价格下降,目前农业总体价格下降,所以目前农民对这个价格还是可以接受。

  2015年价格没上涨,也未见得市场能够接受,我们现在面对很严峻目前很难没有遇到的问题,产出来能销出来,你自己的供给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人家也未免答应,人家要抢市场。刚才讲到三个同时增长,实际上国际上一部分低价格粮食产品进入了中国市场,同时把一部分高价的中国粮食产品挤进了仓库,这个局面短期可以,长期持续下去不行,人也不能说只吃不拉,控制也不能只往进不往出,所以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中国农业上面临非常突出进锐的矛盾,我们必须尽快采取针对性的办法解决。

  中央从前年开始清醒的认识这个问题,应该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大家都知道去年实行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大[微博]豆的目标价格改革,实际上就是在试图改变目前这样一个目标政策。从2013年春天经过一年的研究,2014年在新疆在东三省推出了这个目标价格改革,这个目标价格改革应该说成效显著明确。比如在新疆,我们2013年底的时候国家对新疆棉花临时收购价格,要保证农民的利益,每吨价格是20400,实际上国内市场如果考虑到进口的因素,转算市场的价格大概每吨企业能接受大概在13500左右,一吨棉花要差6900,长期这么弄国内棉商企业不愿用国内的棉花,产生的结果跟粮食是一样,国内的棉花收入进仓库,企业更多的进国际市场。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去年针对棉花的改革在新疆采取进行目标价格,目标价格实际上公布的一个预期价对农民公布的预期价,去年公布的19800,比前年的价格每吨降低了600块钱,这个价格比市场能接受的价格要高得多,你按照市场价格出售的棉花,如果低于这个目标价格,中间的价差由政府补上,实际上我刚才讲到真正农民能销出去的价格,大概13500,所以19800每吨给补6000。由于有这个变化,这个目标价格主要是在新疆实行,内地的棉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棉花不享受这个政策,你和市场价差多少这个不考虑。经过这反调整,新的棉花,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大概新疆的棉花种植面积和今年的面积和去年相比,大概下降了7%到8%。但是内地两大减幅都在45%左右,农民知道在这个地方种棉花不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效是明显的,里头还有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国家怎么确定每户农民卖多少粮,我怎么和目标价格补给你,这也是非常重要。

  去年一年新疆自治区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为棉花目标价格做出重大的贡献。国内的棉花维持在这样的水平是没有出路的,但是农民的利益也是不能不考虑这两个问题。

  还有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实行的大豆的目标价,大豆过去也不纳入最低收购价,但是从2008年开始由于考虑到农民,从2008开始国家制定大豆的临时收购价,那一年的价格定的1块8毛5,到2013年,临时收购价在座你们都知道2快3,今年的东北和内蒙古东北区,大豆价格国家考虑农民的利益是1块4一斤,比前年又提高了1毛钱,每吨是4800,每吨价格4800是农民,在座很多都知道现在进口大豆完税的价格大概不到3500,我们从农民收购的4800,收过来怎么办?也是很大的问题,这项改革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地区,也在积极的实行,情况比棉花复杂得多,棉花大家知道种的皮棉,容易种的皮棉没有办法卖给别人,只能卖给扎花厂,扎花厂进去了,棉花从扎花厂出来是有标准价,大包多少钱一包,多少钱一包,每个扎花厂出了多少植棉,出了多少皮棉。大豆就不一样,多少企业,多少中间都可以收购,所以农民搞不清楚,你到底卖什么,国家也搞不清楚你卖了多少钱。

  但是总的一条大家看到,从前年中央开始研究目标价格改革到去年一年的时间,今年在进一步往前推进,实际上是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能够使得市场价格为农民的生产行为发挥更重要的引导作用,我想这是非常重要,而且有一点大家也看到,最近财政部农业部,要从对农民直接补贴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拿出20%,从直接补到每家每户农民生产资料的价格,总额拿出20%,拿出20%干什么支持那些新兴的农业。而且这些20%财政部和农业部主导型文件特别强调,最好不要直接把钱分摊给农民,拿这个钱作为杠杆,作为贷款的担保或者保险补费的补贴,我想这些都是在探索面对我们这样一些问题,如何去解决农业面临的问题。

  我想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实社会上也包括政府,包括研究机构,也包括各类企业也都在认真研究,当然见仁见智,我听的比较多的大概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中国生产粮食主要农产品价格既然这么贵,为什么要生产,这样的生产给农民大量的补贴才这样生产,因此能不能大幅度的减少对农民的补贴,大幅度的降低国内的生产,更多的去进口。这是一种意见,补贴大概是多少钱呢?这个口径非常复杂,好像还没有一个部门把它讲全,我们现在所知对农民的四项直接补贴,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这四项合在一起大概1700元,我们财政部的补贴办法主要是按照农民现有基本农田数量,我们现有的基本农田数量是15.6亿吨补贴的总额这四项是1700元左右,一亩地100。其中种粮直接补贴大概150亿元接近,粮种补贴大概260、270亿元,农机具的补贴大概230、240亿,还有1000亿出一点头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总额。我刚才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中国补贴开始考虑。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种补贴,比如说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对畜牧业,养猪养牛也还有些补贴和奖励,还有一个库存不断的增长,所有粮食部门放在库里的粮食销不出去有费用。所以我们综合算一下,大概直接和这些重要的农产品,和农户生产的有关补贴大概在2500亿元和3000亿元。一说减,减多少起多大的作用这个要考虑。现在进1亿吨,据我们了解的正常情况,大概三大谷物的出口,每年的国际贸易高的时候也没有超过2亿8000万吨,正常情况不到2亿,大豆一年年产量大概2亿多吨,能用于贸易没有不到1亿吨,不到1亿吨,我们现在进7140万吨,70%的出口大豆中国都买过来,你还打算进多少?这个帐得好好算,进了之后,会不会对中国会不会产生影响,进一步进口导致全球粮价飙升,这些问题都要综合考虑。从一定意义上讲,从我们过去强调粮食必须自给自足,现在到进口量超过1亿吨,我们一共产了我们自己的口径去年12142万吨,我们自己的粮食产品60700亿吨,去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我们差不多国内的市场六分之一来自国际市场,搞了以后,国内会出现什么新的情况变化,这大概都要做认真细致的分析。

  第二种观点针对性刚才柯校长讲的,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太高,要大幅度降低成本才能使中国的农产品,怎么降低?不少同志都认为,最重要的出路就是做农业的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这样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因为大家看了农业发达国家,特别是新大陆地区的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家,像美国,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我们看看农场经营规模,真正生产粮豆农产品经营规模大概都在3000亿亩左右,1800亿亩,我们种现实不现实,中国还有这么多农民,让他们离开土地,干什么?去干什么这两个主张,确实都是针对了当前我们面临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价格水平没有竞争力,第二个就是农业生产成本过高。

  无论增加进口在经济上,还是扩大规模确实能降低成本,主意都是对的,针对性都是很强的,但是必须考虑很现实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解决都面对最现实的问题,农民怎么办?这么多农民上哪里去,还能干什么,他们将来的生计怎么解决,必须结合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在和国际交流中,很多经济学家农业学家谈到,对于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农业政策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政策,如果是一个单纯的产业政策,竞争不多就别去竞争,竞争不过别搞,农业的复杂性,尤其是人口大国的复杂性,你的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到你所拥有巨量农民,他们的生存生计和发展,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可能产业的效率提高,但是你引出的社会问题可能更多,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就显得非常的迫切。不是用一两个办法就可以把复杂的东西解决好。

  比如关于农产品的竞争力的问题,坦率说世界420个国家和地区,有几个国家有新大陆国家农业资源禀赋,有几个国家可以去跟他在这方面拼,因此世界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很重要的杠杆之后,没有一个国家不在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农业,当然保护过头,上算不上算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帐,你可以算进行结构调整,让你农民离开土地,让农民进城,这方面需要多大的成本,我们得把这块算进去。这一段时间大家都知道美国在进行TPP的谈判,其中美国之外另外一个最大的经济体日本,谈的之艰难不去多谈,就关系到美国让日本开发农产品市场,他敢吗?大家都知道日本的大米关税之高,全世界都清楚,这两年他平均进口的大米关税率都在770%以上,你说他放开大米进口,整个农业可能就是灭顶之灾,现在我们了解美国人没有说让他真开放,就让他开放22.5万吨美国大米进入到日本市场,这22.5万吨谈不下来,还在谈,我说我们这么轻易把关税放开,把关税配额制度放开,敞开让他进,什么结果,我想这些问题不得不考虑。

  最近规模经营毫不疑问能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能增加农民来自经营效率的这种收入,而不是主要靠补贴,也有这样的先例,我们现在农民的转移在工业化城镇化,农民转移到底到什么程度?不考虑这个问题,面对的问题更复杂,每年国家总局公布的常住人口的,每年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都有1500万人,增加到新的城镇人口中间,去年城镇率达到54.77%,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户籍城镇化人口才只有37%38%,目前统计的我们54.77这个城镇化率里头有18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和居住人口不对称。18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代表1360多万人,18个点多少。因此在我们国家有一个2600万多人的流动人口,这个流动人口有1亿7000万是农民工,也就是说差不多将近2000万农民家庭,这个家庭一定会带来三个,你可以算帐,在2亿6000流动人口超过2亿来自农民的劳动力或农业人口,到现在多少人融入社会,和市民享受当地的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没有多少。

  对于每一个刚才讲到2500多万农村劳动力农业人口在城里什么没得到,所以他的根农村就不能拔出来,他不敢丢掉他的地,他不敢扔下他的房,于是这给我们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规模经营带来很多国家没有的问题。中国农民确实是非常顽强,很有韧劲,他们在实际情况下,努力的推进产业进发。一方面我看到这些情况,可能我从事农业有自己的看法,最近报纸,去年很多媒体,很多专家非常鼓励是工商资本下乡到农村去大规模经营农业,很多工商企业家带着资本去了。但是今年我看到报道更多反映我们工商资本有能力拿地,无能力种,地拿下来,不知道咋种,跟那些西装革履谈起来,农民干的事我干不了,于是都去了,把地拿过来问题就来了,谁种?总经理会种地吗?公司白领会种地吗?都不会种,于是雇农民来种,他自己种的时候知道地是他的,打的粮是他的,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越是刮风下雨越往地跑,现在知道地租给你,是你的不是我的,我凭什么给你做。所以他有能力拿地,无能力种。

  我说句实在话,老板们解决对农业劳动力劳动的监督和劳动的计量问题,这个问题绝对是诺贝尔奖金,没有人解决得了对农业劳动力的监督和计量的问题,如果靠公司解决这个问题,坦率说一下,农民公社就没有必要解散,就接着搞下去就可以了。但问题是他不行,这样说并不是说工商资本企业老板在农业中就没有作为,问题是你别去想种那个地,你帮农民销售,帮着农产品加工地帮农民干干不了的事,你大有可为,这样的成功率非常多,如果自己不会种地,那你种地是种不好,即使到2万亩家庭农场,到南北美洲到澳大利亚去看也是自己种。

  中国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努力寻求新的出路,一部分农民就把土地扭转,扭转给别人种,扭转规模不算第,农业部统计去年年底我们扭转的土地超过4亿,从这个角度去讲,大概要占到农民承包土地总量的30%以上,那你去算一下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我算过,大概是这个数量,跟转移出来的人口差不多,发生扭转的农民家庭大概在6000户万以上,有的全部转移,有的转移一部分,我们农业部的统计在那儿承包土地的土地农户总量多少2亿4000万户,原来6000万户转移的土地。

  这里的扭转大体上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亲朋好友,我出去打工,我把地交给你,对扩大规模的效益有一定作用。第二种有些公司企业去了,认为我来种地,农民都能种我种不了,上万亩圈下来也有,圈下来,不搞非粮作物,如果不搞非农经营,很难赚得到钱,你去了转了一圈赔了一部分钱,真正在那儿坚持在土地上努力经营的公司企业数量越来越有限。第三种是农民自己创造和发展,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这种方法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农民独创的经营办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地多的地方有地多的办法,地少的地方有地少的办法。

  我自己在黑龙江当过十年书记,当年下乡在黑龙江在那儿种了十年底,我知道总体中国来看人少地多的地方,现在去看,黑龙江中水稻的收入不低。我到五常去看,农民的合作社种水稻,土地入股,大部分出去打工,采取现代化机械化的办法统一经营,大概一亩水稻一年的纯收益可以在1100块钱,这个收益相当高,让农户自己种种不出来。黑龙江非水稻的城区,到齐齐哈尔的克山县去看农民合作社,搞到2400多农户把土地入股,总的土地总量5400多亩,但是真正在那儿种地是合作社决策班子再加上雇佣的农业机械手种5万多亩,5万多亩地平均到年终每亩地给农民的分红在800块钱将近900块钱,一年一季在东北这样的地方,一亩弄到800块钱,一户人家大概17、18、20来亩地,不用干把地入了社,一年一万六七,完了自己再出去打工,收益就非常好。你去看那个地方农业生产的工具理念操作方式,我敢说一句,包括全世界也没有比他更先进,能达到这个水平,这是地多的地方。

  地少的地方同样,比如我是上海人,上海多少地,但是他的家庭农场也搞的红红火火,最早上海2007年在上海东江区上海的家庭农场,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了,在农村的劳动力不到3%,不到4%,于是土地要扭转,扭转村组织乡镇组织帮想着办法土地集中,交给愿意种地能种好地的农民,有很复杂评选过程,一定要先出你能种好,才可以种,家庭农场的规模我觉得也很有意思,2007年开始搞,平均每家农场的规模137、138亩这么一个规模,搞了七年,我去年去看,规模没扩大反而缩小,去年平均规模是117亩,我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跟农民谈,跟乡镇领导谈,非常有道理,你看在松江这样的地方,如果种地不一定种粮食,这个地一年两季,一年一季水稻,一季小麦,两季的纯收入在800块钱左右,你可以算,将近120亩的地,正常情况两人种这点9万6,纯粹种粮的家庭农场平均夫妻两个人收入11万,11万是指什么概念?11万一个劳动力的收入,大概50多岁的老两口,11块钱一个人5万5可支配收入,实际上他的收入要比这还好,因为住在家里菜自己都解决,你去看一下上海统计年间,城镇局面去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4万5,也就是说两个人种地可以收到11万,城镇两个人工作年收入9万,但是农民这活就比城里不差,于是很多农民就开始考虑,我干嘛出去打工,我打工又要背井离乡,又要遭人白眼,家人管不上,我为什么打工,我不如回来种地,有竞争规模就扩大不了,再缩小收入下去没人干,实际找到一个均衡点,这个均衡点什么,就是让种粮的农民季婷农场的人均收入不低于外头打工,甚至不低于本市的城镇居民收入。

  这个过程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前年去日本,日本正在推进搞人地计划,日本面对的人地矛盾非常突出,现在还有200来万农民,但是问题每次见到日本的官员来说,麻烦来了,为什么?他现在被称为农民的这些人,人均年龄超过67岁,还有几年干头,他要开始推进青年农民去种地,最基本得让他的收入不低。所以日本现在有一系列具体政策,但有一个目标非常明确,让未来的农民种地的话在平原地区种水稻不低于20公顷,20公顷300亩地,我们当时谈的时候,我说你怎么定得出来20公顷?他回答非常简单,只有20公顷的稻田,这个农民种了20公顷的稻田,他的年收入达到600日元,就是日本家庭平均收入,达到这个水平就可以了,600万合我们30万块钱。所以上海松江农民和基层干部考虑问题和日本想的差不多,到这个水平行了,因为中国人太多,地太少,我在中央调查,为什么扩大不了,他们都各讲各的道理,农民跟我讲的最好,主任你不想想,你要有一千亩地,租给一个人让他一年收入100万好了,还是把100亩地建成10个家庭农场,让每个家庭农场年收入都达到10万,这个问题已经超过经济领域,深深涉及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正是在这个情况下,中国的规模经营非常有特点,你要去想走新大陆国家,南非美洲澳大利亚,我估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因为把农民大规模的减少,跟美国人说起来,我说美国现在200万的农民家庭,他耕地比我们多,我们2亿4000万农民家庭,什么时候跟他一样少呢?于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中国的规模经营要有自己特殊的方式特殊的道路,这其中特殊的方式和道路,我讲了农民创造的土地入股的合作社,出去托管,其中隐藏的一个含义,不要看人多地少,采取一定的经营方式创新,我照样可以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装备,这是一点是做得到。

  讲黑龙江农民种水稻很赚钱,因为他人地多,我曾经到黑龙江看到,他们号称天下大地块,1万6千亩地,稻田要1恩万6,大家知道这么多不容易,必须搞得很平,不弄平水上来,稻子淹死了,那边还干着不行了,所以稻田要弄平。弄这么平拿什么办法?当时世界银行[微博]的行长,他去看过,他就很奇怪,这么大的稻田,怎么弄平,这块地1万6千亩,我们买了美国机器的,他觉得很奇怪,我们买的激光平地仪弄平了,他说激光平地仪在美国哪怕是农业用的,那是修飞机场用的,中国农民好用,用上就好了。你想想1万6000亩,30多户农民,一户农民在这里头将近都是400、500亩,就是20、30万块钱纯收入,他什么先进机器不能用,都能用。5万5000亩的农场,我坦白说一句我跑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我还没看过有这么大的,5万5000亩地,但是我们那儿有,所以他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机器都能用。

  松江这个农场100来亩地怎么办?松江人有松江的办法,他也用世界上最好的农业机器,40户农民,这其中有7户农民农业机械水平想到高,就这7户农民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愿意加入这农机合作社33户农民不用买农机,我给你服务,这7个农户实际作业5000亩,马上解决这个问题。再比如说现在麦收马上开始,我们每到麦收季节大家都看到的,一共组织50万台粮食收割机,其中有30万台收割机要跨区作业,什么叫跨区作业?最大的跨区作业,我们冬小麦收割最早是河南省的南阳,麦收最晚就是黑龙江春小麦8月底,那边5月底,那边8月底才收,通过严密的组织方式,把黑龙江的粮食收割机通过火车运到南阳,你说这个农机效益多高,服务多少没有农机的农民,你买他干嘛,几亩地怎么现代化,通过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弥补了我们经营模式不足的。日本的农业官员经常跟我讲,很感叹,日本农业化水平不低,经济效率很低,政府给每个农民补贴,买了很多机械,但是每家每户就那么一点点地,买一个机器,用两三天扔那儿,怎么有效率,现在定了一个办法人机计划,要求老年农民把土地出租给年轻农民,政府给你补贴,补贴完了,你不许把这个地收回来,面临什么问题,农民老了是老,家里所有的农业机械都全,老年农民在那儿种地相当程度不是为了收入,实际是为了生活更加有意义,你把他地拿走,补贴给他,他闲在那儿没事跟怎么办?又担心他们机器,他又闲着没事干,把地收回来,他定了一个规定,日本的农学省你如果接受政府补贴,把土地租给别人使用,你必须把自己家里农业机械自行销毁,什么代价?农民好几个官员,你们这么好的经验不给我们介绍社会化服务,早点知道不这么干,现在已经投进去,要走出一条中国特有的道路,而这条道路坦率说农民正在努力的往前走。

  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尽管中国的农村有很多不同于新大陆农业的制约,特别是我们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改变不了,这种情况下不能说中国农业不能现代化,中国农业不能降低成本,不能提高效率。实际上成功很多,所以我想在这个背景下,一方面立足国情,一方面好好利用国际贸易WTO的规则,从我们自身的实际出发,我想我们一定能找到我们可以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办法。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文章关键词: 粮食生产陈锡文农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载458人客船在长江翻沉 权威解读5大疑问
  • 体育法网-小德首胜纳达尔 NBA-浪迹总决赛
  • 娱乐范冰冰李晨甜蜜遛狗狗 张馨予涅槃斩情丝
  • 财经日元对人民币入狂跌模式 赴日扫货正当时
  • 科技杨元庆内部讲话:我为什么换移动的头
  • 博客东方之星船长该不该弃船逃生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深大宣传片女主走红 网友惊呼女神(图)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水皮:4000点的神创板是谁的
  • 叶檀:A股国际化是真是假?
  • 鲁政委:中国货币错配问题值得关注
  • 齐俊杰:别盼着房产税 你根本交不起
  • 向小田:五大利好支持A股冲六千点
  • 易宪容:房地产无风险收益不可持续
  • 徐斌:利多股市的宏观因素都出现了
  • 魏凤春:A股大幅上涨后调整比较暴力
  • 陶冬:美联储的下一个动作
  • 余丰慧:为何银行卡年费需申请才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