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学习型中国-第七届企业资本论坛”于2015年4月24日-26日在北京举办。上图为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经济学家左晓蕾[微博]。
不要用过去的思维方式分析新常态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叫新常态经济的创新驱动。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用新常态的逻辑来认识新常态经济。第二,创新是新常态经济的增长驱动力。第三,互联网+的创新思路。
先讲第一个问题,用新常态的逻辑来分析新常态经济。近几年很多声音说中国经济下滑,要硬着陆,我认为这个分析是没有道理的。新常态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两位数的增长变成了一位数的增长。从高速增长转换成中高速增长,这是大家的共识。
所以一季度数据出现7%增长的时候,这很正常,很符合新常态特征的增速,而且跟两会设定的增长率完全一致,但是我们看见舆论是怎么分析的呢?7%的增长是7年来的最低,7年来的最低跟谁比,你在跟过去的增长速度比,在跟过去的发展阶段比,你的思想方法,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判断完全不是新常态的逻辑,你没有进入新常态。如果用新常态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来分析7%的增长,我觉得跟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性的特征完全一致。
另外,老是在说稳增长,我觉得很不合适。既然你已经是中高速增长了,你还要稳什么?你要把它稳在一个什么水平上?要稳在更高的水平上?这还是没有走出GDP增长或者过去高速增长阶段那种基本的思路和思维模式。
另外,一季度工业增加值也是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数据。一季度工业增加值是6.4%,当然过去最高的时候增长是百分之十几、二十几,近几年进入新常态以后,基本都是在百分之八点几和九点几的水平上增长。但是你要注意,首先谈的是增长,不是下降。更重要的是,我们说新常态是转型经济,最重要的结构问题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工业结构上,工业结构的调整,经济转型的重点和关键就在这个地方,在转型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在调整的时候,对这些产业的投资一定是会下降的。同时,新的合理的产业结构正在形成,但是需要一个过程,可能不是同步的。对于合理的产业结构的投资增长,可能还不能很快去覆盖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投资的下降。所以才出现了所谓的三期叠加的问题,在转型过程中间,我们会受到影响。
这中间最重要的就是工业结构,第二产业的结构,它的调整带来的问题,所以这也应该是一个早就知道的事情。用不着拿着第一季度的数据,拿着每一季度的工业增加值的数据,单边地去强调它对经济下滑的影响,去强化这种影响。因为我们早就知道,如果你单边去强调,你还是在过去的思维方式。
因为工业增加值非常重要,它下行了,我们投资就会下降,投资下降了,经济就会下滑,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去稳增长。产业结构还没有调整,在这时候加大投资,一定是在固化过去的产业结构,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因为你还在用过去发展阶段的那种增长方式,所以带来的就不是新常态的那种要强化转型,要强化升级的做法。所以对于工业增加值的分析和判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非常大的误导。因为它的下降,所以带来恐慌式的经济下行、崩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误导、误区。投资增长一样的道理。
还有一个对数据的问题。过去第二产业是所谓的支柱产业,所以我们非常关注第二产业的数据,而忽视第三产业的数据。但是新常态经济不一样,第三产业实际上是从前年开始超过了第二产业,它的增长速度和它占GDP的规模都持续在超过第二产业。但是我们的分析思路、对形势判断还在延续过去方式,忽略了第三产业的变化,而强化对第二产业调整的恐慌性的心理,对第三产业的忽略也不是新常态的分析。
另外是消费增长,现在消费增长非常平稳,为什么这个下降,那个下降的时候,消费还能平稳呢?这里头要注意到在新常态阶段,我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首先消费增长从生活必需品向高端消费品在转变,比如汽车消费、信息化、智能化的消费,还有品牌消费。我们去年和前年在国外品牌的消费大约是1200亿美元,差不多接近8000亿人民币,比我们2013年公布的军费开支还超过了100多亿人民币,我们有这么大的海外品牌消费,所以消费的结构发生变化。
另外也从物质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在转变,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旅游度假,我们出国人次去年超过了1个亿。
另外消费的方式、购物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电商模式,线上购物,创造了很多新的消费,这个非常重要。我们有一个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微博]增长的很快的消费,这中间有60%可能是把线下的消费变成了线上消费,有40%是创造了新的消费。因为它可能价格比较便宜,所以创造了一些新的消费。
在投资下滑的,出口下降的过程中,消费平稳增长,跟这个有非常大的关系,另外也跟我们居民的收入在不断增长有关系,这是支付能力。消费的平稳增长,包括未来在这样的变化下,推动它更平稳的增长,这是非常重要的,不是简单的显示经济三驾马车中间的一个,它是对稳增长起了消费部分的作用。
经济是一个总需求的概念,当你的消费在稳定增长的时候,一定会拉动有效投资需求增长。因为消费总要有产品,无论商品还是服务,都需要再投资,都需要重新在经济中间产生循环效应,所以它会拉动投资,服务消费增长会拉动服务业,有不同层次的消费增长,有不同层次的产品再投资,不同层次的服务投资再发展,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看到这一点,这个循环的经济规律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对出口来说,大家也要用新常态的逻辑来分析。我们过去高速增加的出口跟劳动力比较优势有关系。在新常态下,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跟踪,加工贸易正在转到劳动力更有比较优势的地方去了。如果这些企业走了,带来出口增长变化完全是新常态带来的影响之一,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这种变化呢?当年人家转移到我们这里来的时候,是经济规律,今天从我们这里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也是规律性的变化。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没有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出口很少。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大规模的出口,在2013年已经超过美国,贸易总量超过了四万亿,在全球贸易总量占比达到了11%到12%。你不能都是出口,因为一定得有人进口。如果都变成你自己出口了,你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有比较优势,如果都是你出口的话,这个贸易一定是没有效率的,一定是做不起来的。我们不能再用过去一些传统的方式去推动出口,那你又在固化产业结构。所以用新常态的思路来接受这样一个变化,最应该做的就是出口新的、更高端的、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来推动增长。
这是我们最关注的一些数据分析,我想说的是,我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思想方法上,一定要用新常态的思想方法,你才能比较正确的去认识新常态,然后才能够去适应新常态,最后才能去把握新常态。否则的话,你可能会误导。
不应把央行[微博]降准理解为货币宽松 仅是正常货币增加
我再稍微简单说一下,怎么样用新常态的逻辑来分析判断短期的政策,其实新常态是常态,不是危机,所谓常态是区别于危机的,我们早就确定了新常态经济所谓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基本原则,第一宏观政策稳定,微观政策要活,长短结合,市场为主,民生改善,它不是危机的状态,大家讨论宽松政策,这是危机思维方式,这是不对的,对政策的判断是不准确的。
比如刚刚第一季度,我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平均我算了一下,大概是1.5个百分点,对银行来说。放出基础货币是1.2万亿,很多人认为是货币宽松,我不太同意这样一个说法。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是正常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它为什么要动用存款准备金这样一个工具呢?因为我们一季度的资本账户是逆差,逆差是什么意思呢?外汇账占款是负增长,没有资本净流出的状况,也就是中央银行没有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加去释放人民币,不但没有,还是减少的。但是经济正常运行是有货币增长需求的,正常的时候都是要增长的,而过去2007年到2013年,平均每年的外汇储备增长是四千亿到五千亿,用当时的汇率,每年人民银行[微博]所放出去的货币,外汇占款平均是3万亿左右。
去年这个情况改变了,去年外汇储备增加了1080个亿,各种各样的原因,资本流向在改变。放出基础货币是六千亿,跟过去3万亿相距很远,过去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一般就是边际上的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它没有大规模启动这样的数量工具,因为它的外汇占款很多,外汇占款足以去满足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满足经济运行货币需求的增长。
去年什么降准了?因为外汇占款投放大幅度下降,今年情况更是这样,他负增长了,所以它全部的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都必须靠其他的工具,不能靠外汇占款,所以1.2万亿跟我们过去几年的外汇占款投放规模完全一致。大家如果把它判断为宽松的货币,可能是种误导,宽不宽松,跟它制定的政策目标来比较。第一季度增长11.6%,货币政策目标是12%,所以跟货币政策目标相比较,它怎么会是宽松呢?它是按照既定的目标来进行。
至于未来货币政策会怎么变化,我觉得还是要看资本的流向。如果外汇账款还是缩小的态势,它再降存款准备金率是有可能的。如果按照旧常态或者危机思维的方式,认为是因为经济下滑,所以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觉得这个判断是不对的。我认为它就是一个新常态的增长速度,它有正常的货币发行量,因为资本流向的改变,过去一些数量化的工具,外汇占款最大的数量化的工具不能再继续使用,它就启动其他的数量工具。
中国和美国的数量工具很不一样,美国启动量化宽松就是危机政策,就是危机拯救,因为他是靠利率来调整的,正常情况下靠利率来调整的。但是因为在危机的时候,利率调整根本不能起到作用的时候,他就量化宽松,他是危机拯救。但是中国从来都是数量工具在调整货币政策,因为货币供应量是一个货币政策的目标,不是靠利率调整的,从来都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外汇占款也是数量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的也是数量工具,存款准备金率也是数量工具,所以这个跟美国不太一样。如果这样判断,危机思维,或者过去的思维方式的判断,你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判断是不对的。
对于2015年的经济形势,我认为它会呈现新常态的平稳增长。我不是很担心,如果我们都已经真正进入新常态的话,我们的决策,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改革,我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会跟着新常态的特征去运行,所以我认为2015年经济呈现新常态的平稳增长,中高速的增长,如果没有黑天鹅事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对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应该主动去认识新常态,这样你才能符合新常态,要主动求变。企业感觉很不好,为什么呢?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按照过去的思维方式,他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因为各种各样的变化,过去就是加工贸易,人家一个订单,我加大投入,劳动力匹配就生产,生产了就出口了,或者别的产品也都是一个简单的扩张的方式。但是现在不是了,我该怎么做呢?如果没有新常态的分析思路,没有认识到新常态中间各种各样的变化,就不知道该做什么。
第二,过去盲目扩张,盲目扩张以后,现在产能过剩,像这样的东西一时半会也调整不过来,也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去调整,有这样一些恐慌。
第三,前几年通过一些资本运作赚快钱,包括理财,包括房地产,现在希望赚更快的钱,与这种心态也有关系,很少去注重实业的发展。对企业家来说,应该下更多功夫去思考转型,应对挑战,适应新常态。未来中国经济如果要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一定要有持续的一些发展,而且企业一定是发展主体,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企业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我们的企业没有跟上未来,问题非常大,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学习型的企业家们一定要主动求变,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快一点,把后面一些思路跟大家讲一讲。
第二个想要说的就是创新驱动是新常态经济的新动力,要求变,要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为什么不是要素驱动,为什么是创新驱动呢?因为新常态是转型经济,要从依靠外需转向更多的依靠内需,还有从高投资转向投资和消费合理的比例的增长。要从二产为主转向二三产并进,要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要从劳动密集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转型。
转型要有动力,动力在什么地方呢?是增长环境和条件变化。过去我们也提了很多年的转型,为什么转不动呢?很重要的原因是跟改革不到位有关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素驱动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很大的瓶颈时期,要素驱动不断减弱,增长的规模效应递减。还有PPI老是负增长,说明上游产业不赚钱,也说明劳动密集、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走到了转折的关键地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重要战略
如果不是要素驱动,我们是什么驱动呢?经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全要素增长,什么是全要素增长呢?除了投资和劳动力以外,所有的那些能够带来经济推动的因素,他们的改善推动了经济增长,这里面包括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更复杂的劳动分工,包括更高的人才素质的匹配,还有制度的改革,最终它是提高劳动生产力,重新来优化配置资源,所以在这里头最核心的不管是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还是制度的改革,都是要创新发展。全要素的增长就是创新驱动,当新常态的经济遭遇要素下降的瓶颈,新的驱动力一定要全要素推动,一定是创新驱动。所以新常态经济是创新驱动型经济,这就是简单的逻辑。
我这里想说一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这个战略跟我们创新驱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措施,是想借助大众创新,共同探索新的产业变革。过去搞新兴产业是领导驱动型,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光伏。
我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用大众的智慧,共同探索新的产业变革的趋势,摸索它的规律,然后发掘,培育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满足分散化精细化的市场化需求。我们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处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前期,第三次产业革命就是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加上3D打印机为特征的这样一个变化,未来的市场可能是个性化需求、个性化的生产方式,是这样一个变化的态势。
新的供给创造新的市场,创新可能是在这样一些前沿的领域里头的发展,也有利于我们传统行业的产业升级,这个我不细说了。
还有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调整,过去技术创新、技术转让都是大企业进行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时代,很可能这种技术转化,新产品开发这个模式,就是所谓的生产组织形式,可能由小企业来承担,所以非常重要,有利于推动体制改变。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创新驱动为什么是新常态经济的驱动力,为什么转型经济是创新经济。
最后一个问题,所谓新常态经济的互联网+思维,是我们企业可以操作的,而且一定要以企业为主,才能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创新增长。
为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因为互联网的渗透非常厉害,现在中国有6.5亿的网民,有5亿的智能手机,别的国家真的没有我们这么大的基础。互联网的思维,互联网的创新,确实是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打破了很多行政的物理上的障碍,垄断也好,行政制度性的障碍也好。比如阿里巴巴,在贵州,在青海,在西藏,你都可以买东西,当地不让你进去,你管得了吗?我就买了。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当这个市场变成一体化的时候,这个消费市场的扩大是不得了的。互联网+的思维走进各行各业,最后就是满足个性化需求
后面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中国高端制。我们劳动力比较优势虽然消失了,但指的是低端制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高端制造附加值就很高了。原始创新可能企业做不了,但是我们的大学,工科院校,科学院有专门的高端人才,他们可以做研究,最后我们让他跟企业合作转化,我觉得是革命性的变化,这里头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制造业可以走出去还要引进来,还可以跟很多开放式的战略合作起来,协调发展,合作发展。制造业的技术转化、开发、制造,可以进入各个制造业的领域,因为它都是零部件组成的,我们可以在各个领域发展,只要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创新发展,一定是企业为主的,如果企业家能够真正的在这中间实现转变,把握机会,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中国走出低收入陷阱,全面小康,我觉得都不是梦想,而是必将成为现实。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