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曦:不要像管理国有资产一样管理知识产权

2015年04月11日 12:44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第二届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国际论坛”于2015年4月10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上图为复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曦。(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第二届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国际论坛”于2015年4月10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上图为复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曦。(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第二届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国际论坛”于2015年4月10日在复旦大学举行。上图为复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曦。

  以下为演讲实录:

  周曦:我代表学校简单介绍一下学校在产业化过程中的积累和思考,首先我们认为在中国做创新,本身我们的思路或者模式上面也要有创新才行,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中,中国一直处于不断的创新、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但是经过30年的积累,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深水区,原先的一些模式可能不再适用,靠我们的人口红利、靠我们不顾环境带来的一些发展已经不能再使用。现在大家意识到要通过科技的创新,最成功的就是硅谷模式,它引领全球的创新浪潮。我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包括中央政府也意识到这一定,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动力。

  肯定是需要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创新,怎么去做?产业界可能是从盈利的角度去做一些微创新或者做一些产业方面的整合创新、模式创新,而国家把很多的基础创新、科研创新的任务都交给了高校,或者一些科研院所,或者一些研究机构。但是中国这么多年大量科研经费的投入,对产业的促进和影响产生的效果又不是那么明显。大家也在评估30年来,我们的创新到底产生了什么?肯定是不满意的,所以我们要改进,要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因为中国是政府主导的,总是要以政府为主来建设某个东西,而不是让它自发去产生的。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多嘉宾说到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资源错配,最终达到的效果又不那么明显。那么我们建议,高校肯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是光靠高校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我们只是产业创新的源头或者一部分,后面需要很多资源去支持它,除了政府的立法政策,包括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环境,包括资金、场地、土地、人才等等各方面的投入,还是需要社会资源共同的参与,才能真正建设一个创新中心。

  前面很多专家谈到了政策、资源等等,我想更加强调一下,一个是需要有一些Talents,的确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胜任或者适合做这一块,就需要我们从教育上把人才培养成不止是去打工,或者他不只是一个专才,而是要把他的本质和本能发挥出来,刚才有一位嘉宾谈到了,为什么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面的很多考试都很优秀,但是最终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人才上面,中国人都很稀缺,把创新跟高校教育结合在一起是需要探讨的。

  还有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合作,大家把各自的平台都开放出来,高校有高校擅长的,产业有产业擅长的,政府有政府擅长的,要资源互补才能真正促动创新。这是我们这么多年做下来的深刻感受,在中国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我们的政策很好,我们的理念很好,但是这个过程中由于资源没得到整合,最终的效果不那么明显。

  比如我们讲创新应该是无所畏惧的,应该是不受规则限制的,跟我们所谓的规范管理可能就会有一些矛盾。但是高校或者很多国内资产的总值大量在国有资本上面,大家按照国资管理来说,它又不能够承担风险。高校很保守,最重要的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体系只能保值增值,没有任何经营行为是没有风险的,是只赚不赔的,如果还是按照保值增值的方式去管理国有资产,只会让所有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人员成为一个代理人,而不是一个主人,他只能裹足不前,只要不亏就行了,少量赚就行了,所以他不会承担风险去创新,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可悲的现象。我们看到一个统计数据,大概是2013、2014年,整个上海所有国资企业的体量是大的很,远远大过华为,但是所有国资对创新的投入不及华为一家公司的投入,造成了国有资本的很大浪费。

  第二个要改变的就是知识产权的管理,如果还把知识产权当做传统的国有资本来管理,真的就费掉了,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是逐利的,大部分的知识产权其实只是为了申报项目完成指标数量,真正有用的东西,很多人会把他留在自己的脑子里,或者以后自己到外面创业,我们的体制下面产生的知识产权有用性是不高的,由于国家投入产生的知识产权还是国有的,直到今年才刚刚解决了50%的收益权奖励给个人,对比以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跟国外比是落后很多,北欧是直接把所有的知识产权直接授权给个人,个人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社会只要税收和就业。美国也有很多创新的做法,但是中国在这方面还很落后,我们还把它当做国有资本去管理,它只是一种虚拟资产,任何一种知识产生以后,你把管头管脚的话,三五年之后它就没有资产了,它就灭失了,知识产权一定要开放,最好的方法,我们也提了一些建议,包括去年人大来调研,我们就谈到了,最好规定它的属性还是国资,但是它跟普通的国资管理方法不一样,或者限定一定的时间,比如说三年以内,如果国资的体系没法把它转化,你就应该无偿授予这个专利发明人去转化,只有他转化了才能对社会产生价值,如果你老是把它当做国资在那儿供着,没有任何价值。

  第三个要改变的就是人才的流动,或者对人才属性的松绑,刚才嘉宾谈到的,我们要允许这些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自由流动,能够在不同的身份下参与创新创业,能够允许他有兼职的行为,只不过一方面要规范管理,但是一方面要鼓励。

  之前将近20多年,国家一直是鼓励我们的老师或者学生去创办企业的,但是今年慢慢开始有一些要管的趋势,当然一方面促进了新的规范,但是在这方面,我感觉还是没有完全放开,因为你只要一管,中国人的政治思维都很浓,他会看风向标,你虽然鼓励他万众创新,但是这帮人又要规范他的所有行为,他就会选择我不去做,因为中国的政策不连续,很多人都怕秋后算帐,你现在鼓励他做了,但是过了一些年,当我的规则变化的时候,或者当政权更替的时候,出现新规则就会倒算,法律里面很多东西都是有时间年限的,说五年或者多少年以后就不追究了,但是中国的政治体系有很多东西是没有时间限制的,造成很多人有心理压力。

  我讲的主要就是这三点,才能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冲突,一定要让国有体制跟社会接轨,而不是固步自封,还是按照国资的方式去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共享、价值的方式才能够把中国所有的创造力激发起来。上海建设国际创新有很多它的优势,它的经济、人才、教育、开放度、资金支持各方面都是很好的,但是它也有一些瓶颈,现在商务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原先上海对于支持草根或者支持早期创业的权利,说实在话有些方面没有北京和深圳那么好,我们更多看中的是大企业,高大上的东西,对于早期的创业者有的时候服务的不是很好。我们的一些校友和老师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不同的体会,左边是张江高科技园区,第二个是我们在复旦周边,杨浦区最近要推动的江湾创新走廊,它是高校自发形成的,是政府引导的,但是张江是政府主导的,张江有点像硅谷的代表,它有很多政策和资源的集聚,主要是生物医药、IT、IC等等领域,但是它主要是产生一些高大上的企业,或者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也有不少创新企业产生,各种资源都有。那么在江湾这个地方,它相对来说分散一些,我们的老师各方面的感觉就是更自由一些,虽然没那么多的关注,没那么多资源,但是是人自然而然集聚在一起的,我们看一下旁边的创智天地,聚集了整个上海校友和大学生创业40%的团队,只有少部分人拿到了政府的支持,但是大部分人说就算没有支持,没有紫云,他们是凭着自己的热情创业,这两种感受是不一样的,在张江大家是奔着政府的支持去的,而且那边是看大企业。但是在杨浦就是更加草根一些,更加自由一些。

  复旦的优势,学校也是希望把一些学科整合在一起,复旦目前产生的企业也主要是它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生命科学、医疗健康、IT、IC、环保材料等等领域。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碰到一些问题,第一个是希望有专门针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公式化的平台,能够把老师积累的知识产权更好地去转化,而不是像现在是以科技部门的管理方式去服务。

  第二个是科研环境不够,原先像复旦这样背景的学校是以研究为主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老师是工科类型的老师或者学科,当你把一个工科的团队和一个理科的团队放在一块,他们很难共同协调生产,因为国家和学校给他的考核指标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现在有这样的想法就是在学校的周边建立产业研究院,把偏工科或者偏产业化的老师外移出来,让他们在学校周边形成一些适合工科发展的,把做论文的老师放在学校里,学校已经在做这一块了,包括院系的二级管理,包括人员分流,包括把产业化的东西移到校外来。当然复旦的特点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开放的,我们希望有资源或者感兴趣的校友们参加到这个过程中。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资本方面应该是不冲突的,我们原先是单方向主要靠国家科研,但是到产学研这块更多的是需要社会资本的支持,我们需要更加国际化,这个图就是表达一个思路,肯定是开放的,不仅是复旦的,也是希望其他高校或者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这是我们参与创新创业方面做的一些尝试,我们做了无锡研究院,后面又做了宁波研究院,都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跟当地产业发展相关的,无锡主要是物联网相关的,宁波是生物医药或者IT相关的,当地政府给了资金的支持,我们科研团队就出去。现在我们主要是帮助这些教授找到一些有经验的创业者帮助他管理企业,老师做好他擅长的就行了,不是像以前一样,老师既下海又要做学问。

  这个是复旦张江生物医药公司,它在香港上市,纯粹做研发的公司,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经过十多年各种资源的支持下面,在2010年左右,成立了将近10年才进入了盈利状态,主要是做技术研发卖专利,现在的状态也很好,就是典型的科技创新的公司,而不是模式创新的公司。接下来我们还想做什么事情呢?把研究院的模式再拓展一下,在上海或者学校周边吸取更多的资源,目前跟虹口、宝山、浦东都在谈,在学校周边搭这样的平台,让想创业的老师按照合规的方式在学校周边创新创业。另外我们也想把复旦在北美以及海外的一些校友资源利用起来,能够参考这种模式在海外设立复旦的创新中心,把两边的资源互动起来。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公司的基本情况,它是代表学校来管理学校的资产,也就是前面的20、30年老的校办工厂,到后面我们的老师创立的公司,应该是100多家公司,其中3家上市公司,还有几十家在发展的公司,还有几十家问题很多的公司,我们主要是做这方面的资产管理,同时还会促进更多的老师去做这样的企业。目前我们不同的科技园区,在上海和周边,自建和管理的园区里面有60万平方米,有孵化器,也有苗圃,我们的科技园区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以及一些免费的资源。

  最后简单地讲一下复旦这些年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积累,复旦是全国比较早做大学生创业的,我们2005年就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以公益的形态来支持学生的创业,将近1400个学生接受了我们创业课程的辅导,主要是校外的导师来讲创业路上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应该怎么样去解决问题,最终有474个团队申报了这个基金,120个获得了基金的支持,他们就变成了公司。剩下的300多个团队并不是不去创业了,即使他们没有得到支持,他们也会去创业。这100多个公司最早成立的时候,员工统计下来不到1000个,现在已经将近1万个其中10多家公司拿到了投资,差不多有2家在新三板,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但是也有很多人在创业的过程中一次两次三次失败,但是他们依然走在这个路上。我们就觉得要把创业变成一个体系,做成一个平台,从最早的创业教育开始,希望把校内资源整合,把教务处、团委、校友会以及相关学院,把复旦的创业教育或者创业学院的模式搭建起来,让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能够接触到创业的理念。

  第二个就是在校内创建创业苗圃,你在校内有一个场地,有一个开放的团队,让你先去实现一个创业的种子,再到外面去成立公司。第三个有是我们依然做公益的,扩大大学生创业基金,支持更多想创业的人在刚刚起步的时候得到学校或者政府的支持。前面这三步都是学校和政府应该做的,纯粹是出于公益的角度,培养人的角度做的。再到后面我们就希望把培养出来的创业种子交给社会,让社会的投资基金去使他们发展壮大。欢迎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跟我们共同把这个创新创业问题做好,学校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只能把我们的平台开放出来。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文章关键词: 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复旦新大论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方首次公开详解南海岛礁扩建情况
  • 体育库里45分破纪录勇士胜 哈登:MVP应是我
  • 娱乐昆凌怀孕狂吐食欲不振 赞周杰伦体贴下厨
  • 财经油价年内第三次上调后哪加油便宜?
  • 科技Apple Watch接受预定致苹果官网瘫痪
  • 博客郎咸平:老百姓应该买股票还是买房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11岁男孩家中自杀 留言称活着太累(图)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洪榕:当炒房客进入股市
  • 鲁政委:强势人民币不利“平天下”
  • 刘杉:A股或牛到下个加息周期
  • 宋清辉:下一个中国首富来自新三板
  • 谢百三:七大利好牛市不会很快结束
  • 叶檀:现在投资创业板如刀口舔血
  • 管清友:通胀不是阻挡货币之风的墙
  • 易宪容:如何分享港股A股化成果
  • 郎咸平:老百姓该买股票 还是买房
  • 水皮:蓝思科技成为创业板的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