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荣] 所以,在大陆来讲,上海是台资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在过去一段时期当中,不管是已经开业的,还是未开的代表处,在熟悉大陆的金融法规,熟悉市场以及在两岸业界的合作当中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我们觉得这些在两岸的金融合作和交流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杨建荣] 第二个问题,上海在两岸的金融合作交流过程当中,应该说有着非常好的基础,现在也有非常强的紧迫性。从上海来讲,我们到目前为止,据我们的统计,累计台资投资项目7400多个。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对于两岸金融合作和交流有非常大的需求,或者说有非常紧迫的需求。平时台资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是关于融资的问题,当然在现在的情况之下,因为两岸的MOU还没有签,大陆的银行也在主动地开展为台资企业服务。
[杨建荣] 今天在座的业界代表有上海银行的徐行长在这边,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们跟上海银行合作,旨在主要为台资企业服务,应该说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我们已经是两轮意向性的授信额度,第一轮是50个亿,本来说三年时间,其实两年半不到就用了65个亿,第二轮又是50个亿。我们其他的包括地方的银行也好,还有包括民间的银行也好,在为台资企业服务过程当中我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在这方面的服务。
[杨建荣] 同时,台资企业确实反映比较多的,希望台湾的银行也能到大陆来,因为他们可能跟在大陆投资的母公司比较熟悉,在一些服务的领域当中,他们也比较有相通性和共通性,所以这种需求,这种呼声也确实比较高。再加上,上海在长三角领域里面服务江苏、浙江乃至于整个长江流域,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想在两岸的金融合作和交流当中,上海一方面是有非常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确实迫切性,需求性,呼声也比较高。
[杨建荣] 第三,作为上海来讲,我们也愿意在两岸的金融合作和交流当中多做一些我们的工作。刚才有提到,我们最早的一家台湾证券公司的代表处在上海设立已经满12年了,所以他们也是非常愿意在两岸的金融合作交流当中起一些作用。我在想上海又是大陆最大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本身台商的投资项目比较集中,常住台胞居住最多的城市。所以,在两岸金融合作领域当中确实有很多业务我们可以先试先行,也愿意在这方面提供我们上海能做的工作。刚才军川所提到的人民币和台币的兑换问题,将来还有结算的问题,我想这些我们上海都愿意多做一些工作。
[杨建荣] 同时,我还在想,在两岸的金融合作当中,我们也不一定局限于两岸的范畴。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觉得对我们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所以,我想两岸金融界合作共赢,这个眼光可以放的更大一些。如果我们着眼于整个国际金融的市场,不仅是在两岸的金融合作和交流当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推进,也可以使我们两岸金融界在当今这样大的市场背景格局下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两岸的金融合作确实是互利共赢。上海愿意,也应当在这方面多做一些我们的工作,起到我们应有的作用。我就补充三点意见。谢谢大家
[韩明智] 下一位我们请邢炜先生发言。
[刑炜] 谢谢主持人!大家晚上好,我是上海保监局的副局长。刚才听了国台办、上海台办两位领导的发言,对我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现在我就两岸保险情况做一下介绍。
[刑炜] 第一个,我想用两组数据讲一下两岸保险业对比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用的是瑞士再保险公司对2007年的数据,现在在国际上08年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中国大陆的保险费是925亿美元,台湾是604亿美元,相应的国际排名中国大陆是全球第十位,台湾是第十四位。我们判断一个保险市场发展的程度,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保险深度,一个叫做保险密度。
[刑炜] 保险深度就是你的保险费占GDP的比重。这个概念大陆是2.9%,台湾是15.7%。保险密度的概念是人均保险费收入,07年我们中国大陆的保险费,13亿人口的平均每个人所交的保险费是70美元,台湾是2628美元。这是一个合作的前提。当然,我们上海相对于整个中国大陆,当然还是相对发达地区,比如说像刚才我所说的,我们整个大陆的平均人均保费是70美元,我们上海的人均保费是630美元,但尽管如此,这个概念我刚才讲了台湾的保险密度是2628美元,尽管上海在全国发展还是比较前的地区,但只相当于台湾的零头。
[刑炜] 第二层意思我想讲一下,我们两岸保险方面以前的合作。我们两岸保险业在90年代初就开始了一些交流,当然从开始的时候主要表现在学术交流,也包括公司之间的业务管理、经验的交流,也包括人才的培训。当初保监会是98年成立的,98年之前是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保险监管部门,98年上半年我作为中国保险法的起草小组成员,当时我们非常深入地研究了台湾的《保险法》,在很多方面借鉴了台湾保险法的规定。具体到我们的保险机构,从开始设立代表处,包括像刚才杨主任讲到我们一些金融机构设立代表处,开展市场调研,在大陆设立营业性机构的可行性,这些很早也就开始了。
[刑炜] 从90年代初期,我们的保险机构,比如说平安在营销管理方面就吸引了一大批台湾的营销管理人才。现在像在北京、上海、深圳、广东这些地方活跃了一批台湾的优秀的保险专业人士。所以,讲到这个地方,我想在今后我们整个大中华区互动更加密切的情况下,我相信我们人才的自由流动程度会更加加深。
[刑炜] 接下来我想讲我们两岸的保险行业互有优势,存在着合作的很大潜力,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空间。那么,我们大陆的优势,首先是我们的经济还要保持若干年的高增长率,这是一个很大的背景。比如说,中国的城镇化等因素有足够的理由可以支撑着中国的经济还能够以相当高的速度持续发展下去,持续若干年。
[刑炜] 我们保险市场的规模必然是大幅度增加的,这应该是不会有什么怀疑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大陆广阔的市场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在这里我还想讲,相对于其他地区,包括美国、英国的一些人才,我们台湾的优秀人才有他的独特优势,那就是说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代替不了的。
[刑炜] 我们台湾的优势,我们对台湾保险业也相当了解,比如说经过两次的开放,起码相对于大陆市场来讲,台湾已经建立了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比较高的市场。接下来,最后一点我想讲,相对于外部市场,比如说我们的市场准入方面,包括银行、证券,我们的市场准入方面可能存在着一些障碍。
[刑炜] 具体到我们保险行业。保险方面我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候,保险行业有所谓的“老三条”,要求保险公司总资产不低于50亿美元,经营历史不低于30年,中国设立代表处要在3年以上。有了这个限制,限制了保险业的发展。随着两岸先行先试的开启,同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两岸有一个很强烈的共识,就是要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2004年大陆跟香港签署了CEPA协议,针对我刚才说的“老三条”有相应的变通,具体怎么变通也有三条,由于时间关系,具体我就不再讲了。
[刑炜] 我们具体到台湾,我想如果说,我们两岸能够在大的框架下建立一个比较密切的经贸关系的话,我个人相信,我们可能还会有,甚至比大陆跟香港更互惠的措施。在处理障碍的过程当中,我相信我们中华智慧,我们会有足够的办法来处理我们之前的障碍。比如说,像前几年,我们香港很多保险机构,它条件不符合“老三条”,怎么办呢?不够条件,我们就以签订CEPA协议的名义解决问题。所以诸如这方面的智慧,我们接下来也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