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第十三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 > 正文
资本市场发展与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1、中国资本市场开放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历程和现状
(1)资本市场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发端于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主的中长期信贷,随后是债券市场的国际化、股票市场的国际化。股票市场的国际化先是经历了B股发行、海外上市、外资参股等开放历程,2002年以QFII机制的启动使得投资开放步伐加快,2006年QDII机制启动、2007年境内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业务试点(也称港股直通车)等举措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资本流入为主的开放模式,开始拓展资本流出渠道。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相配套,资本项目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也作了相应调整。
A、开放规模: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开放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1993年至2007年9月,境外上市合计发行151家,增资发行52家,可转换债券6家,累计筹集资金额1030.47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B股、H股、N股累计发行1924.36亿股,累计筹集资金相当于人民币4707.13亿元人民币,通过股票市场筹集外资发展迅速。
B、利用资金:资本市场的不断开放吸引国外资金持续流入。1979年至2005年,我国合计利用外资本8091.50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471.5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6224.29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395.6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主要份额(76.92%),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充裕的资金。
C、服务性机构: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著名的境外金融机构,通过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参股的形式参与中国资本市场业务,使得资本市场的服务性开放程度也在增加。截至2007年6月底,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27家,外资参股证券公司7家。有54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截至2006年5月底,已有71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197家营业性机构,并可在25个城市开办人民币业务。截至2005年年底,在中国保险市场的82家保险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已占半壁江山,达到41家,分支机构接近400家。
D、国际收支:从1985年至1989年的逆差和小额顺差,到2006年2599亿美元的双顺差,我国对外贸易创汇和吸引外资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资本项目吸引的大量外资不仅缓解了资金稀缺局面,而且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国内经济建设,增强了经常项目创汇能力。2006年度与1985年度相比,国际收支当年借贷方总额是1985年的32倍,经常项目是当年的28倍,资本项目是当年的40倍。
(2)与资本市场开放相配套的外汇管理、汇率改革和外汇市场建设情况
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进行重大改革:第一,取消外汇分成,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第二、实行银行售汇制,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第三、建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第四、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
2005年7月21日,对汇率形成机制进行重大改革,意在放弃僵硬的“盯住”制度,改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度。改革要点为:1. 汇率调控的方式。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中间价的确定方法。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3.初始汇率的调整。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2005年汇改以后,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和外汇市场建设的措施,使得人民币变动幅度明显增加,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07年7月1日,按照贸易权重加权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为99.23,较汇改前(2005年7月1日)的指数95.5升值3.91%,扣除通货膨胀差异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96.32,较汇改前升值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