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 有容乃大
——访长江商学院战略与管理学教授曾鸣博士
“大智之人,不眈于行,不逐于力,不恃于技”,在听曾鸣教授真实而坦诚地谈到如何经历了人生舍与得的选择时,这种感觉油然而生。他在INSEAD和长江恬淡地生活,对中国企业战略沉静地思索,对学术研究执著地进取。熟悉他的人都说,无论言与行,曾鸣身上都透射出一种理性的儒雅之美。
从INSEAD到长江
“我走的路其实非常简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曾鸣对自己早年的人生经历淡淡道来。出生在江西山村的曾鸣,长在省会南昌,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1991年,曾鸣从复旦毕业后,随当时的出国热潮到了美国纽约,1993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计量经济学专业文科硕士学位后,转到了伊利诺斯大学商学院继续攻读。这时他的方向已经转到战略学,并师从战略学的著名导师Jean-Francois Hennart教授,因此“比较痛快地”读了几年战略学。“那时,周围基本上没有中国学生,我是这个专业的第二个中国博士生,但我毕业时,中国学生已经占到了百分之十几。”曾鸣回忆说。
1998年,当曾鸣博士毕业后,做出了一个很多人不理解的决定:放弃了在美国很好的就业机会,也放弃了香港科技大学发来的聘书,选择位于法国“一个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枫丹白露”的INSEAD(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任教。回忆起这段往事,曾鸣教授发现当年选择INSEAD和如今自己任教的长江商学院颇有几分相像:都由几位在美国从事商学院管理教育的教授回到他们祖国从无到有地创建学院;都有勇于创新的精神;都是年轻的商学院。INSEAD当时吸引曾鸣教授的,是这所学院保留了传统商学院的教学模式,同时也非常强调研究的创新精神。
当曾鸣在INSEAD任教两年之后,这所学院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校,曾鸣于是来到了新加坡。事实上,在刚进入INSEAD时,曾鸣已经感到将来自己最终会回到中国:1998年2月,他从INSEAD申请了一笔研究经费,开始系统地研究中国企业,之后的四年,他一直往返于INSEAD与中国之间。2002年,曾鸣每年因为工作关系,有两、三个月的时间都在国内,“随着对中国企业了解越多,就越想了解中国的最新情况”,此时,他回到祖国的心愿也越来越强烈。
曾鸣说:“1998年之后,我回国的次数就开始逐渐频繁,每年大概有4个月的时间都在国内研究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2000年开始,我在北大、中欧兼课,教学内容也是高层管理短训班的战略课程。在与国内企业家的接触中,我对国内企业的发展有了比较深刻的感受,我想,如果自己的专长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企业家的培养有所帮助,回国是必然的选择。”
2002年底的一个下午,刚上完课的曾鸣,接到了当时在北大任教的项兵教授打来的电话,相约一起聊聊天。就在北京一个极为普通的湘菜馆中,曾鸣做出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加盟即将创建的长江商学院——这所以世界级商学院运作模式为蓝本、且立足中国本土的年轻商学院,“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倡导严谨的研究,提供世界级的管理教育,培养中国未来的商业领袖”的目标都与曾鸣的期待完全吻合。2002年3月开始,曾鸣投入了长江的事业,帮助筹建长江商学院。当年8月,他正式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