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毕博管理咨询中国区郑宇凯演讲(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1日 16:40  新浪财经
图文:毕博管理咨询中国区郑宇凯演讲(2)
  2008年12月20日,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进出口企业第七届年会”在北京威斯汀酒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会议。图为毕博管理咨询中国区供应链管理团队负责人郑宇凯。(来源:新浪财经 白鹏辉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这里有一个例子,中国在美国销售的衬衫的盈利,和美国在这个渠道里各个环节的盈利,我们是连人家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从某一个角度是经济怪圈,工人越勤奋的工作,美国积累的更快。怎样打破这个环节,提升自己的能力,跳出哪怕是中间这个环节,现在由于美国的言论把加工环节说成不值钱,就是因为这个环节中我们只做了加工,而没有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制造能力和制造管理的能力,以及对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协同能力。

  下面我大致的谈一下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政府的角度对中小型企业在提升、制造和管理能力方面,政府做了什么?或者他们可以作出的帮助?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一直信仰一种概念,受人于,一种是硬性的政策,包括很多货币上的,刚才几位司长谈的宽松的政策。还有基建拉动内需的政策。在软性方面我们也有很多的举措鼓励中小型企业激励他们建立自己的能力,提升人才的培养。我看了很多的报道,很多的集中在员工、劳工的培养,这一点本身我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我们把自己完全定位在加工型的环节上,我们需要提升的是劳工的队伍。如果我们把自己放在提升自己产业链地位的情况,我们更加的急切需要提升的是制造管理能力。

  我举一个例子,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新加坡很多企业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当时看到了非常经济恶化的情况和需求的下滑。新加坡有一个政府的机构叫经济发展局,出台了很多的计划。从无偿的资助到低息贷款,怎么设计和提升新加坡的中小型企业的能力呢?他们从实践中得到检验的解决方案,比如说精益制造,全面预算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他们给的资助很多都跟这些方案有关系。这些企业必须去用好这些政策,要去执行和实施新的管理办法。同时要拿出证据来展示给新加坡政府的检验部门。在这个过关的前提下可以拿到他们的资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体现出了从政府的角度怎样激励中小型企业更积极的管理办法。我们看到新加坡的中小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很快的复苏起来了。在98年金融风暴的时候,全球比较多的注重在网际网络、新科技,尤其是电子商务这方面,新加坡政府在培植、支持这类项目的同时,也提出了从医疗器械、卫生和制药方面,在那之前已经有很多工厂在那里落户,但是还密谋形成产业规模,通过新加坡政府的举措,2003年、2004年新加坡的政府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他们健康、卫生、医疗这个行业得到的收入明显的增加。

  下面我谈一下中小型企业怎样用好这段时间提升自己的内功,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前段时间我们听到比较多的是转型,转型有很多类,包括渠道的转型,好象是内向型企业向国际化迈进,外向型企业向国内开拓。前者的案例比较多,后者我本人也有一些困惑,这些非常关注于在做外向型企业的公司,如果完全是一个加工厂,第一加入到这个国内企业也是比较的困难,自己的科技力量比较差。从市场秩序来讲,我们也会看到了一些问题。中国的内需的市场可能有更加多的竞争,这种竞争有可能是非常畸形的。这些外向型的企业我们非常担忧的是,他们向来是打成本牌为主,你便宜我比你们更便宜,这是非常危险的理念,这是有底线的。很多的企业都是属于这样类型的企业,说的通俗一点,很多时候把别人做死之后把自己也套住了。渠道方面的转型也需要有比较好的计划协调,我们看到的一个方向是内向型和外向型的企业互相的结合,取长补短的结果。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一直强调科技力量、研发产品方面的转型,产业方面的转型以及经营的转型,自主品牌的转型。今天我想着重谈的是在作为制造型企业做好自己的功课,以便度过严冬。把制造这个环节真正的提升上去,出现的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加工”。我比较强调的一个是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前面也谈到了“中国制造”有很多的问题,可能是粗放式管理的结果,精细化的管理需要有一定的手段、方法和工具来达成。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