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毕博债务缠身陷入破产绝境 > 正文
2008年12月20日,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进出口企业第七届年会”在北京威斯汀酒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会议。图为毕博管理咨询中国区供应链管理团队负责人郑宇凯演讲。
郑宇凯:各位来宾、各位领导,下午好!我是毕博管理咨询大中华区的供应链负责人,毕博管理咨询源于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毕博管理咨询自从2001年美国证监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分立以来,2001年进入中国,2002年收购了安达幸。在过去的七年里为中国的很多企业,以及制造业、零售、分销提供了咨询服务,并非常成功的成为一家本地化的咨询公司,今天我非常有幸来这里跟各位交流、分享“中国制造”业在金融危机下的转型和举措,为什么谈这个练好内功的话题呢?刚才我听到很多与会的代表,他们的发言非常的正面,他们看到很多的机会,甚至有一些企业已经看到春天来临了,我们希望当春天真的来临的时候,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制造业不再是以前的制造业,通过了冬天能够成功的转型,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形势。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现在媒体报道非常多,很多都是说金融危机造成了企业的问题,据我们的看,金融危机更大程度是体现出了中国制造业的一些弊端,这里有一个例子,有很多的报道,外向型企业受到的冲击比内向型更大一些,出口的增幅大一些,低端制造业受到冲击,在前不久,美国的黑色星期五,我们看到另外一种现象,美国的销售反而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3%,12月份的客流量增加了11%,这不是有矛盾吗。因为低端的沃尔玛大家知道在北美的市场代表了低端的行业,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中国在过去的两到三年中,如果大家到美国看,中国制造的纺织品和服装明显的减少,我们看到的纺织业的下降、服装业出口的下降也不能归咎于金融危机,而是我们应该发现美国很多的制造业也在有计划、有步骤的搬迁他们的制造基地。还有一部分的问题是市场的需求,他们是移动的,从终端移到了低端。供应终端的市场供应商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回到我们的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我们对中国制造业的理解还有很多的问题还是不远的,源于是粗放式的管理,管理的手段和管理的能力,战略规划方面的短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的制造业要转型,我们要有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在外销方面要更好的抓住市场。有一个问题要反思,中国和美国相比,再怎么转型,中国的制造型企业还是以制造为主的企业,很多的时候我们的制造能力应该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而当碰到风险的时候,我们过分的强调渠道、品牌这些问题。我相信对企业是有帮助的,但是当冬天过去的时候,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的生产核心竞争力还是没有提高的话,我们又处在新的危机的情况下。
另外一些方面的管理问题,还包括模式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方法,对市场灵敏度和对市场的反应,很重要的是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组织和规模上我们的企业非常的被动,很多的企业规模很小,跨国企业很小,缺乏战略性的行业协作。这些能力我们怎么获得呢?
与外向型企业为例子,大家非常多的熟悉6+1的模式,在整个产业链中,“中国制造”是一个加工制造的情况,在很多的经济学家眼里,中国的外向型企业世界工厂里可能只是一个车间或者只是一个工位,从左手进来的原材料到右手出去,都是控制在海外公司手里。为什么我们没有打破这种局面呢,当美国在网际网络非常盛行的上世纪末的时候,布什总统向人们解释,美国的工作机会迁出美国的时候,在产业链中我们要扮演产品设计的角色、市场渠道的角色。(见图)这个图事实上在中国的产业链或者是外向型企业,有很多的环节还是由海外的企业品牌的拥有商控制的。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中国的企业没有拿到这些更加有附加值的环节,这里就牵扯到能力的问题。“中国制造”根本上讲是管理的问题,而且是精细化管理能力的问题,以及协同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