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戚发轫院士谈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9日 12:09  新浪财经

  什么是自主创新?适合自己的就是创新,不要把创新搞得很神秘,更不能夸大,也不能盲目地照般国外模式,一定要用自己的办法、自己的材料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创新。

  他是我国最早的航天专家之一,曾参与研制我国11颗人造卫星。作为总设计师,他主持研制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系列飞船,“神六”发射时,他已是72岁的高龄,仍然参与幕后工作。这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

  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眼神里透射出一种航天人特有的气质。他虽年事已高,但他始终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创新有着不少独到的见解。前不久,在西安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座谈会上,戚发轫愉快地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就创新问题谈了自己的思考。

  艰苦创业——爱国是动力

  戚发轫1933年出生在辽宁一个农民的家庭。他小时候只知道自己是满洲国人,是“皇民”,总之是二等公民,每天受到的是“皇化”教育、奴化教育。1945年,大连解放了,戚发轫上高小了,第一堂课,老师对他们讲:我们的祖国叫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4万万同胞,我们有长江、黄河、长城、泰山。第一次听到“我是中国人!”戚发轫满含热泪,往日的屈辱仿佛一扫而光。他清楚地记得放了学,他飞跑回家,见到爹娘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声喊着:“我是中国人!”从此,“我是中国人”就成了他的信念、理想和灵魂,流淌在他的血液中。

  戚发轫回忆起航天创业、发展的艰苦历程十分振奋,声音洪亮,字字铿锵有力。他感慨地说,这50年伴随航天事业的峥嵘岁月,有两点最大感受,一是,中央历届领导对航天事业的发展决策是正确的,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搞出中国自己的东西,真是高瞻远瞩。他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紧接着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成功发射,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卫星发展的序幕;1965年中国人自己开始干起了卫星;1966年两弹结合成功;1970年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5年返回式卫星成功;1984年通信卫星成功;1988年气象卫星成功;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到现在的探月工程,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的决策,都要考虑适合中国国情。

  二是,中国知识分子太优秀了。50年代,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强盛,放弃优越的条件,辗转从国外回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使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强盛起来。当时尽管各项条件很差,但心情舒畅,干劲十足。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下放干校改造,压力很大,但他们始终不渝地搞科研,还是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了天。1992年一些人离开了航天,到外企、民企、出国,但我们老一辈的航天人还是坚如磐石,脚踏实地在航天领域带领着年轻人埋头苦干,创造了载人航天精神,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为国人赢来尊严。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动力就是爱国精神。

  创新不神秘——适合自己就是创新

  戚发轫一字一板的对记者说:“什么是自主创新?适合自己的就是创新。不要把创新搞得很神秘,更不能夸大,也不能盲目地照搬国外模式,一定要用自己的办法,用自己的材料,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就是创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