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谭劲松:中国的管理学研究的矛盾、挑战与机遇(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7日 19:34  新浪财经

谭劲松:中国的管理学研究的矛盾、挑战与机遇(2)
加拿大约克大学教授谭劲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俄国的改革也是路径依赖。我最近一篇文章引用的一句话,邓小平讲的石头,或者俄罗斯领袖所说的深渊,即旧体系的“废墟”,而建立一个新的东西不是凭空建立的,是在过去的废墟上建的,而且重建的时候类似现在的汶川地震,在废墟上重建,很多还是离不开过去的很多情况,除非整个城市全部搬到另一个地方新建,包括建筑的基础和材料还是要从过去的废墟里面找,这种需求实际上还不断影响下阶段的本性。

  现在回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问题,从学术角度来讲是一个充分考虑情景而最终情境独特性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国内学术界有很多很强调中国独特,也就是情境独特性,我认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过度强调情境化是有代价的,从中国学者角度来讲忽视其他的情境,很难得出不同的解释,英文意思就是过度强调情境,包括对海外,如果独特的情境不考虑独特性,对研究中国来讲,这种独特的情境会检验其他情境的发展,所以不考虑中国独特也不行,最起码科学理论研究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发展,否认中国的独特,也使我们学科失去了建言立论而且失去了检验理论的基础。

  我到美国20年,加拿大又是四年,我出国以后一直关注国内学科的发展,所以比较了解。中国的管理学科有很强的共性链,基本上三个传统,一个是经济学的,一个是工程技术的传统,还有一个是工商管理,现在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基本上还是这三种路径,天津大学和交大、清华基本上是工程背景,北大光华、南开、复旦包括中山大学还是过去经济学家的影子在召唤,剩下过去的财经学院,跟很多计划经济理论,和网站比较还可以闻到过去的味,所以研究的界限很不清楚,很多情况下界限不划清楚的话,做跨学科发展是很难的,跨学科必须首先明确界限,我们战略管理因素分析首先要把行业界限搞清楚,否则所有的分析都没办法做。

  我1994年第一次开始比较系统的回国,讲学,做研究,经历了三个历程,1994—1998属于科普性质的,讲战略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我如果现在的内容跟当初回来做讲座的内容一样,学生马上就会走,很多内容已经是常识性的。

  1998年在复旦有一次讲座给博士生讲,就讲研究方法,属于比较专业了。09年在美国做讲学,更深入了解管理学院的问题,其实在各地做演讲报告基本上做传教的讲学,我认为现在国内管理学院教师和研究生最大的问题不是理论和方法,过去14年里管理学院硬件设施有极大改善,基本上国内一流商学院硬件设施比美国、加拿大一点也不差。包括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骨干教师基本上都在国外培训过,所以学术训练越来越多。还有一个很可喜的现象是注重研究方法论,越来越多期刊发表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出现一个新问题,现在管理学研究不同的观点可以概括成四种观点,第一个是强调中国特色,当把特色强调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进入门槛,国内有不少学者说中国太特殊了,文化不一样,外人搞不懂,我是中国人应该可以做这个研究,我从大陆出去,在工厂干过,农村也干过,然后再上大学,有人也认为不一定,你出去太久了,我一年回来几个月还不行吗?有人不断加限定词,最后能够有资格做中国研究的越来越少,有可能努力到极致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是专家,有些人很津津乐道某领域中国第一人,或者最好的,前提加一大堆限定词把概念缩小很多,在全球化情况下,自己封闭是不可以的,把西方理论搬到中国弄一些数据套一下,还有部分融合要注意研究方法,还要完全融合到西方研究中,在国内之所以有第一种情绪,实际上跟第四种努力国外的一些学者做的有关系,变成全面整合,希望把中国的研究融合到西方理论里面,就像跨国公司到外面外包一样。我有时候把国内比较强烈的一种反弹情绪叫北美学术帝国主义。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