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第三节:海外证券投资的运作模式实录(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9日 19:01 新浪财经

  影响了整个银行QDII业的形象,银行其实做QDII也有做得好的,马总您认为银行在做境外资本投资理财方面是不是有优势,对于提高整个银行业的QDII的运作水平您有什么建议?

  马续田:这个问题很尖锐,首先我想我作为银行界的代表,我客观地承认商业银行自身做资产管理方面时间比较短,从各方面的经验、技术储备、人才上跟同行相比也是有差异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

  银行业确实出现两个分化比较严重的情况,这些一直比较规范的大银行在这个路子走得比较稳健,也有一些银行风格比较激进,他从这个产品的开始创意上就有问题。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曝光银行产品的清盘,我觉得在产品定位的思路上就要进行反思,这是事后需要总结的这样一些情况。

  你讲到银行做QDII产品有什么优势,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现在不管是证券公司做也好、基金公司做也好,商业银行做QDII也好,他最得的一个客户群体来是来自于商业银行的客户。我想在跟客户的沟通上、交流上、售后服务上应该说商业银行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我们可以直接沟通,沟通非常便利,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最强劲地拿到客户的需求。所以我想工商银行几个产品之所以设计比较快,也得益于客户基础的支持,客户服务系统的支持。

  第二,在对境外的交易对手的了解上,现在国际上一些主要的大行包括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都是我们在境外交易的时候一些交易对手,商业银行的特点就是我们对这些交易对手他的情况非常了解,包括这次次贷风波以后,很多的大行可能名气非常大,有的可能停止对他授信了,这是一个硬控制的。

  我们过去选择一些合作伙伴我们商业银行要对他有授信,有一个相应的信用评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去选。所以我们了解交易对手他的技术能力和操作的能力,包括一些效率的方面我们是有优势的。

  刚才王博士讲的资本市场,对于股票市场这一块商业银行还是一个新兵,因为资本市场分业以后我们跟股票市场的联系已经很少了,这一块我们要学习。从投资境外银行的业务来说我们四有个领域,这四个方向我觉得有三个,除了其中的一个之外,其他三个都是商业银行的常规业务。

  这几块的领域我们应该说有自己的一套成熟的业务体系。从工商银行的情况来看,我们在香港有一个很大的交易中心都是做资金债券投资的我们在伦敦和法兰克福都建立了一个债券交易的团队,我们有全球的债券交易的团队。

  这些交易人员做债券和外币,包括做衍生产品都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这是我们目前相比基金公司或者是证券公司也好,有自己有优势的地方。股票这一块我们还要更多地去学习,但是在这方面一些大行,大家最近也注意到我们几个大行在境外的一些机构可能有一些最新的战略调整,下一步可能是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这一块也好都会有一个大的发展,比如服务于工商银行,我们这一块的弱势应该在这几年应该得到一个补充和完善。谢谢!

  主持人:刚才我们讨论了投顾的问题,讨论了交易的问题,也讨论了一些业绩的问题,还有十分钟的环节交给台下的人提问题。

  现场提问:我想请教高总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现在已经出海的几个QDII产品里面,南方的产品设计考量上还是非常独特的。贵就贵在它作为除去华安国际配置之外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QDII基金,它的意义上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还有一个非常全新的视野,首先他的配置上刚才高总在演讲里面讲到了对于新兴市场的独特配置,还有ETF的配置,我想请教一下高总,在当时产品设计的时候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出于对不熟悉市场风险的规律还是出于对创新产品方面的一个考虑?谢谢高总!

  高良玉:大家看到我们这个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应该说把一些精华都集中在个名字上面了。但是我们在产品设置的时候确实有一些我们自己的考虑。

  第一个考虑,从我们自己的设计能力出发,我们觉得直接做全球股市的投资和精选个股的话,我们应该说从能力上达不到的,所以我们做不到就不要去做,所以我们把一部分的资金投到基金形式的产品上。

  第二个考虑,基金产品我们也不完全是一个被动地投一个基金,当初的想法我们把一个基金作为一个股票的组合,我投这个基金是投一篮子的股票,选择符合我们这个理念的股票,符合我们理念股票的基金。

  大家看到我们投了ETF的产品不一定就是说就是SMP500或者是哪个行业指数多少的,一个简单的反映市场的一个指数型的产品。我跟很多的投资人讲,我们第一个QDII基金不是一个被动性的产品,是一个主动型的产品。

  第三个考虑,同时发挥我们对中国企业了解的优势,凭借香港的优势我们在香港的股票投资就可以自己进行投资。但是当时也对香港市场有一种担心和考虑,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QDII产品第一能够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业绩,同时也能够为我们的投资人分散一定的风险,所以我们这个产品当时对于香港市场的投资做了一定的限制。

  我们一开始的限制是很严格的,当时是说香港市场投资不超过20%,当时的香港市场是如火如荼,所以大家就说你们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产品,反而限制在香港市场的投资比例,你这样的产品实际上是不利于产品的销售。

  但是我们也客观地承认,可能是有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应该讲我们当时也看到了香港市场这么一个风险,当时的指数比较高,市场的规模也不是那么特别大,如果我们大量地资金集中在香港这么一个地方的话,可能会有比较大的风险。但是也是在这么很多方面的力量影响之下,我们说把20%的比例提高到40%,最后就形成了我们这么一个产品。

  现在看来,10个月的情况来看,应该讲还是起到了一个避险的作用。如果我们当时没有这种限制的话,我们大量的资金投到香港或者是投到一些其他股市的指数化的指数基金里面去的话,大家看到的现在在全球股市都下跌的情况下,我们的业绩可能比现在还要糟糕,这就是我们当时产品设计的一些想法和一些考虑。谢谢!

  现场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主要我想了解的就是现在推出的产品赎回的压力怎么样?总结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你们觉得下一步会怎么样去吸引国内投资者对于这类的产品的兴趣?尤其大家了解过去一段时间这个表现比较一般,怎么样去重建投资者的信心?从行业里面也想听听你们是怎么样去准备下一步的。

  王鸿嫔:您的问题很准确,事实上可能准确来讲可能不止是QDII,因为A股的基金这一波也跌得很深,全世界不管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这一波是无一幸免的。我觉得相对来讲,我们自己感觉因为去年那一波成立的那时候像QDII产品,不管是银行系或者是基金系的我们业面临共同的一个困难,老实讲我们当时对投资人我们不太能够做什么选择的,我们是一个公募的基金。

  当时我们的基金上海提高门槛了,最低投资金额拉到1万块。事实上我们还想要拉得更高,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可能投资人本身跨还投资就是一个比较相对需要比较成熟的投资人,要对风险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比较高的投资人。

  大家都知道去年这四个基金都卖得很好,也是国内投资人最多的,因为也有比例的配售。这个对我们是有一定的压力,去年每一个基金都有几百亿甚至上千亿,事实上每一个基金他并不需要都那么大。我们自己的感觉,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赎回多不多,现在的状况还好,确实是有,我们相信如果是市场回升的话,可能客户想要解套,那时候可能会有相对的压力。

  再往下,我们自己接触的感觉,我们还有一批投资人他是比较理性的,像我们今天讨论好像觉得整个投资海外的产品有点几乎一无是处,但是我们自己从客户那边接受的感觉不太一样,因为有一些客户他是蛮理性的,可以看到这些事情。所以国内的投资人很多,我们事实上只要找到一群,他认同,他有这个准备的,成熟的投资人,这样就够了。

  而且我们认为这个群体是足够于支撑,即使在现在信心并不是很足的情况之下,这样的产品、这样的一个投资方向继续往前走。其实这个时候,我们觉得QDII推出,刚才大家讲各种各样很多的产品等等,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在讲“择时”、“择股”,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够多的产品让投资人选,现在国内的产品还是不够多。我们希望有机会还是能够提供更多元化的产品让投资人来选择,相信投资人有这个智慧,还有他有比较好的成熟度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