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商学院EDP和企业战略合作成功案例展示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 19:29 新浪财经

  在这之外,我们在这个中心下面还做了其他的课堂之外的工作,比如说联系研究的项目,包括我们和诺华在中国的框架下,做一个领导力的研究。诺华全球有一个很大的学习中心,我们做了很多的本土化的工作,包括把诺华的课程落地,提供给诺华的员工。

  大家从这个角度可以知道,其实企业和商学院的合作是可以达到一个很深的高度的。这个模式我们走过了5年的时间,这也需要不断地尝试,在5年的尝试中,从我们的角度还是感觉到了企业的发展。

  从企业的角度,对于我们的评价也算满意,我们自己还是比较欣慰的。

  下面,主要听一下我们的洪朝阳女士,从企业的角度谈一下他们的感受。

  洪朝阳:大家好!我叫洪朝阳,是诺华公司的。

  可能在中国的外企,在过去的10年中大家会面临这样一个先本土化,再国际化的趋势,也很有意思。我记得10年前的时候,我第一次加入外企的时候,2/3是老外。后来慢慢地面临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中国人越来越多,外国人越来越少。诺华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本土化得很好,我们的老总也是半个老外,本土化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了。

  紧接着,因为中国快速发展,几乎每一个跨国公司都把中国定位成为一个战略性的潜在市场,可能没有进入前五名,但是总部能认可,并且重新审视进行战略的进一步投资。

  其实,我们发现总部对于我们的期望是很高的,需要再进一步达到更高的层次,从方方面面都需要去努力,是这样一个过程。一般的公司认为简单的办法是再空投一些人来。但是,这是不可持续的。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公司都快速地发展,都是40%、50%的增长,你跟他说你不够好,你需要一个更大的提高,其实难度蛮大的。

  所以,我们怎么样把公司从本土化又转化为国际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如果这是我们的业务目标,中间这是一个需要加强的地方,然后考虑了各种方式去实现。我们也感觉到,在这么多的研究当中,我们的系统、课程都在上,但是只教技巧是不够的,应该有一个思维上的、观念上的跨越,而这样的东西不是一个培训课程可以解决的。

  可能第一个需要一个系列性的转变过程,第二个需要专业的知识系统支持。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考虑说,最简单的是上MBA。但是,实际上MBA对于真正的企业来说,有一些是有用的,有一些可能还差得比较远,而且,耗时又非常长。加上种种原因,我们就干脆做一个企业精华版本的MBA,既可以有人才的改进,又可以有提高,所以我们就建了一个商学院。

  后来,我们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北大国际MBA来合作。我们觉得他们特别重视我们的文化,刚才提到了我们对于人才国际化的梦想。而且,他们的定位也是国际化,同时,他们非常注重技巧、理论、知识,这又是我们特别重视的一点。

  如果你提高几十倍改进系统,改进上百倍,需要改进文化。我们当时是拜访了一大批商学院的老师,后来在2005年9月份的时候,我们把这个项目报到了总部,总部特批给诺华中国说,在中国建立一个诺华中国人才发展中心,这个中心就设在北大,以北大国际MBA为我们的起点和基础。我们很荣幸可以在那里开业,但是没有想到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因为没有想到这个缘份会发展到现在这么深入。

  这么多年中,确实反映非常好,第一年上完了这些课,当时选了10个模块,我们非常感谢北大国际MBA在做的时候,每个模块都挑选了最好的老师。另外一个学校的系主任做这个专业最好,他们就专门请了那个人过来,打破校际的界限,请了外部最好的专家,力争做到最好。所以,我们每节课都在评估,年底的时候反馈非常好,所有的学员说非常感谢公司不只是教我做事情,让我达到更多的业绩,为公司有更多的产出,而是有一个机会让我去学习,让我真正做到职业发展的提升

  他们觉得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可以终身受益的事情。而且,非常巧合的是,职业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我第一个看到报告,我认为职业发展是最重要的,员工最需要培训,所以我们会给更多的课程。结果,他提到说课程不是排在第一的,是真正对于他职业有所发展的,可以让他扩展思维,可以让他真正从意识形态上提升,可以让他有长期的反馈的途径,然后才是课程等等。我们发现,如果你真的想做到最好,就是你和公司共同发展,所以我们有一个课程叫和诺华共同发展。就是你每一年每一年再进步一些,然后和公司共同地发展。

  我们在这个课程当中是一个具体的体现,大家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一个口号而已。我们这个课程办得非常好,我们第二年再办这个课程的时候,大家就开始抢这个名额,因为我们在中国有7个事业部,于是出现了名额不够,所以我们推出了两个版本,来扩展大家的机会。

  我们现在每一年还在开。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没有一个时限的,说我们的五年计划要一直长期做下去。而且,这个模式不只是参观,参加的员工感觉非常好,实际上我们回来之后总部也非常认可。因为我们整个的学习过程是总部出钱,他们在其他的国家也拷贝我们的这个模式,就是企业和商学院来做精华版的课程,来进行提高。

  曹章武:我感觉就像你们和北大国际MBA谈了一场恋爱,这么多年当中,找到一个可以吸引自己的伙伴。刚才讲到了跟北大国际MBA合作的情况,那么,我想了解你们“夫妻二人”关上门以后,怎么样探讨解决家庭的内部矛盾问题?

  张销民:毕竟我是作为一个提供方,也算作为一个专业者,结合我们对于诺华的了解,我先谈谈为什么这个项目一起来做以及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首先,我们上午也已经谈了,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知己知彼。第二个是了解诺华的需求。其实,诺华面临着几个任务,我们当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什么这个恋爱可以谈成功。

  第一个看一下中国的制药行业,其实这是竞争非常激烈的。我看了一个医药业的咨询公司发表的报告,说在中国的市场上,制药业的员工流失率年均在20%以上,而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任职时间不超过12个月。

  因为诺华为中国培训了很多很好的制药业的经理人,那么对于中国民营的制药业来说,只要开一个高价,像诺华、辉瑞等等这几个跨国巨头的人才,都是被我们的制药业盯住的人。所以,诺华首先面临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就是他自身有经验的经理人就很欠缺,第二他还面临着人才被人挖走的情况,所以他怎么样留住人才?诺华涉及到了7个事业部,这些人才是分解到了这7个事业部。而且,他是在全中国做这个事情,那么人才团队的整合,怎么样把这些人从不同的渠道,有从大学来的、有从招聘来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到了诺华这个系统中,怎么样进行整合?因为这些人是诺华的业务骨干。

  这里,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是做了很多企业的内训项目之后有机会可以观察到的。我当时提了一个理论,叫“企业组织结构的自然分离倾向”,你可能发现这个班的人都是同一个企业的员工,同一个企业的人员,因为他们是一个架构,所以应该互相信任,但是观察了之后我们发现这个现象是相反的。后来,我们发现一个概念,这是分工造成的,分工是一个趋势,分工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分工给我们造成了一个障碍,分工之后团队的整合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想,这也是诺华当时在中国面临的大的挑战,他们每天在忙于工作,怎么样对这个管理团队进行整合,让他认同诺华的文化。

  其实,有的时候公司的效益并不是来自1、2个明星员工。有的时候民营企业以为我挖1、2个明星员工我就可以成功,但是常常失败。团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他的一致性。

  我们做企业的调研项目,说什么叫执行力,两个方面影响执行力。战略决策的时候缺少执行力,那么你接触到高层觉得这个行业很有前途,但是调研到了中层,你发现根本不一样。所以,很多企业的决策是只在高层自己的脑子里面,不被下面理解。

  第二个就是核心执行层和团队的脱节,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的人,而不是一个团队。我们原来讲一个概念叫群体,这和团队是两个概念。我们的团队定义叫三个共享,第一个是有共享的技能和能力,第二个是有共享的互信,第三个是有共享的价值观。

  我觉得做到这三个共享,才可以成为团队。所以,在这里面我们当时说,做这个项目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就是诺华的团队整合。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