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刘建华陈金炳谈商学院EDP与企业关系(4)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 15:06 新浪财经

  在我过去上的课程里面,我们会发现大部分教授讲课都是出选择题,讲到某一个问题上,会告诉学员会有三种答案选择,具体选择哪个你们自己看。这些对于公司的高层来说,是比较有意义的,他们会有能够选择的标准和经验。

  但是对于公司的中基层管理者来说,他本来就比较模糊,再给他出选择题就更晕了。要告诉这些中层的管理者如何去做,按照什么样的方法会有什么效果,而不仅仅告诉他是为什么,讲一堆理论来支持论点,从这点来说,我们对商学院的选择会非常慎重,会看中商学院有没有实践经验。

  陈金炳:商学院内部也有一个清晰的自我的认知和规划。在整个培训的供应体系里边,作为商学院的话,其实应该是更多的传授“道”而不是“术”。

  刘建华:这里面可能会有一种原因,在于“有些商学院目前传授不了术”,只能传递道,我们的大学教师与实践脱离的比较厉害,没有在一线相当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术”的研究上会比较弱。今天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比尔盖茨只有一个,老板也是一部分人,而大多数的人都是要做普通人,我们应该教会他们怎么去做事,如何提升绩效。

  我认为,商学院的顾客不仅仅是董事长、CEO、总经理。对于公司最高领导者来说,研究道是无可厚非的。而对于中高层管理者来说,应该先有术后有道,中国企业目前最缺的是术,是提高效率的方法、流程上,这是我们最欠缺的。

  道是针对CEO的,术是针对中国的职业经理的,我们职业经理人到今天为止做的很不好,中国五千年传下来的文化我觉得一点儿问题没有,但是我们在术上面差的太远了。

  牛根生招人的时候一句话:要招带工具的人。商学院应该教大家管理工具而不仅仅是讲一堆概念。我们期望的是:教你是怎么去做,不同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的结果,这是最重要的。

  我认为商学院定位于做道是因为:第一个他解决不了术的问题,第二他只把他能提供的知识供起来,现在的很多MBA培训班,听完反倒浮躁了,还不如不听。如果每个员工都在研究如何治理国家、拯救黎民,这是不对的,应该是各司其责,商学院应该往术的方面研究,把术研究透了,然后再去解决道的问题。

  我觉得台湾人比较务实,美国人也比较务实,美国的很多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哈佛商学院做了一百年,积累的案例足够多,在术和道上都有见术。中国商学院在术上的案例很少,很多商学院都在研究道,我觉得有问题。

  陈金炳:您的观点对很多商学院会有一种启示作用,让他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应该往哪方面发展。

  刘建华:另外一点,在商学院的办公室里面研究企业是没有意义的,商业的真理掌握在企业里面,我们老板讲过一句话:“真理在门店,在顾客那里,在店员那里,而不在职业经理人这里”。一个负责任的商学院必须到一线去,而不是在家里面做研究,去找一堆东西来证明自己的理论,必须到一线去。

  我做人力资源已经有了八年,发现过去十几年培训里面对HR工具培训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在讲概念,不能落地。目前我觉得大家首先要做的是掌握战术,掌握这种战术然后再去讲战略,战略问题是将军们要学的,而战术问题是每一个士兵、每一个连长要学的,让一个连长讲战略那是错误的。老板固然要培训,但我觉得老板下面的人,也要培训。这是商学院需要去努力开拓的部分,这也是商业机会。

  陈金炳:很多商学院的院长以及主管EDP的主任他们也看到EDP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老板学完之后他的整个管理团队也需要打造和提升,商学院也希望能够跟企业做更多的配合,帮企业做一些定制课程,帮助企业去完善自己的培训体系,还能帮助企业去成立企业商学院,和企业共同进行案例的研发,内容的设定以及教学的实施,您作为企业的代表如何来看?

  刘建华:中华培训网的CEO梁冰讲过这样一句话:最好的商学院不是哈佛,也不是沃顿,最好的商学院是IBM商学院,是GE商学院,是企业的商学院。中国最好的大学不是北大也不是清华,而是在华为、在海尔,是企业里面的大学,这些企业大学的课程设计和教授都以实战为背景,从理念灌输到具体的实施都有成型的标准体系。这值得每个大学的商学院去思考。

  还有一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得是:商学院变成一种创造利润的金钱机器,短期行为非常严重。有些学员只是在开学时候来一次,后来就再也没来过,最后还能拿毕业证,因为交了钱。我们并没有去研究教育的本质,培训的本质,仅仅是为了利益去做,这些需要我们深思。对于商学院也应该像公司运营一样,也需要赚钱,要维持平衡,亏损是不对的,但也不能完全定位在赚钱上。

  陈金炳:您是站在企业,站在市场的角度来看商学院,目前我们中国的商学院大部分还是放在传统的大学体制里面,虽然说商学院在大学里面是最先跨入市场的,但时间才短短十几二十年,离真正的市场化运作,去更贴近企业的需求,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刘建华:我同意您的观点,我相信,未来商学院会有两类,一类是基于高校的商学院,会有一些优秀的商学院存活并且发展下来,另外就是来自于企业大学的转变,比如麦当劳的汉堡大学等。

  同时在商学院讲师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于企业的老板、资深职业经理人参与进来。

  陈金炳:迪信通有先进的服务理念,整个的营销流程包括售后服务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比较周全。商学院EDP分两块,一块是公开课程,一块是定制课程,为企业可以去度身订做课程,如果要和商学院EDP来开展合作,迪信通在前期的开发调研和后续服务方面,对商学院会有哪些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刘建华:前期准备很重要,前期准备要占百分之七十、八十的效果,总分是十分的话,六分是前期的准备,三分半是老师讲课,另外那0.5是你的组织,不是评估,评估是为了验证结果的方式,没有经过评估的课程不见得不好。如果让我们来选EDP的合作,我首先比较关注他前期的调研开发,不仅是调研,还需要他进驻我们企业,踏踏实实的去研究零售。

  对于商学院的特色来说,我建议大家不要一窝蜂都去研究战略、研究互联网,我们有那么多的学校,如果每个学校只关注一个点,然后在这一个点上做透,对这个行业的典型案例进行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整理好,那么整体商学院的市场是均衡的。

  对于商学院我还比较看重他教学的方法,能采用多少种教学模式,上课只是一种基本的模式。教育机构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去研究各种各样教学的方法,并可以付诸试验。

  这两部分商学院应该足够重视,最后才是评估,如果有好的课程研发,有好的老师,评估的意义就不是很大。现在的四层评估、五层评估,若干的评估方式,我觉得都不能去说明什么东西,只是一种理论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除非企业已经非常规范非常到位,现在的财务核算也到不了那种程度,HR也没到达那种程度,单纯评估的意义不大。

  如果要做评估的话,我们会看培训完了这个人走没走?业绩有没有明显增长?员工的归属感,满意度是不是很好?作为一个培训方来说,你的顾客不是HR,HR不是你的顾客,HR只是代表公司来买单来实施这个课程,培训中的学员领导才是真正买单的人。

  比如我安排一个财务课程,派了一批财务人员,他们学完回来之后觉得不好,如果这个人正好是财务总监的话,下次他就不派人了,派人的权利往往是取决于他们,要搞清楚这部分人的需求,把他们的管理困惑先明确出来,然后再去解决这个问题,自然而然他们会愿意培训,因为培训回来马上就有用了,如果你没有这样去做,只是给HR做培训,或者是搞一堆业绩的评估,我个人认为没有意义。

  培训在我理解中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培训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我还认为培训的结果跟受培训者的能力有关系,跟学员的素质也有关系,还有课程的授课方式,评估的结果跟这些都有关系。这是一个综合的东西,评估的满意度看参加培训员工的上司,他觉得OK就行了,这是我的观点。

  陈金炳:迪信通在广告投放上花费巨大,追求强势的品牌效应,在选择培训合作方的时候,请问迪信通希望从什么途径得知他们的信息?在商学院EDP的品牌推广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刘建华:有本书叫“品牌密码”写得非常好,里面总结了七条是关于公司品牌的一个理念,《中国经营报》上还有一篇文章,是说企业的价值不是靠广告,靠的是口碑,靠的是人传人,我个人认为商学院投太多的广告对于短期有意义,对长期没太大意义。我觉得商学院首先要把课程做到客户满意,然后通过客户口碑传递,这种效果比直接做广告要好很多。

  还有一个途径是通过刊物,《商学院》杂志是我们现在每期必看的,一些办得比较好的刊物作为广告的传播是没有问题的。

  最影响顾客的不是广告,我们要关注的是他的文章,代表商学院水平的案例以及商学院老师的水平,这个是我们关注的。对于商学院来说,他们的产品就是他们的老师。商学院把他的产品展示给他的客户很重要。展示的最好方法是刊登他们好的文章。

  商学院的杂志可以分类,一种就是可以做成书面的,另一种做成电子的,这个量大一些可能好一点,还有就是品牌推广,商学院的品牌推广不在于外面而在于商学院本身。

  一个编译很好的故事能够吸引别人去看,我们需要编译很好的故事。

  陈金炳:好的,非常感谢您参加2008商学院EDP与企业关系系列访谈,也非常感谢新浪网友对我们这次活动的持续关注,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