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民:不要在国际化中迷失自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7:13 新浪财经
--专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 经济观察报:国内很多商学院EMBA项目都在强调自身的国际化特色,经过5年的发展,您怎么看待中国EMBA的国际化? 张新民:美国的大学,或者发达国家的所谓国际化,一个核心概念是市场;我们的国际化,一个核心概念是差距。美国大学国际化“市场”是指在就是教育的供给相对充分,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做市场招生的行为,绝不是提高质量的行为。而我们中国大学国际化的内涵是差距,通过国际化的进程缩小和发达国家大学的差距。但是我们现在用偏了,认为国际化就是高质量,其实国际化代表往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再者,在国际化的进程里面,不能失去自我。我们如果仅仅有单向学习的能力,永远不能得到对方的尊敬,在国际化进程里面,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东西,比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本土案例、有特色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放在国际上去讨论。为什么自己的东西不去学,反而用舶来品呢?这个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东西。 我们大量的学校是以中外合作办学,是以给外国人贴牌为荣,展示自己国际化的能力。为什么不向国外输出我们自己的教育?我们从去年开始办了纯英文的教育,办得非常好。同时必要的时候,我们还想到国外去输出我们的教育,到国外合作办学,授予我们的学位,这才是我们应该想的东西,而不是一味的向国外学习。 经济观察报:目前国内很多商学院都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包括AACSB、EQUIS、AMBA等,您认为这些符合中国EMBA发展的需要吗? 张新民:认证的过程是什么?认证的过程就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而通过认证应该意味着你达到了他所希望的标准要求,但是否意味着高质量还是另外的概念。所谓两大国际认证,只不过是两个地域非常强的认证。欧洲很多高水平的大学并没有进入美国的认证,他的质量就低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国际认证绝对代表了一种质量,代表了按照当地标准通过的一种主流的评判标准,但绝不一定意味着高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中国大学的高质量教育,是不是一定要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一定要花这样的代价去认证出来?这个不是我们唯一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不一定必要,我们没有条件的学校也要拿着这个条件去苛刻地对我们的教育进行一种颠覆性的改革,将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经济观察报:在师资问题上,业界之前流传着您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中国国有大学里面,商学院储备的EMBA师资里面,能够高质量地完成EMBA教育的教师不超过50人。那么EMBA经过五年的发展,您认为现在的教学师资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张新民:我在几年前讲过,千万不要低估我们中国的本土师资,在面对各方面压力时的努力和成功的一种实力,或者是学习的一种能力。实际上,中国大陆的本土的高质量的师资,经过这几年的成长,在主要学科方面,都形成一批有相当强实力的,能够为EMBA授课的师资队伍。所以从整体来看,我们拥有了一批能够维持相当质量的EMBA教育的师资队伍。 另一方面,师资配备强的院校恰恰不是完全仅靠自有师资,而是能恰当地整合国内外资源。在EMBA教育中,让任何一个学校拿出十几位叫座的老师都十分吃力。但大家都在努力地维护EMBA的教育品质,自己师资不够,会努力外聘一些高水平的教师。而目前优秀教授资源有限,我曾经给13个学校EMBA上过课,看到的相当多的EMBA项目里面,老师都是熟面孔。因为师资比较雷同,大多数院校在师资配备上差距并不大。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